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5/BeyondPic/2018-1/2/20180102085918888.jpg)
新一輪扶貧攻堅行動開展以來,甘谷縣生態扶貧工作緊緊圍繞持續增加貧困對象收入這一核心,積極創新,大膽探索,走出了一條整流域治理、整片帶開發、整體化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全縣水土保持生態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7年,該縣依托坡耕地治理、土地整治、整村推進扶貧、農業綜合開發、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資源,共籌集資金3351.68萬元,按照“整流域治理、整片帶開發、整體化推進、標準化建設”的原則,以金山、西坪、大莊、安遠4個鎮7條小流域26個行政村(貧困村15個)為主片區,修建高標準梯田3.5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6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達5073戶23843人,其中貧困戶386戶1758人。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改變以往單純治理坡耕地的做法,充分發揮各部門資源優勢,做到了“五個結合”,即:將梯田建設與產業結構布局調整相結合,與發展旱作農業和特色產業相結合,與小流域綜合治理相結合,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與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相結合。積極培育發展“田、林、路、渠”綜合配套的產業基地。2017年,在大規模興修梯田,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針對項目區干旱缺水的實際,先后在田家山流域和三和堡流域各配套建設集水場1處、蓄水池2座,有效解決了旱季農作物生長缺水、雨季水資源流失浪費的問題。在三和堡流域脫貧攻堅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區還新建高位水池2座,集雨節灌水窖181眼,埋設灌溉渠道3000米,新修排洪渠24.4公里,新建果園5000畝(其中:蘋果1000畝,花椒4000畝),營造水保林300畝,硬化村組巷道13270平方米,村組道路10.541公里,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
在已竣工的梯田區,該縣還積極推廣“梯田+水窖+果園”、“梯田+地膜+種植”、“梯田+種草+養殖”等高效旱作農業種植模式,大力發展循環農業,讓原來的“貧瘠田”變成了助農增收的“金土地”,使“修梯田、調結構、興產業、促增收、奔小康”成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