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班的“120”
——記甘谷縣大石鄉牛川村村醫張鵬
一個舊藥箱,是陪他5475個日日夜夜的唯一伙伴;一雙破膠鞋,是他4萬公里行醫巡診路的最好“量天尺”;一間破屋舍,因為他的到來,變成了溫暖貼心的百姓醫院。
20歲,風華正茂的張鵬就踏上了行醫巡診路,成為全鄉第一位最年輕的村醫。15年來,他頭頂酷暑,踏冰臥雪,披星戴月,風餐露宿,為5萬多群眾送去了溫暖、帶去了健康,足跡踏遍了清溪河兩岸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用最美好的人生年華書寫了15載不變的為民情懷,被廣大群眾親切地稱為永不下班的“120”。
1360名群眾的“貼身保暖衣”
而立之年的張鵬,出身于醫生世家,從小沐浴著家風和父輩們潛移默化的教育砥礪,使得他對醫生職業有一種不同于常人的摯愛。正是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摯愛,使他在1996年初中畢業填報志愿時,他毅然決然地填報了天水衛校。3年衛校生涯結束后,張鵬正值風華正茂的弱冠之年。
“進城,返鄉?”1999年,他面臨著畢業,也面臨著人生的第一次抉擇。當時,和他一起上衛校的同學千方百計、想方設法,都紛紛進縣城進醫院,而他卻不顧家人親戚和同學朋友的反對勸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邊遠偏僻、條件艱苦的鄉村,成了大石鄉第一個最年輕的村醫。這一選擇,整整就是15個春秋。
1999年10月,張鵬迎來了第一項村醫工作:“結合全縣‘衛十一’項目工作,管理牛川村303戶1360名群眾健康。”衛生部門要求他給全村群眾做一份健康檔案,并給查出重慢性病以及60周歲以上老人,每月送3天免費體檢服務。
面對如此復雜繁瑣的任務,初出茅廬的張鵬心里一片茫然,感到壓力很大,但更多的還是一個血氣方剛少年的勇氣和信心。為了確保健康檔案全面、準確,他每天徒步穿梭在田間地頭、農家院落,越是天氣惡劣,越能見到他的腳步和身影。每天早中晚三餐時間,大家都能見到他,只因群眾只有在這些時候才能在家。他從各方面詢問大家的身體狀況,連飲食習慣、睡眠質量等小細節也一筆一劃地記錄下來。在村子里走得多了,他的腦海里居然練出了“百度”般的檢索功能。1360名群眾每個人家里的門牌號,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他都記得詳詳細細、清清楚楚。有人不信,隨便說幾個名字,他都能不假思索地說出其家庭住址、家庭成員以及各自的身體狀況等全部信息。
為了保證“一個都不能漏”,他總是帶著醫療器具,親自上門“逮”那些老是不在家的群眾。其實,上面規定群眾不在可以電話隨訪,但他總覺得電話里說不清楚,親自確認才放心。有時候,他跑一戶農戶7次都沒遇上,冒著大雨跑了第八次才找到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張鵬家里,有一個房間,里面配有電腦、打印機、立體書柜,墻上貼著柱形圖表,書柜里分門別類地排滿了文件夾,這是他的公共衛生專門工作室。起初,為群眾做健康檔案都是手寫。后來覺得手寫不夠整潔,他自己掏腰包購置了電腦和打印機,利用深夜時間,為群眾整理健康檔案,把每種重慢性疾病分類管理,特殊疾病都有自己專門的文件夾。同時,對全村61名高血壓病人、6名糖尿病和重型精神病患者建立了特殊隨訪記錄,每月上門服務,為他們解答疑難、檢查身體、發放藥品,控制病情。
農村公共衛生工作十分瑣碎,工作量大,不少鄉村醫生分到村上之后就極不適應、叫苦不迭,有的甚至不到一個禮拜就卷鋪蓋走人了,只有張鵬身負重擔卻甘之如飴。他成為群眾“義務家庭醫生”以來,整個村莊所有農戶的每個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縣鄉兩級主管部門要求,每月送3天免費體檢服務。但張鵬幾乎是天天下村入戶。剛開始,群眾非常不理解,都抱著排斥態度,覺得他那么積極是為了推銷藥品,撈取利益,不少人給了白眼和閉門羹。后來,通過拉家常、談心思,送溫暖,辦實事,群眾漸漸理解了,和他成了一家人。“村里來的張醫生特別好,關心大家健康,卻從來不推銷藥品”,這樣的贊揚很快就在全村傳開了,他成了群眾的“知心人”。
在他的悉心照料和精心診治下,全村所有的重慢性病人全部得到了及時救治,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村群眾非常感激,親切形象地稱他為“貼身保暖衣”。
