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共產黨甘谷縣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是在全縣脫貧攻堅進入沖刺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為迎接縣十四次黨代會勝利召開,從即日起,甘谷縣所屬新聞媒體開設【喜迎黨代會】專題欄目,全面深入報道縣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建等領域的發展成就,號召全縣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和干部群眾,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以舍我其誰的擔當、奮發有為的狀態、苦干實干的作風,銳意進取,攻堅克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甘谷縣發改工作綜述
縣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甘谷縣堅持項目帶動戰略,以“3341”項目工程為主線,按照“前期項目抓爭取,在建項目抓進度,新建項目抓開工,謀劃項目抓儲備”總體思路,把項目建設作為確保固定資產投資和拉動國民經濟合理增長的有效手段,搶抓機遇,扎實推進,發改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支撐和保障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抓機遇,爭投資,上項目,發展活力和后勁明顯增強。“十二五”期間,全縣開工項目之多、投資數額之大,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先后實施750千伏輸變電工程、中衛至貴陽輸氣管道建設、西城區路網及開發建設、農村飲水安全、易地扶貧搬遷、農業綜合開發等事關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457個,其中過億元項目45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83個,累計完成投資332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6倍。
(大像山公園)
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產業優勢進一步凸顯。新建全鋼架無立柱大棚3000座,蔬菜面積年均增長1萬畝以上;新建優質果品基地20萬畝,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場78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54萬畝,新修高標準梯田24.35萬畝,綜合治理小流域218平方公里,完成各類造林10.4萬畝,新建農村戶用沼氣3500口,農業基礎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建成了東北部、新興崖灣、十里鋪等人飲工程,徹底解決了32.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全縣90%的農村群眾吃上了干凈放心的自來水。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傾力打造工業集聚發展平臺,建成了六峰工業園區,積極配套基礎設施,先后有大漠行麻編鞋業、佑安制動、三隴藥業等7戶企業出城入園。新建了宏基建材、平光玻璃、宏發冰糖等一批前景較好的企業,建成了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完成了大唐甘谷發電廠、祁連山水泥公司生產線脫硫脫硝改造,淘汰產能落后企業5戶,取締整頓小石灰窯和小燃煤鍋爐26家,環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商貿旅游業迅猛發展,規劃建設了占地1518畝的甘肅東部甘谷物流園,落地實施了甘谷浙江商貿城、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隴東南汽配城、縣客運中心等一批大型商貿流通服務項目。
夯基礎,破瓶頸,提品位,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新建改造310國道城區過境段、天定高速輔道、西城區路網、富強東路、南濱河路西段等城市主次干道13條,城區“五縱九橫”路網骨架基本形成。實施了大像山公園、尚都百匯仿古文化街、冀城大酒店、大小沙溝明洞渡槽等一批標志性工程。建成了縣行政服務中心和影劇院,完成了南北濱河路景觀綠化,開發了一批大體量商業住宅小區,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品位和檔次明顯提升。新建了西關供熱站和南濱河路供熱站,實施了水質深度處理、供水管網改造、應急水源井建設等工程,改造硬化小巷道20萬平方米,城區群眾吃水、出行、取暖條件大為改善。進一步改善交通基礎條件,完成了甘麥二級公路、310國道沿線征地拆遷;完成了姚楊公路、通甘公路、三武公路、古坡瓦泉峪至武山草川等4條縣鄉公路鋪油改造;建成了楊趙渭河大橋、六峰渭河大橋、沙溝大橋,拆除重建了姚莊渭河大橋、涇甘公路散渡河大橋、清溪河貫寺大橋;新修通村水泥路362條1176公里,是“十一五”期間的4倍,全縣所有行政村實現了通瀝青水泥路。
增投入,解難題,辦實事,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十二五”期間,無償劃撥教育用地289畝,實施教育基建項目355個,改造新建校舍25.3萬平方米,全面消除了D級危房。五年來,先后新建公辦幼兒園65所,城鄉幼兒入園難、無園上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全面改善城鄉文化和養老服務基礎設施面貌,累計建成體育健身中心6個、農村文化大院10個、“鄉村舞臺”281個;建成了縣兒童福利院和金山中心敬老院,新建農村互助老人幸福院135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個。全力解決困難群體住房問題,完成災后恢復重建1463戶,改造農村危舊房11740戶,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2814套25.6萬平方米。
“十三五”期間,甘谷縣將搶抓政策機遇,緊盯投資導向,全力爭取實施投資973.5億元的469個重點項目,加快完善交通路網,深化“6873”交通突破行動,配合實施蘭州至天水城際鐵路甘谷段、景泰至禮縣高速公路、涇甘公路改造等重大交通工程;改造縣鄉公路44條755公里,完成建制村連接線水泥路71條254公里,砂化自然村道路3248公里,新建橋梁84座,全面提升城鄉通達通暢能力。不斷強化水利基礎設施,實施白龍江飲水和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加快南部農村人飲建設進度,實施農村供水鞏固提升工程,改擴建城區自來水廠,從根本上緩解城鄉水資源短缺問題。積極加強抗旱應急水源建設,推進灌渠配套和節水改造,新建一批提灌、水庫、淤地壩和集雨水窖,新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以上;改造加固渭河主河道堤防,實施大小沙溝防洪減災工程,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及溝道治理,提升防洪減災能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蔬菜面積爭取達到28.5萬畝,果園面積達到50萬畝,規模養殖場達到330個以上。加快農田水利、土地整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新修標準化梯田20萬畝,綜合治理小流域200平方公里。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實施冀城工業園一期10平方公里園區建設,打造工業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2020年入園企業超過50家;建設南部山區風力發電和北部山區光伏發電基地,新發展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加快甘肅東部甘谷物流園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隴東南物流綜合服務中心;改造提升冀城大商場、康莊路市場、木材市場,新建一批鄉鎮農貿綜合市場和農產品產地市場,構建覆蓋城鄉、快速流通的現代商貿體系;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十三五”末縣城建成區面積爭取擴大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25萬人。新建北濱河路和西環路,建成康莊路沙溝立交橋,啟動渭北片區和南濱河路片區路網建設,實施康莊路、富強路東西延伸工程,改造像山路、車場街、南環路等8條城區道路,全面硬化城區小巷道,提升交通綜合服務功能。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70%以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大唐甘谷發電廠熱電聯產、祁連山水泥公司空心窯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項目。進一步加強農村學校學生寄宿樓和教職工周轉房建設,在有需求的行政村新建幼兒園320個以上,改造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舍44萬平方米,擴建縣三中,遷建縣六中,創建省級職業技術示范校實習實訓基地。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建縣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建設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完善村級文化服務設施;啟動毛家坪遺址公園、姜維故里三國文化園、天門山公園、古坡生態旅游區、尖山寺森林公園建設,全力創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渭河沿線精品旅游區。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成縣醫院醫技綜合樓、外科大樓,實施縣中醫院制劑樓、康復樓工程,啟動建設縣第二人民醫院。
(甘谷大劇院)
(安濟天然氣輸配工程)
(在建的甘谷一中體育場)
(在建的甘谷客運中心)
(磐安鎮十甲坪新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