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引水解民憂 實事做到人心頭
——甘谷縣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工作紀實
甘谷縣古稱冀縣, 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渭河上游,東臨麥積區、秦安縣,南接秦州區、禮縣,西與武山縣接攘,北與通渭縣為鄰。周莊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建冀縣,為全國縣治肇始之地,有“華夏第一縣”之稱。甘谷有著十分豐厚的文化積淀,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人面鯢魚彩陶瓶所表現出的中華民族圖騰龍的雛形以及被列為“四大漢簡”之一的甘保漢簡、精美的北魏石造佛像、造像塔到華貴浪漫的唐三彩風首壺;從七十二賢之一的孔門弟子石作蜀,蜀漢大將軍姜維到“行完而潔”的翰林學士鞏建豐,被稱為"關西孔子"的清代大教育家王權等名貫千古的隴上先賢,無一不反映甘谷文化歷史的源遠流長。
然而,甘谷自古人多地少,山多川少,旱多水少,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為改變農村落后面貌,該縣自2009年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以來,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統一部署,密切配合,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強化責任,創新機制,精心組織,試點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推動了全縣村級公益事業建設。2010-2015年,全縣共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437個,項目實施覆蓋面達到70 %,參與籌資籌勞人數達到全體村民的64%。項目總投資16593萬元,建成農村水泥道路682公里、水渠69.9公里、砂礫路63公里、文化活動場所3.49萬平方米、安裝路燈740盞,全縣一事一議項目受益人口36萬人。
領導重視 統一思想辦實事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將其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工作之一?h鄉村建立了專門工作機構,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及時解決“一事一議”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確保了全縣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的平穩、順利進行。
廣泛宣傳 家喻戶曉人皆知
為確!耙皇乱蛔h”財政獎補工作順利開展,縣、鄉、村加強協調配合,采取典型示范、經驗交流、檢查督促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會議、培訓、簡報、電視等宣傳載體,深入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宣傳活動。對全縣450名鄉村財會人員和110名鄉鎮財政干部進行了“一事一議”試點工作專題業務培訓和政策講解,發放一事一議宣傳手冊1000本,并在項目所在村設立永久性標識牌、印刷永久性宣傳標語。通過各種途徑,把一事一議的政策、措施、投資形式、操作程序、建設要求、資金管理、先進典型、工作成效等宣傳到千家萬戶,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正確引導 轉變觀念熱情高
通過宣傳引導,全縣15個鄉鎮出現了大部分自然村踴躍申報項目,村民將籌(捐)資款存入銀行排隊等候立項的現象。村干部普遍反映:“現在村里所有的大事都要召開‘四議兩公開’決策實施,黨員群眾議事、辦事、管事的積極性高漲,我們的工作比以前順手多了”。全縣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實現了從過去的“要我干”到“我要干”,從分散投入到整村推進,從個別試點到全面推開,從以政府投入為主到以群眾投入為主的轉變。
重點突出 改變環境眾受益
縣委、縣政府把村內戶外道路硬化確定為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項目建設的重點來抓,通過實施以村內戶外道路硬化為主要內容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和贊譽,六峰鎮在城王村農民群眾高興地說:“原先村里路都是坑坑洼洼的,農忙時趕牛車拉東西,玉米、化肥等顛簸掉下來都不知道,F在修成水泥路,趕車就像在高速公路一樣平穩!薄耙皇乱蛔h財政獎補,是實實在在的惠民政策、民心工程”。
籌措資金 項目實施有保障
在上級資金尚未到位的情況下,由縣財政先行籌措調度資金,作為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墊款下達鄉村,既確保了項目實施,又做到了項目建設不差賬。2010-2015年,縣財政積極調整支出結構,盡力安排了3100萬元的配套資金,2016年縣財政預算安排“一事一議”配套資金800萬元、美麗鄉村建設資金1000萬元,這些資金的墊支與安排,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多元整合 統籌規范聚力量
