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外寒風陣陣,窯內爐火通紅。40歲的工匠牛強偉不時查看窯火,眼神里充滿了期待,窯內的各式泥制脊獸還在接受烈火的“洗禮”。
脊獸是中國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瑞獸構件,它在古代既是權力的象征,又是驅邪祈福的鎮(zhèn)宅之寶,多見于殿宇、寺廟及民居建筑。牛強偉工作的地方位于渭河上游的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zhèn)永安村。
《甘谷縣志》記載,在清朝末年,脊獸制作技藝從北京傳入甘谷。脊獸由瓦制成,最早只是為保護屋脊而設計的建筑構件,后來逐漸被美化成龍.鳳等各種動物形象。
在牛強偉的工作間里,兩條長約4米、高約半米的泥塑龍已初步成型,它們將在室內陰干后入窯燒制。“從選取土樣、制做泥坯、捏刻花紋到燒制成功,完成一件作品至少需要2個月時間。”牛強偉說,自己16歲起就跟著師傅學手藝。
“脊獸制作最講究一氣呵成。”牛強偉的師傅——甘谷脊獸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張啟云說,他的祖上從清末就開始制作脊獸。甘谷是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歷史上多佛寺道觀,加之本地多紅壤土,是很好的制陶材料,磚瓦等傳統(tǒng)建材都是就地取材。
在長期實踐中,甘谷的工匠們不斷把當地的傳統(tǒng)風俗融入到脊獸制作技藝中,在制作中糅合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原始圖騰崇拜和吉祥文化等各種觀念。
“脊獸制作題材也從民間傳說到神話典故,從魚蟲鳥獸到花草樹木,包羅萬象,五彩繽紛,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張啟云說,伴隨城鎮(zhèn)化建設步伐加快,仿古建筑和園林景觀興起,甘谷的脊獸制作隊伍迅速發(fā)展壯大,當地農民的錢袋子也逐漸鼓了起來。
永安村的精準扶貧戶。53歲的張平喜已在張啟云手下工作好幾年,他告訴記者,隨著年齡變大,自己已不適合外出務工,加上村里人多地少,“留在村里做脊獸,每年能收入3萬多元,有信心年底脫貧。”張平喜說。
張啟云表示,在永安村帶動下,周邊幾個村子都已加入脊獸制作的行列,“從業(yè)者已有3000多人,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望得到較好傳承。”這幾年,甘谷脊獸作品不僅廣布天水的名山大寺及旅游景區(qū),還走俏陜西、青海等西部地區(qū)。
“脊獸制作正在逐步打破家庭和家族的傳承限制,我也在招徒擴大隊伍。活態(tài)傳承的脊獸不僅裝飾著古樸雅致的建筑,也裝飾著今天老百姓的平凡生活。”張啟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