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甘谷>>正文
【文化之窗】碑石:歷史的存根(圖)
(2016-1-13 16:01:13)  來源:甘谷縣扶貧辦 王琪  打印本頁

  碑石,是人類神圣情感的載體。

  一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也是一部“碑刻文化”的發展史。從三皇五帝的推位讓國,到歷代帝王的文治武功,從文臣武將的卓著功勛,到賢達烈女的高尚德行,刻滿了千百年來大大小小的碑石,見證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堅韌的性格與厚重的文明。

  行走在故鄉的大地,我常常被那些古樸、沉著、內斂、含蓄的碑石所吸引。每每遇見,我都會肅然起敬,放慢腳步,或駐足凝望,或躬身撫摸,或品其韻味,或賞其風采。古人的文字,雖與我有語言上的隔膜,表達上的陌生,但在藍天白云之下,青山綠水之間,靜靜地感受那些不同尋常的碑刻造像,輕輕地撫摸那些氣韻生動的點橫豎捺,都會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和浮想聯翩的美妙。那些看似冰涼如鐵、冷硬無情的石頭,其實也有著生命的溫度、情感的強度和歷史的深度。一塊塊碑石,就是一頁頁凝固的歷史,一面面人生的鏡子,一方方人類神圣情感的載體。

  碑石集雕刻、書法、文學、歷史于一體,融實用性、觀賞性、文獻性于一身,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周末年,當甲骨文消泯、金文衰微之際,古人便“以文勒石”,用刀筆賦予冰冷的石頭以藝術的生命和歷史的內涵,碑石開始成為文字的重要載體,到東漢時開始興盛,之后淌過唐宋的風雨,穿過明清的煙云,一直婉轉到盛世的今朝。2000多年來,它記錄著歷史滄桑的腳步,折射著文字嬗變的過程,承載著人類崇高的精神,展現著中國古代燦爛的書法藝術,最終形成獨特的碑石文化。

  甘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傳說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在這里誕生,東來的秦人先祖首先在這里落腳,中國第一個縣--冀縣率先在這里建立,東漢以來數百年間州、郡、縣三級政權曾在這里駐地,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及至三國的鼓角,西夏的大纛,金人的馬蹄,吐蕃的狼煙,角廝啰的叫囂,一波連著一波,一浪接著一浪。與此同時,文化與文明的種子,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璀璨的佛光,悠悠的駝鈴,詩人的歌吟,獨特的民風,讓這片古老的土地,風情萬種,搖曳生姿。碑石,作為歷史最忠誠的見證者、記錄者,總會默不作聲地記錄下那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時刻。它們散落在古冀的每個角落,從渭河兩岸到南北兩山,從佛塔古寺到城郊荒野,都存留過它們矜持而儒雅的身影。然而,歲月悠悠,滄海桑田,一些石碑已經毀壞,蹤跡全無;一些石碑至今還深埋地下,難見天日;只有極少數的一部分,穿過蒼茫的風雨,存留人間。如今,那一通通鐫刻著古冀悠久歷史的碑刻,那一塊塊題寫著先賢非凡功績的墓志銘,那一尊尊彌漫著神秘色彩的佛造像碑,或挺立于名山圣水,或端坐于佛龕寺廟,或鑲嵌于名人墓壁,或收藏于亭閣庭院,像一位位穿過世事風霜的老人,著一襲青布長衫,默默地為人們講述過往的歷史,曾經的故事。

  叁交寺,一座已湮滅于歲月長河中的寺廟。如若不是那半塊殘碑偶然出現,或許人們永遠也不會知道,在甘谷縣西坪鄉紅凡溝村曾經有這樣一座寺廟存在。1991年8月,紅凡溝村的村民在開挖學校地基時,發掘出了一座石造像塔和幾塊碑文殘塊。一塊碑首豎刻“叁交寺”三字,碑文內有“天水郡”字樣。另 一塊刻有珍貴的“飛天”圖案,據說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飛天圖案之一。據考證,《叁交寺碑》刻立于北周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其實在甘谷許多風景名勝和宗教寺廟處,還有不少這樣的名勝寺廟碑,從一個側面有力地佐證著古冀歷史的久遠和文明的厚重。