甘谷縣按照“項目整合、資金捆綁、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進行統籌規范,將交通、農業、水利、國土等行業部門安排整合項目資金與一事一議資金集中捆綁使用,集中力量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提高財政資金的整體效益,做到規劃重點突出,項目拾遺補缺,議事靈活多樣。2015年,全縣以195個重點貧困村為單元,各行業部門項目資金投入貧困村9.4億元,占52.23%。
創新模式 示范帶動效果好
為了讓“一事一議”工作在全縣順利鋪開,調動群眾參與該項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結合實際,率先在“兩委”班子團結、群眾呼聲高的六峰鎮六峰村、磐安鎮十坪村、八里灣謝家溝村、新興鎮康家灘村等重點村先行開展工程建設,用示范村、示范項目帶動群眾參與該項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強化監管 規范運作更高效
為確保項目質量,縣綜改辦統一工程質量標準,明確了混凝土標號和三材配比,強化資金物資監管,保證資金安全。在施工過程中,派人現場指導、監測、把關,確保工程質量,讓群眾長期受益。在項目建設中,嚴格實行項目公示制、群眾議事制、工程監理制、建設責任制、實物補物制、考核驗收制、養護管護制,堅持做到規范管理,陽光操作,接受群眾監督。建立健全了核查驗收和績效考核制度,加強了項目資金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管力度,確保了資金使用的高效、安全。
健全機制 完善制度明責任
在資金管理上,嚴格采取“縣設專戶、鄉建專賬、封閉運行、縣級報賬、專項審計”的模式。在資金運行上嚴格遵守“專戶儲存、專人管理、專賬核算”要求。在資金使用環節,主要堅持“四制”。一是實行項目資金公示公告制。所有項目的實施均分三個階段進行公示公告,即實施前、中、后期項目實施、資金使用情況分別進行公示公告。二是資金實行縣級報賬制。資金按進度撥付,工程類項目按“3331”方式撥付資金,即項目啟動撥付30%、中期撥付30%、項目實施完成驗收撥付30%、一年后無嚴重質量問題再撥付10%的質量保證金。三是實行項目責任追究制。項目采取法人負責制,實施前與項目法人簽訂責任狀,明確法人與有關人員責任,對資金使用有問題的項目講追究法人與有關人員責任。四是專項資金審計制。項目實施結束后,實施單位作出竣工決算并報財政局批準,并提請審計部門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不等不靠 搶抓機遇建公益
甘谷縣人多地少,山多川少,自然條件嚴酷,是國扶貧困縣。農村行路難、吃水難一直是困擾老百姓的一大問題, 自從農村稅費改革以后,取消了農村稅賦,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直陷于停滯狀態。
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項目實施中,全縣上下以此為契機,不等不靠,積極主動與獎補政策對接,用足用活“一事一議”政策,完善相關手續,申請獎補資金。該項目的實施,如春風喚雨,大大小小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在甘谷土地上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生機盎然。
加強領導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項目啟動之初,縣委、縣政府成立了以縣上主要領導為組長,財政局、農業局、水利局、林業局、建設局、交通局、新農辦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工作協調辦公室,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
為確保“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的順利進行,全縣明確了合理規劃、突出重點,民主決策、群眾自愿,整合資源、各記其功,規范管理、陽光操作等4項原則,并明確了以農民受益為目的,以農民自愿為前提,以村支兩委為依托,以村內戶外道路、人畜飲水及適量的文體活動場所建設為目標,合理規劃為基礎,以農民自建為主體,以群眾滿意為標準,突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主題,逐步建立“政府資助、農民參與、社會支持”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指導思想。
認真規劃 制定方案有程序
圍繞“三個優先,逐步覆蓋”“重點推進,全面鋪開”的工作思路,縣、鄉、村三級聯動,縣上組織財政、農辦、交通、水利、建設等部門技術人員,深入到全縣15個鄉鎮,進村入戶深入廣大農村開展調查研究,重點對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四大工程的相關項目進行了認真規劃,編制了《甘谷縣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五年規劃方案》、《甘谷縣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實施方案》做到有規劃,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使一事一議工作的開展做到有章可循。
典型引路 以點帶面促全盤
