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49/BeyondPic/2016-2/21/1602211223c2f70c18950dbd5d.jpg)
春節期間,記者步入甘谷縣新興鎮雒家村,農業基礎夯實,環境面貌整齊。蜿蜒曲折的柏油路從川道延伸向山梁,路邊是一層層梯田,冬小麥吐露著綠苗。五級提灌管道從渭河里汲滿水,積蓄在山上的泵房里,蓄待旱時灌溉山地。村上一條條水泥路通往農家門口,一座座磚瓦房、二層小樓嶄新整潔。戶戶家里電視機、冰箱、農用車、摩托車一應俱全。
村民們提及這些年村里的變化,都蹺起大拇指夸贊:“村里的‘大掌柜’丁書記,是個攢勁的書記,帶領大家致富奔小康。”雒家村村支書丁進義,已連續13年被推選連任村支書,他先后榮獲全國科普興村帶頭人、天水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雒家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村”,被民政部、司法部授予“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今年62歲的他頭發花白,言談溫和,在村里威信很高,記者隨同他走村串戶實地查看,隨意碰見老人小孩、壯漢婦女都與他親熱地打招呼、拉家常。
丁進義任村支書13年來,爭取省市縣各項支持2000多萬元,夯實了水、電、路、房、林、渠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使雒家村面貌煥然一新,邁向了奔小康的快車道。
堅實的農業基礎帶動雒家村農業向專業化、規模化發展。該村地處渭河北岸的沿川及淺山區,距離縣城20多公里,丁進義動員全村700多戶、3000多村民根據市場需求和種植習慣,積極調整種植結構,調減小麥種植面積,擴大經濟效益高的特色蔬菜產業,種植的白菜、大蔥、蒜苗等蔬菜不僅供應城郊,而且遠銷新疆、青海、寧夏等地。
由于雒家村修通了通向山地4公里的柏油路,山上產的蔬菜在地頭可直接裝車外運,或者通過農用車拉運到城區。村上又架通了5級提灌,山旱地變成了水澆地,穩定了蔬菜產量。目前,雒家村2096畝耕地中蔬菜面積占90%,畝均產值達5000元以上,成為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主要部分。“我去年種了2.5畝大蔥,由于山地病蟲害少,又有提灌設施,大蔥產量高,畝均1萬多斤,毛收入2.5萬元。這些年就靠種蔬菜的收入,蓋了新房、供兒子上大學、研究生。丁書記給村里人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村民雒成子告訴記者。
堅實的基礎設施建設讓雒家村村民住上了城里人一樣的居室。雒家村部分村民富裕了,蓋新房成為村民的一件大事,但各家各戶建房各不相同、散亂不整齊、還多占宅基地。為此,丁進義邀請市縣建筑專家對村莊進行規劃設計,集中宅基地,早在2010年就建成了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施工、統一預算的二層樓小別墅,每戶建筑面積214平方米,村上籌資建設了水泥路、高壓電、供水排水、行道綠化等公共設施,每戶村民出資12萬元報名申請,已有103戶村民入住。
記者在村民雒德計家看到,二層樓的小別墅里,寬敞明亮,南北通透,“上下兩層共有2個客廳,6間臥室,還有前后院子,在北京和縣城工作的兩個兒子帶著媳婦、孩子春節回來,都有房間住。”女主人帶記者一邊參觀裝修漂亮、家具新潮的居室,一邊向記者熱情地介紹。在一樓客廳,新式火爐帶著專用的餐桌,中心可燒水、做火鍋,餐桌下面的爐膛里放入無煙煤,摸上去餐桌溫熱著,沒有煙灰和粉塵,干凈清新,客廳里也十分暖和。廚房里是方便的沼氣,一打火,爐盤上的藍色火焰向上躥,喜歡干凈的女主人說,村上在半山的養殖小區旁建設了大型沼氣池,村里人不再燒柴了。
雒家村多年來在農民收入、基礎建設、村規民約、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都走在全縣乃至全市前列,但村支書丁進義并不愿意村子還停留在昔日的榮耀中,他說:“村里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就剩我們這些老弱病殘的。一個村子要發展,要考慮它二三十年的發展,村上已邀請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對全村未來20-30年建設進行規劃,將建設美麗鄉村,屆時全村將矗立起5幢高層,全村村民全部搬入,原有住宅進行平整,節約出800多畝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發展現代農業。”
丁進義說:“到那時,美麗富裕、設施健全、生機蓬勃的鄉村,不再讓村民離開村莊,而是吸引城里人返鄉。”相信他與村民們的美麗鄉村夢將在憧憬與實干中變成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