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是率先在全國開展第一輪退耕還林工程試點的3個省份之一。連續17年的工程建設,惠及全省14個市(州)、85個縣(市、區)、166.9萬農戶、728.5萬農村人口,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當前,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已啟動實施兩年多了。與前一輪工程相比,甘肅在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過程中有哪些創新?效果如何?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中國綠色時報》記者近日跟隨國家林業局退耕辦調研組,來到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進行實地探訪。
在實施退耕還林以前,甘谷縣陡坡耕種面積較大,目前正是這些陡坡耕地成為了退耕還林工程的主戰場。
記者一行驅車來到縣城東南部的六峰鎮,站在嶺上,放眼望去,周圍漫山遍野全部種滿了花椒樹。甘谷縣林業局負責人介紹,這里地處內陸腹地,過去村民種玉米、小麥等糧食,只能靠天吃飯。但是現在,這里形成了蔬菜、果椒、養殖、勞務四大特色產業,其中花椒產業更是山區農民群眾最穩定的致富“新寵”。
特殊地貌制約了傳統農業發展,如何使地處干旱山區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成為困擾當地干部群眾的一大難題。“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利用退耕還林土地發展經濟作物花椒”成為大家的共識。
抓住新一輪退耕還林的機遇,甘谷積極調整種植結構,不斷擴大花椒產業基地規模,結合雙聯花椒建園、“百千萬農技結對幫帶”和“2+1”幫聯模式,幫助貧困鄉村培育花椒產業,建設花椒基地。
為讓群眾掌握花椒市場信息、花椒種植和管理技術,每年,他們會定期邀請專業技術員辦班培訓、實地指導。同時,開展花椒經紀人營銷培訓,目前已組建了由400多名經紀人組成的花椒專業營銷隊伍,分批次成立花椒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農戶+市場”的運作模式,形成廣闊的購銷渠道和穩定的客戶,花椒銷量和產值均逐年攀升。
在知名品牌“蔣老五”花椒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這里的工人們正忙著為海底撈餐飲連鎖企業篩選出上乘的“大紅袍”花椒。這些花椒因粒大飽滿、色澤丹紅、香味濃郁、醇麻適口,一路遠銷山東、新疆、青海、四川、湖南、北京等20多個省(區、市)。合作社負責人蔣效勝笑呵呵地告訴記者,現在加入合作社的社員就有1萬多戶,年產值上億元,占全縣花椒銷量和產值的60%左右。
近幾年,甘谷花椒從零星栽植到整村整鄉覆蓋,從“提籃小賣”到客商搶購、網絡銷售,從不起眼的調味品到成為全國名優產品,從曾經的“難賣”到成功打破營銷困局綜合運作市場,一粒花椒就這樣撐起了一方經濟,也改變了百姓的生活。
甘谷是中國蘋果之鄉,種蘋果由來已久,這里獨有的土壤、氣候條件和果農勤勞的雙手,給予了蘋果最好的生長環境。蘋果產業也逐步改變了甘谷群眾的貧困面貌。在這里,近一半的山區群眾靠種植蘋果實現了脫貧致富。
10月份,正值蘋果成熟時節,綠色的果樹、通紅的蘋果,將甘谷縣六峰鎮將軍嶺上映襯得生機勃勃。收獲的喜悅寫在每個果農的臉上。在眾多豐收的果農之中,最忙碌的是甘谷縣沃豐果品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鞏正偉。
從六峰鎮的小山村走出去的鞏正偉,是個借助本地優勢、改變山鄉命運的有心人。在2009年以前,他一直在建筑領域打拼,完成了原始積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電視上看到南方某地成功搞土地流轉的新聞,便下決心進軍生態果業。隨即,他積極了解土地流轉政策和渭南淺山區栽植蘋果等經濟果樹的科技信息,去大像山、六峰兩鎮了解將軍嶺山旱地耕種情況、村民流轉意愿。
在做了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之后,鞏正偉與將軍嶺下姜家村等5個自然村的上千戶農戶達成了30年的土地租賃協議。他將流轉的2000畝退耕地大部分栽上了蘋果,少量栽櫻桃、花椒等經濟苗木,同時散養土雞,形成循環經濟鏈條。他還在山腳下斥巨資打造了1000噸的果蔬冷庫,以解決果品貯藏問題。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他開啟了個人的“果業人生”,以及將軍嶺的“涅槃之旅”。
“合作社50多戶果農和100多戶零散戶,全部實行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蘋果質量有保障,不愁銷路,今年因為幼樹剛掛果,大概畝產1500公斤,等以后進入盛果期,產量就上來了。”鞏正偉告訴記者,從建園的第一天開始,他就請當地困難群眾及土地流轉戶來園務工,他們也很愿意跟著他一起干。現在,他的沃豐果品專業合作社被評為“甘肅省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他個人也被評為甘谷縣“勞動模范”。
以新一輪退耕還林為依托,甘谷縣正在積極探索退耕還林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路子,將大部分的退耕還林任務向貧困村和貧困戶傾斜,通過農戶自建、業主承包、幫扶共建等形式,以及以專業合作社為依托、鼓勵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實現集約化經營、規范化管理,提高退耕地規模效益和整體經營管理水平,最終讓廣大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更讓貧困群眾看到脫貧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