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烹飪之后,村子周邊誰家生娃娃過個出月,哪家修新房子了,紅白喜事,做個十來桌子的飯都不是問題。按一桌飯60塊錢算下來,收入也不錯。”家住八里灣鄉的村民王昌紅,通過精準扶貧培訓,不僅拿到了中式烹調證,家里去年底還修起了新房,生活正在一步步發生改變。
因戶施策,開展最精準的培訓,讓貧困戶有一技之長,是最有效的脫貧措施之一。
近年來,甘谷縣持續加大精準扶貧培訓力度,采取“企業+農戶”的培訓方式,由政府指定專業培訓機構,為群眾開展一對一的精準培訓,將過去政府為群眾培訓什么,轉變為群眾需要什么培訓,政府就開展什么培訓。“我們專業培訓機構有大量的人力資源,培訓項目多,范圍廣等優勢,相當于在政府和貧困戶之間架了一座聯通橋,為取得培訓的良好效果提供了基本保障。”甘谷縣世揚職業培訓學校校長高世揚說,“自己也是從深山溝里走出去的,18歲那年,在秦安上了一所普通的技校學習烹飪,后來去嘉峪關長城賓館打工,雖然后廚的工作他啥都會做,但沒有取得專業的技術認證,工資低,干的都是最臟最累的活。從那時侯起,他就堅定了邊打工邊考證的目標,并取得了中式烹調類國家高級技師資格證,收入翻了好幾倍。這么多年,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來,靠的不僅是吃苦耐勞,還有過硬的技術。從我個人的奮斗歷程來看,掌握一門吃飯的技術,是最關鍵的。所以我創辦了世揚培訓學校,每到一個貧困村,我都給群眾說,咱們要真正學點東西,尤其是學烹飪的時候,我還會親自烹調,先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讓大家邊看邊吃邊學,要是哪個年輕人考證了,我們都可以幫他們介紹工作。”
量體裁衣,因材施教。讓大家在興趣中學,在學中培養興趣,沒有高深的理論,不是書齋里的學問,大家聽得懂、弄得通、掌握得透是甘谷依托世揚培訓學校,依據多年來的培訓經驗,針對貧困戶的接受能力私人定制的“特色菜”。
西坪鎮頡劉家村的貧困戶劉付有,習慣于過去種小麥、玉米、洋芋等傳統農作物的耕作方式。后來經過鄉村干部反復入戶動員,他逐漸轉變了思想,在政府的幫扶下,新栽種了兩畝花椒。可新的問題接踵而至,花椒怎么管理?他一竅不通。居住在大山深處,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成為阻礙群眾產業發展的攔路虎。
針對群眾產業發展缺技術的問題,縣上下大力氣,從入戶摸底做起,了解貧困勞動者的就業需求、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和培訓需求,并認真登記梳理,篩選出市場就業需求較大且貧困戶易學易上手的工種,將技術人員下沉到最貧困的山村,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手把手的指導,確保培訓“適銷對路”。
“這根枝條你別看它長得旺盛,但是需要剪掉,你舍得嗎?”
“舍得舍得,你們是專家,你說怎么剪就怎么剪?”
這是培訓老師和村民在果園地里,經常會談論的一個問題。貧困山區種植果樹的,大多是些年齡相對大的人,他們思想觀念保守,有時候舍不得好端端的枝條被剪掉。高世揚抓住了貧困戶的心理,從細節入手,要求每一個培訓老師事先和老百姓多交流,耐心解釋,通過溝通培養良好的信任關系,這樣群眾更能接受傳授給他們的知識。“你不商量,培訓兩天,群眾不配合你,達不到培訓效果,有什么意思?所以我常常要求大家,細節決定成敗,對群眾講課要土洋結合,有時候還需請些土專家,他們更樂于學習身邊人的致富經驗。”
目前,甘谷縣堅持走“企業+農戶”的培訓方式,已累計在15個鄉鎮60多個村,開展家政、烹飪、縫紉、電商、果樹修剪等20項培訓內容,累計培訓貧困戶4875人,有720名貧困戶通過培訓參加了國家技能鑒定考試,實現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增收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