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甘谷縣經濟社會蓬勃發展的一年;2015年,是63萬甘谷兒女努力奮斗、砥礪前行的一年。這一年,精準扶貧的浪潮席卷了甘谷大地;這一年,各項改革成效顯著,社會事業穩步開展,重點工程扎實推進……
2016年,甘谷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書寫更輝煌更壯麗的發展畫卷。
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一次偉大的戰略構想,一場勢在必行的扶貧戰役,如擂戰鼓,發力沖鋒;似撒甘霖,滋潤心田。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扶貧脫貧,成于精準。
2015年,甘谷縣結合縣情實際,尊重群眾意愿,緊盯整縣脫貧和全面小康兩個節點,縣、鄉、村三級聯動,精準發力,打出了一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組合拳”。
堅持“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發展,抽調800余名干部駐村蹲點主抓扶貧,以195個貧困村為主戰場,以16個整流域連片綜合開發片帶為突破口,堅持激活內力與借助外力并舉,連片開發與整村推進互動,累計整合資金9.78億元,發放貸款5.7億元,新修梯田6.76萬畝,貧困村動力電、村衛生室、通水泥路實現全覆蓋,自來水入戶率達83%。
(市委書記王銳督查調研甘谷精準扶貧工作)
三社合一
缺資金、缺勞力、缺市場、缺技術、缺資源,是甘谷貧困地區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面臨的瓶頸制約。如何才能破解瓶頸,使農民生活富裕,這是甘谷縣委、縣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針對以上情況,2015年甘谷縣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全面整合“供銷合作社、扶貧互助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職能,全面開展“三社合一”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成立了中國供銷(甘 谷)電子商務運營服務中心,貧困村組建村級農民供銷互助合作社,實現了 “兩點三隊一園一院”全覆蓋,有力助推了精準扶貧工作。目前,村供銷互助合作社已向農戶發放小額貸款8500多萬元,發展經紀人5800余人,建成農產品產地市場6處,注冊農產品商標6個,農機服務10.48萬畝,培訓農民1.21萬人次。
(“三社合一”農機服務隊進行農事作業)
電子商務
把“互聯網+”納入到扶貧工作體系,讓貧困地區搭上信息化的班車,拓寬其增收渠道,增加其收入,進而推動貧困地區的產業升級換代。在甘谷,電子商務已經給農民和政府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2015年,甘谷縣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協會服務”的原則,大力推進電商扶貧,建成縣有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鄉鎮有電子商務服務站,村有電子商務服務點的三級服務體系;利用與阿里巴巴開展農村淘寶合作的機會,采用PPP模式,建成了淘寶·特色中國·甘谷館;采取“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建立了特色農產品資源和供應體系。一系列電商扶貧“組合拳”,讓甘谷縣精準扶貧搭上了電商快車。
至目前,全縣建有電子商務企業22家,農產品電商200余家。有物流快遞企業14家,寄遞覆蓋縣內所有行政村,主要經營辣椒、麻鞋、花椒、中藥材、手工藝品、蘋果等地方特色產品,兼營天水地域內各類農特產品共6大類1200多個品種,縣級電商平臺日均訪問量達到1000多人次,日均交易額5萬元以上。
(磐安鎮電商服務點)
大像山
一座梵音繚繞的山,一尊屹立千年的佛。大像山,已不僅僅是一座山,它早已成為了63萬甘谷兒女的精神寄托,承載著信仰,透露著慰藉。如今,它是一顆璀璨的城市明珠,更是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2015年,甘谷縣委、縣政府以國家4A級景區大像山為龍頭,堅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突出民俗文化特色,將“四月八春游會”融入到全省第五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系列活動之中,策劃了以“弘揚古冀文化、展示民俗魅力”為主題的大像山民俗文化旅游節,舉辦了旅游觀光、秦腔演出、武術表演、書畫交流、商貿活動、攝影采風“六大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游客和客商近1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970多萬元,有效促進了全縣文化商貿旅游產業繁榮發展。
在舉辦文化活動的同時,甘谷縣大力實施了占地460多畝,投資11.3億元的大像山公園、尚都百匯文化步行街、冀城大酒店等片區建設七大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42億元。七大工程的完工,標志著甘谷大旅游格局的形成,一個集觀光、旅游、購物、住宿“四位一體”的精品文化旅游片區將逐步展現在世人面前。
美麗鄉村
廣袤的鄉村大地,是城市的后花園,是心靈的棲息地,更是老百姓的幸福家園。隨著美麗鄉村如火如荼的建設步伐,農村也一躍成為帶動地方發展的活力陣地,成為無數甘谷兒女“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精神寄托。
(六峰鎮六峰新村)
近年來,甘谷縣按照“總體規劃、分層推進、鄉鄉建點、重點突破”的原則,堅持以改善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為核心,分層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鄉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15年,甘谷縣新興鎮康家灘、八里灣鄉謝家溝、白家灣鄉茍家峴等6個省、市級示范村、50個整潔村和示范片帶建設效果初顯,武家河鎮躋身國家級生態鄉鎮。同時,縣財政又自籌資金1000萬元,先后建成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2個、市級示范村4個,縣級整潔村50個,全縣美麗鄉村建設整體水平大幅提升。
(白家灣鄉白家灣村)
美麗鄉村建設需要職能部門進行底層建構、需要公眾愛惜守護。唯有如此,才能讓美麗鄉村離我們越來越近,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盡快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