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油菜花開時,卸一身風塵,攜一縷清風,素衣簡心,輕車熟路,從容地走進翰墨飄香的隴右書畫之鄉--大石古鎮。在春天的渡口,在四月的堤岸,靜靜地感受大石那素樸而久遠的悠悠墨香和郁郁文風。
(資料圖)
大石,地處甘谷縣渭北干旱山區,它的左鄰右舍是隴右資深名鎮:禮辛鎮和安遠鎮。清溪河從禮辛鎮一路蜿蜒而來,溫柔地將大石劃分為南北兩瓣,大石鎮有名的四坪八川(黃坪、曲坪、麻桿坪、丁家坪、榆川、王川、李川、鄭川、馬川、咸川、牛川、汪川)就散落在清溪兩岸、南北兩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大石自古以來就是通往隴西、通渭、蘭州的交通要道,素有“旱碼頭”之稱,歷來是甘谷重鎮,東來西往的的行人,走南闖北的商旅,多以此為休憩站口。
縣志上說,大石因其地有大石而得名,但我在大石尋覓了好久,也沒有看到一塊像樣的能夠承擔起一個鄉名甚至一個村名的大石頭。陽光柔柔地傾瀉在大石的明山秀水間,漫步大石街頭,我看到一位銀須飄飄、容貌高古的老者,氣定神閑的坐在清溪書畫協會門前曬暖暖。他淡淡地為我講述了一個比他更為高古的傳說,才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團。傳說一如兒時的古言,古老得長滿了白胡子。很久很久以前,這地方來了一戶姓李的人家,看這兒風水好,就開了個小店。有一天他從河邊的石頭上撿來一條受傷的小蛇,備加呵護,悉心照料。小蛇漸長,乖巧可愛,與之戲耍,時作人狀。然而,好夢難留,突然有一天,打家劫舍的的土匪揚言要來攻打這里,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老實本份的主人嚇得面如土色,手足無措。小蛇決定報答主人,便口吐人言:主人不要怕,我來抵擋。是夜,土匪來攻時,小蛇變成了一塊巨大的石頭,阻擋了匪徒的腳步和弓箭,又在夢鄉警告匪首:趁早滾遠,不許再來,不然我就一個一個纏死你們。匪首趕緊下令撤離,再也不敢來這里騷擾。然而,善良的小蛇卻無法再變回原形,于是它成了一塊象征安定的石頭,永遠地守護在了村頭。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條善良的小蛇,就把這里叫大石。傳說雖然陳舊老套,卻為大石增添了一抹瑰麗的色彩和文化的底蘊。
聽完故事,帶著感動和迷離,帶著滿足和踏實,我告別老人,起身離去。路邊的楊柳,在風中搖曳,像夢中的新娘。悠悠的白云,在天上漫步,像縹渺的歌聲。一座遺落的牌坊,還肅穆在貫寺村頭,靜默在藍天之下。牌坊象征著忠、孝、節、義的人文內涵,記述了停留的過往,也收藏著經年的故事。甘谷在明代見之于縣志的牌坊數量不少,僅明嘉靖年間在城區就有二十四座坊表,惜無一幸存。目前全縣僅存“山陜會館”和“貫寺牌坊”,而尤以貫寺牌坊著名。
貫寺牌坊始建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是貫寺村士紳李善吉為紀念其高祖母、曾祖母奉旨修建的一座貞節祠。李善積高祖母、曾祖母系年輕孀居,含辛茹苦養育兒女,終其一生。后經地方上報,清咸豐帝欽賜誥封,命修牌坊予以旌表。牌坊作為時代的產物,歷史已做了歸結,然而,遙想牌坊后那些尊貴的生命,至今依然令人心生敬意。墻上雕刻的24孝圖,猶如種在墻上無色無香的玫瑰,內斂而鎮靜,云角栩栩如生的脊獸,孤傲高曠,無意春秋,視我如一粒渺小的塵埃。
牌坊下有靜坐品茗的人,有觀春賞景的人,他們享受著五味俱全的生活,又閑談著五味雜陳的故事。李善吉最為經典的故事,是說他吃的包子,要從25公里開外的縣城運來,而且籠屜打開后要熱氣騰騰。當然李善吉并不是一個 “土豪”,他深受儒家傳統文化的熏陶,不但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而且對地方文化教育有一種由衷的希望與熱忱。當他左手奉旨修建貞潔牌坊時,右手又捐銀2300塊創立了通渭中學。如今,貫寺牌坊只以一種文化的景觀存留于人們的視線中,而先生創辦的通渭中學,卻依然在盛世的天空下,書聲瑯瑯,書香濃濃。
攜帶著故事與傳說,行走在大石的尋常巷陌,百姓人家,多了一層華美與意蘊,而思想也在故事的趣味中得以升騰。順著大石的山水畫廊,明亮的陽光下,一座座帶有明清建筑風格的古民宅,特別是那些別具一格、獨特顯明的琵琶房、琵琶廳,掩映在綠樹叢中,好似一幅幅濃郁的水墨畫,繚繞在風煙中化也化不開。推開厚重的木門,進入院落,一幅幅磚雕、石雕、木雕淺繪著花鳥蟲魚、人物故事,將不同朝代的文化歷史做一次風云聚會,讓你驚奇小小的宅院竟然容納乾坤萬象,涵蓋古老民族深邃的全部。而步入廳堂后,彌漫在堂前的文化氣息又會讓你暗自驚嘆這里主人的高雅與文明。在這里你不僅可以飽覽魏學文、武克雄、王金慎等本地名流的書法,也能欣賞到左宗棠、安維俊、鞏建豐等晚清名家的墨寶,更能一睹啟功、舒同、孫少石、李拓、黎泉等當代名人的真跡。當然,最讓你心曠神怡的還是欣賞大石本地人創作的書畫,王川村農民畫家李祿元的山水畫,趙坡村軍旅書法家趙進余的書法,貫寺村專業書畫家李祥龍的書畫,都會讓你沉浸在藝術的美好中,邊聽他們兒時的故事,邊賞他們今時的書畫,就像回到家一樣,讓人心生溫暖,又像品嘗家鄉的小吃一樣,韻味無窮。
夕陽西下,落日镕金。油菜花開,花香氤氳。文靜的大石,如一幅濃淡相宜、筆墨精良的中堂字畫,靜靜地懸掛在西北黃土高原,天光云影,墨香四溢。
(王琪,甘肅省作協會員,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甘肅日報》、《天津日報》、《讀者。鄉土人文版》、《絲綢之路》、《華夏散文》、《散文選刊》等100余種報刊發表歷史文化類散文200余篇,榮獲第27屆全國地市報新聞獎、第五屆黃河文學獎等獎項,多篇作品收錄各類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