六峰鎮中洲村有一定的集體經濟收入,通過民主議事會議,一致同意建設村內道路公益事業,總投資需50萬元,群眾籌資投勞和村集體只能投入7元,缺口較大,村委會通過廣泛動員在外創業企業家捐資5萬元,財政獎補38萬元,硬化了村內道路,修建了村民活動場所,新建了公廁、垃圾池、文化長廊,安裝了路燈,美化了墻面,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提升,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武家河鎮秦家灣村是一個貧困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由于一事一議政策宣傳到位,村民提高了認識,紛紛自愿進行捐資,有汔車、拖拉機、摩托車的車主分別自愿捐資500元、300元、100元,共籌資4.5萬元,投工投勞420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22.8萬元。硬化了長3800米、寬2.5米的進村道路。為山區、半山區的村組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充分調動了貧困地區干部群眾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
為進一步整合資金,打造好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使之在基礎建設、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達到“九有”目標要求,該縣結合各村實際,在整村推進項目的組織實施過程中,對六峰鎮、大石鎮24個項目給予適當獎補。通過一事一議項目與整村推進項目的有效結合,28個自然村群眾急需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周邊村組建設新農村樹立了典范,使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熱情高漲。
規范運作 公正監督保質量
在操作過程中,對“一事一議”項目政策程序、工程的招投標及項目的核算收支情況,堅持“三公”原則,真正做到“議前公開、議中公正、議后公示”,增強工作的透明度。在立項前均通過村民代表會、戶代表會等多種議事形式,無論工程大小均展開“一事一議”,嚴格執行“村申請、鄉審核、縣審定”的申報審批程序。項目審批后實行公告公示制,并按照行業規范和技術要求組織實施。村組成立理財小組或監督小組,對施工進度及質量進行監督,嚴把質量關。
部門配合 齊抓共管促規范
全縣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縣政府成立了督查組,制定了督查方案,明確了督查人員的工作職責,已先后開展了多次督促檢查。同時,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全縣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的監管,縣委、縣政府領導經常深入各鄉鎮的村組進行調研指導,綜改辦成員單位專人長期到一線指導和監管,嚴格把好技術關和質量關。全縣工作穩步推進,扎實開展,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同時抓好資料收集和檔案管理工作,縣綜改辦高度重視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檔案管理工作,從項目審報、審批、檢查、考評、質量驗收,到財政獎補資金撥付都建立了嚴格按照資料管理制度執行,做到村有資料柜、鄉、鎮有資料檔案室,明確專人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和保管。項目監管、資金管理和資料檔案管理等全部納入年終工作考評范圍,確保項目工程建設群眾受益,檔案資料管理有序,確保規范管理。
引水鋪路 實事做到人心頭
農村行路難、吃水難一直是困擾老百姓的一大問題,如何解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直是一大難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的實施,有效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城王村通過實施一事一議議事程序,召開支部會對解決村巷道硬化問題進行了提議。經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和村民代表會議決議通過并公示決議內容后,隨即發動村民集資和社會捐資;I得資金14.89萬元,上級先后投入以獎代補資金17.52萬元。村民義務投工投勞1317個工作日,修建硬化了村中10多條巷道,總長1964米,受益村民達1200人。
金山鎮魏家山村道路崎嶇,群眾出行很困難,尤其是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機動車很難進出。2010年進行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共建設水泥路969米,排水渠969米,架設太陽能路燈5盞。項目總投資48.5萬元。其中:申請財政獎補24.5萬元;群眾籌資1.2765萬元;籌勞折資9.5萬元;捐款13.2235萬元。項目建成后解決了全村851人行路難的問題。該村也成為全縣第一個有路燈的村。
有效實施 改變面貌富民眾
全縣一事一議項目的有效實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村級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全縣70%自然村村內道路實現硬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數,滿口稱贊“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是造福千秋,惠及民生的好政策;加強了村級組織,提高了村民參政議政水平,如磐安鎮張家溝村,村級干部通過帶領群眾實施“一事一議”工程、改善村莊面貌,在群眾中樹立了為群眾辦實事的良好形象,班子提升了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也為招商引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