席永平是甘谷縣西坪鎮的一名普通農民,他長年累月奮戰在建筑工地第一線,盡管付出很多,收獲也不少,每年靠打工收入3萬多元。家里昔日的危房不見了,160多平方的二層小洋樓也成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標志。近兩年來,甘谷縣勞務經濟突破20億元大關,勞務經濟已成為全縣農民精準脫貧的新引擎。
甘谷歷史悠久,文化發達,但經濟落后,扶貧攻堅任重而道遠,尤其是越臨近脫貧的困難村、困難戶越成為難啃的硬骨頭。為此,甘谷縣委、縣政府多措并舉,大打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勞務經濟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多個省、市勞務工作站,有組織有計劃勞務輸出;突出能人效應,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千方百計為能人提供干事創業平臺,讓在建筑領域有技術、有實力、有承包能力的“包工頭”,千方百計承攬工程,帶動更多的人走出甘谷。富有創新精神舍得出力流汗的甘谷農民,自力更生,多方尋找活源,從小工到瓦工,再到抹灰工、鋼筋工,全國各地留下了甘谷農民工辛勞的身影。
安遠鎮是甘谷縣勞務大鎮,安遠農民大多在蘭州務工。記者深入該鎮董川村采訪,多數農戶鐵將軍把門,村中的青壯勞力幾乎全部外出打工去了。“打工是主業,種地是副業”,董川村75歲的董小明老人說。渭北干旱山區的金山鎮,是全縣勞務輸轉的“明星”鎮,全鎮涌現出200多個致富能人,他們承包的工程涉及建筑、鐵路、公路、輸變電線路等各個領域。通過多年的歷練,金山鎮的農民工大多有了一技之長,成為建筑工地上的“匠人”,實現了由“苦力型”向“技術型”的華麗轉身,他們揮汗奮戰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全鎮勞務收入過億元,勞務經濟已成為金山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鐵桿莊稼”。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