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農村“三變”改革的新探索
甘肅日報記者 白德斌
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范圍內推行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
農村“三變”變什么?怎么變?
為了在實踐中找到答案,近日,記者在農村“三變”改革試點甘谷縣進行了采訪。
由“裂變”轉向“聚變”
“創(chuàng)新集體經濟、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的權能,這是農村改革的核心。”甘谷縣縣長申君明說。
長期以來,農村資源分散、資金分散、農民分散的狀況在我省十分突出,難以適應農村經濟規(guī)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發(fā)展需要。
“三變”改革,通過股權紐帶,能夠讓農村沉睡的資源活起來、各類分散的資金聚起來、農民增收的渠道多起來,能夠促進農業(yè)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專業(yè)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的提高,推動農村改革由過去的“裂變”轉向“聚變”,實現(xiàn)個人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相互配合、協(xié)調發(fā)展。
去年秋天,甘谷縣安遠鎮(zhèn)老莊村的果園里,隨處可見果農們忙碌的身影。“過去,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不少農田都沒人種。現(xiàn)在,就連撂荒地都栽植了蘋果樹苗。”老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兔喜高興地說,這樣的變化得益于農村“三變”改革。
“果樹按照5年以下、5到10年、10年以上分類登記,評估產值入股。我家12畝果園,都是5到10年的果樹。入股之后,合作社統(tǒng)一管理果園,果園管理得越好,股民就能分到更多的錢。”老莊村果農王少謀說,除了分紅,他還可以到集體果園里打工掙錢。
讓“死資源”變成“活資產”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內涵是“股”、關鍵是“變”、重點是“產業(yè)”。農民用資源、資產、資金入股,從農民變?yōu)楣擅瘢瑥亩黾愚r民財產性收入。
資源變資產,就是村集體將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資源要素,通過入股等方式加以盤活,讓“死資源”變成“活資產”。
資金變股金,就是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發(fā)展類、扶持類資金等,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到各類經營主體形成股權,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變“一次性”投入為“持續(xù)性”增收,形成農民穩(wěn)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農民變股東,就是農民將個人的資源、資產、資金、技術等,入股到經營主體,成為股東、參與分紅。
“其核心是還權賦能,股份合作。”申君明說。
在甘谷縣老莊村,實行了“三變”+果品產業(yè),探索出了“合作社+農戶+果品+貯銷”的路子。
以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為承接主體,探索形成了資源股、資金股、資產股和投資股四類股權形式,實行“三變”+果品產業(yè)。資源股方面,將社員5年期以上果園和果樹按面積和當年產值進行資產評估,確定每1萬元為1個股份,經鎮(zhèn)村干部和理事會成員逐戶逐園評估,確定每戶所持有的資源股;資金股方面,合作社社員以現(xiàn)金形式進行入股,確定每5000元為一股。資產股方面,將權屬歸村集體用于建庫的16畝土地,每畝作價4萬元,共計64萬元,每戶配一股,共206戶、每股3000元。投資股方面,政府以項目形式下達的建設資金作為政府配股。在建庫過程中,110多萬元配套資金和項目扶持資金按一戶一股的原則,確定每股為5400元。截至目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共有成員48人,核算資源股、資金股、資產股、投資股四種股份243.3股,總股值270萬元。分配收益方面,通過協(xié)議形式,確定各方收益分配次序,合作社集體分紅占收益利潤的30%,社員入股分紅占收益利潤的70%,并根據(jù)社員所占股份平均分配紅利。
村黨支部書記王兔喜說,剛開始群眾不了解、不理解,經過多次培訓講解和大戶帶頭試點,在講清楚土地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利益不受損的情況下,很多群眾開始嘗試入股,結果一年下來,分紅十分可觀。
除此之外,甘谷縣還探索出了“三變”+辣椒產業(yè),完成了10村700多戶群眾1400多畝土地入股,打造了辣椒育苗、種植、加工、生產、銷售的全產業(yè)鏈,建立起了產品標準;“三變”+特色加工,入股農戶110戶,土地面積301.54畝,主要發(fā)展花椒種植及加工產業(yè);“三變”+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建設以休閑、娛樂、餐飲、住宿、觀光為主的鄉(xiāng)村旅游業(yè)……
探索防控措施保障農民權益與收入
“三變”改革后,村集體、農民的有關資產權利權益入股進入了相關自負盈虧人的公司、合作社等農業(yè)經營主體,由于入股后有關資產權利權益介入市場程度加深,意味著虧損的風險增大。
在實際運行中,是否會出現(xiàn)是盈是虧、收多收少由老板說了算的現(xiàn)象?是否會出現(xiàn)股市中“大戶”套“散戶”的現(xiàn)象?這些潛在的風險和問題如何規(guī)避?
“為了有效地應對風險、穩(wěn)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我們正積極探索出臺一系列風險防控措施,保障農民權益和收入。”申君明說。
甘谷縣選擇經濟實力強和效益好的農業(yè)經營主體,強化企業(yè)章程建設,建立完善企業(yè)收入分配農民“優(yōu)先股”、信息公開和決策等系列監(jiān)督機制,提升群眾自身素質和適應市場的能力建設,確保群眾利益不受損。同時,抓好農村產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總體上要確地到戶,從嚴掌握確權確股不確地的范圍。合理設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年限,期限不宜過長。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引導農村集體所有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使用權有序流轉。分類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組織成員,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權能。建立“三變”管理監(jiān)督制度、收益分配制度、退出機制和應急機制,探索設立政府性風險補償保障金、農業(yè)經營主體風險保證金,發(fā)展特色農業(yè)保險。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禁止以農業(yè)為名圈占土地從事非農建設。探索建立符合實際需要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保障農村產權依法自愿公開公正有序交易。
這一系列措施,為甘谷縣順利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提供了保障、注入了動力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