  如果說名勝寺廟碑表現的是甘谷的“地靈”,那么,功德紀事碑則彰顯的就是甘谷的“人杰”了。甘谷自古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足以勒石成文、傳之百代的故里先賢,燦若星辰,皓如明月。孔子賢人石作蜀,漢平襄侯姜伯約,一代帝師鞏建豐,隴右詩圣王心如,無不名貫古今,享譽華夏。矗立在甘谷大地上的《圣門石子故里碑》、《重修漢平襄侯祠碑記》、《鞏建豐墓志銘》、《王公家族規碑》等碑石,就像一顆顆高華的靈魂,守望著故鄉的熱土,激勵著桑梓的后學。

  我的家鄉甘谷,是絲綢之路要沖,自古就有“佛鄉”之稱。甘谷大地上不但擁有為數眾多的佛教寺廟,而且還留存著大量的佛教遺跡。佛造像碑作為崇佛信教做功德的一種主要形式,早在北朝時期就極為盛行。佛風鼎盛的甘谷,就保存有從十六國開始,歷西魏、北周、隋唐直至明清時期精美的佛造像碑。收存在甘谷縣磐安鎮尉家磨村千佛寺里的千佛碑,就是一通從北朝時期流存下來的佛造像碑精品。這通高140厘米、寬65厘米、厚6.6厘米,不足一平方米的金星石上,周身鐫刻著999身2公分高的精美小佛像。當999尊小佛瞬間涌現在你的眼前時,就好像有一片浩蕩的春風、洶涌的陽光涌現在你的眼前,讓人心生暖意;連綿不絕的佛像,又如連綿不絕的佛號,如潮水般在耳畔響起,讓人靈魂澄澈如月。每一尊小佛像都蕩漾著1800多年前的微笑,那些水波一樣的笑紋,流淌著悲憫的高貴、信仰的篤定和文化的自信,剎那間會讓人們落滿塵埃的心靈明媚如春,清澈如水,仿佛這方冷硬的石頭,也因這些如花的笑靨,有了生命的溫度和靈氣。甘谷縣博物館里,還收藏著兩通屬于國家一級文物的佛造像碑。一尊是一佛二菩薩造像碑。這尊佛造像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大像山石窟附近發現的,為西魏時佛造像。它瘦骨清像的風格與麥積山石窟的著名雕塑相仿佛,其“東方微笑”式的造型在神秘的宗教之外,多了一層人間的煙火氣息,讓人心生暖意。另一尊是三級佛造像塔,鐫刻于北周時期。在所鐫刻的十二幅雕像中,既有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形象,也有佛經故事圖。造像構思巧妙,精美絕倫。

  大像山作為隴右名山,佛教圣地,自然少不了碑石的裝飾與點綴。在華美的大像山上,從山麓到山頂,一路散落著羲皇故里碑、圣門石子碑、姜維祠碑,永明寺設戒碑、紫光和尚墓碑、飛云巖石刻碑、松花崖石刻碑、白云封處碑、報恩寺碑以及大像山創立文社碑記等碑刻。那些或古樸、或莊重、或典雅、或清新的碑刻,像一方方古拙的硯臺,像一冊冊線裝的古籍,沐浴過千秋佛光,浸染過萬代月色,或以碑作傳,或以碑傳情,讓千年的名山佛韻渺渺,水墨流香,讓轉山的游人,心曠神怡,口齒噙香,更讓枯燥的歷史,更為親切,更為活潑。

  甘谷碑石雖然數量并不宏富,但它卻是中華民族碑石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跳動著活潑的歷史,吟唱著歲月的故事。

  歷史遠去了。但碑石還在。那一通通滄桑的碑石,如一封封歷史的存根,傳承著文化,延續著文明,也溫暖著世人的眼眸和心懷。

  (王琪,甘肅省作協會員,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甘肅日報》、《天津日報》、《讀者。鄉土人文版》、《絲綢之路》、《華夏散文》、《散文選刊》等100余種報刊發表歷史文化類散文200余篇,榮獲第27屆全國地市報新聞獎、第五屆黃河文學獎等獎項,多篇作品收錄各類文集。)

攝影相關圖片
雪后的天水,竟然這么美! 走進張棉驛風電場(圖) 聚焦拉面師培訓(組圖) 航拍山水一號大橋(圖) 人在畫中住(圖) 麥積山落下2015年冬季的第一場雪 天水城落下2015年冬季的第一場雪 航拍天平鐵路(圖) 冬天里的古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