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供銷社電商展示廳)
位于黃土高原的甘肅省甘谷縣,有著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商旅重鎮。但千百年來,貧困一直困擾著甘谷,成了阻礙當地發展進步的首要問題。 2014年,甘谷縣被確定為全國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縣。這個決定,讓甘谷人民看到了更多的致富希望。縣委書記賈忠慧把供銷改革稱為“浴火重生、枯樹開花,推出一條新路子”。
(供銷社代送快遞點)
便民到村:農戶家門口享供銷
“實體社建在村一級,再組建聯合社。農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賈忠慧對記者這樣表示。在村里建供銷合作社,成了甘谷縣的新辦法、巧辦法,村民不出村就可以買到商品和返銷農副產品了。 甘谷農戶大都是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模式,“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一直困擾著甘谷農副產品的銷售,也制約著甘谷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甘谷縣在供銷社改革中,堅持從建立基層組織入手,在鄉級組建聯合社,村級建立實體社。這樣,就改變了過去鄉鎮供銷組織殘缺不全、村一級沒有供銷社的狀況,使供銷社真正回歸為一個合作經濟組織。 去年上半年,甘谷縣在鄉級機構建設上,財政上列支了3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劃撥事業編制63個,在15個鄉鎮成立了基層供銷聯合社,并選派了一批鄉鎮干部和優秀大學生村官進行管理,以保證其能高效運轉。全縣按照入社自愿、利益共享的原則,在產業集聚村、貧困村建立村級供銷綜合服務社219個,入社群眾達3.2萬戶,輻射帶動農民18萬人。
(甘谷大通物流)
社企分開:供銷社走出新路子
商鞅曾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這說明改革就意味著創新,要探索新路子。甘谷縣在中央精神的指導下,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出了一條“社企分開、雙線運行”的供銷改革新路子。這條新路的特點是,市場驅動與行政推出有效結合、自我發展與為農服務互為支撐。 賈忠慧介紹,在“社企分開、雙線運行”模式中,既要發揮政府的服務作用,又要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社企必須分開,企業自負盈虧,供銷社主要發揮指導、服務、管理村級組織的作用。 “雙線運行”的兩條線,一條是“社線”,一條是“企業線”。“社線”即縣供銷社、鄉鎮供銷聯合社、村級綜合服務社一線,它突出政府的引導作用,堅持開放辦社原則,廣泛吸納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產銷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入社,形成了以縣供銷聯社為龍頭、鄉鎮供銷聯社為基礎、村級綜合服務社為終端的行業指導服務體系。“企業”線即縣供銷集團公司、分公司、各經營網點一線,它突出市場的主導作用。在這條線上,注冊成立了縣供銷集團公司,設立了社有資產管理中心。“企業線”上,推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采納全資、控股、參股等方式,積極興辦為農服務的子公司和延伸到鄉村的便民店,形成了以社有企業為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
(三十鋪辣椒加工點)
三社合一:補齊農村發展短板
要發展甘谷農村經濟、發展供銷社,就必須要補齊農村發展的短板。經過縣委、縣政府的多方面考察、謀劃,發現甘谷縣存在著村“兩委”服務群眾沒抓手、村級公共服務嚴重缺位的情況。 找到了原因,問題就容易解決了,“三社合一”就是最適合的辦法:整合村級供銷綜合服務社、扶貧資金互助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職能,組建成村級農民供銷互助合作社。 根據“把準脈搏、對癥下藥”的原則,供銷合作社很好地解決了農村發展的“四缺”問題——缺資金,合作社就向群眾提供5000至10000元低息、快捷的互助資金支持,群眾不出村就能解決資金難題;缺勞力,就組建生產隊,向群眾提供有償微利的代耕代種、統防托管、運輸銷售等生產服務,既解決了“無人種地”的問題,又促進了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缺技術,合作社就引導致富能人、“田秀才”、“土專家”,采取結對幫扶的形式開展農業技術服務,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缺資源,合作社就依托服務社經營收入,建立村級幼兒園和老人互助幸福院,還組建了文藝宣傳隊和環境保潔隊,保證村內公益事業有錢干、有人管。
(甘谷浙江商貿城)
截止到去年7月份,村級農民供銷互助合作社覆蓋了甘谷縣195個貧困村,累計發放互助資金8500多萬元,農機服務面積達到10.5萬畝,培訓農民達到1.2萬人次。賈忠慧表示,甘谷縣將進一步總結目前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探索供銷興農之路。
(社員免費租賃服務) 原文網址鏈接:http://gs.people.com.cn/n2/2017/0901/c183348-3068115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