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在張鵬的人生字典里,好像沒有“休息”兩個字,一直在出診的路上。“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張鵬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從醫15年來,無論是風雨交加的夜晚,還是冰天雪地的寒冬,只要群眾病情需要,他都會翻山越嶺、蹚水越溝,隨叫隨到,千方百計減輕病人的痛苦,從沒有拒絕過任何一個病人,更沒有收過任何病人一分錢出診費,病人稱他為永不下班的“120”。
在張鵬心目中,病人就是自己的親人,病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也許正是這種思想境界的支撐,他有時連自己的生命都不顧及,每時每刻為患者著想。
2002年9月13日,天下著小雨。村里一位77歲的老人不小心從三輪車上摔下,晚上11點多打電話讓張鵬過去包扎傷口,由于事情緊急,他趕緊借了一輛鄰居的摩托車趕過去,不料由于天黑路滑,在途中他騎的摩托車不慎沖進了一個4米多深的溝里,摩托車重重地砸在了他身上,膝蓋,背部多處被砸傷。幸好有過路的群眾發現,才將他和摩托車一起拉上了路,為了能盡快給老人包扎傷口,他全然忘記了剛剛發生的一切,強忍著疼痛又趕了去。給那位老人包扎縫好傷口后,他膝蓋和背上的血已經滲到衣服外面,凌晨3點多他終于回了家中,準備處理自己的傷口才發現傷口已經和衣服緊緊粘在了一起,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淚水漣漣。可他卻笑著說:“小意思,我自己是醫生,怕啥。”
“非典”時期,群眾相對隔離,有些人談“非”色變,可他卻走東家串西家,挨門逐戶為群眾測體溫、打預防針,每天接觸本村以及鄰村群眾上千人,可他既不退卻,也從不計任何報酬。許多村醫一直不解地問張鵬:“你這樣不顧命的測體溫,就不怕傳染非典?”他很認真地說,治病救人是一個大夫的天職。還有些見錢眼開的人說:“一分錢不給,還干這個?”而他卻坦然地說:“我一生不求有多少錢,只求治好了多少病人,為病人解除痛苦是我人生最大的愿望。”
2004年冬天的一個深夜,大雪紛飛、北風刺骨,他剛出珍回來坐下不久,連冰冷的面頰和雙手都沒來得及暖熱,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就傳入耳朵,他急忙應聲,原來是鄰村的張小輝,其父腹痛難忍。他背起還沒有放穩的舊藥箱一遛小跑了整整7里路到他家,初步診斷是闌尾炎,需趕緊送醫院。當小輝父親在醫院做好手術,回到病房,張鵬才回家,這時天已蒙蒙亮了,他洗了把臉,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整個晚上一眼都沒睡,加上半夜起床,一路小跑流汗受凍,他也發起燒來。即使這樣,他還叫父親給自己只打了一針退燒針,拖著疲憊的身軀,又開始了新的一天……
2008年12月6日晚10時許,他剛睡下,就聽到一陣緊急的敲門聲,原來是一個村民患了急性膽囊炎。當時,已經下了好幾天的雪,路上的積雪很深。張鵬心急如焚,強烈的責任心,使他忘記了路途的艱難,飛一般地奔出家門,當雪人一樣的張鵬出現在患者家里時,全家人像是遇到了救星般欣喜萬分。張鵬來不及喝口熱茶暖暖身子,就已經投入了長達3個多小時的緊張治療。
由于張鵬口碑極好,出了本村群眾看病以外,周邊村甚至外鄉村許多病人都慕名而來向他求醫問病。得到張鵬精心醫治的人,都夸他“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親人”。張鵬最忙的時候每天要出診接待病人40多人次。從醫15年,累計接診、治療病人5萬多人次,跑壞自行車一輛、摩托車3輛。
15年來,眼看著一個個醫生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到了條件待遇優厚的城鎮,而張鵬扎根農村、服務鄉親的信念一直沒有動搖過,反而隨著歲月的推移越發彌堅。
在牛川村,上至80多歲的老奶奶,下到13歲的小孩子,沒有一個不豎起大拇指夸贊張鵬的。最讓人震撼的是在老人協會,一說到張鵬,十幾個老人家異口同聲地叫“好”,那聲“好”實在是發自肺腑、振聾發聵。大家都爭先恐后地述說自己和張醫生的故事,有些老人家口齒不清,但卻能分辨出一聲又一聲的“好人吶好人”。這些在電視劇里才會發生的煽情情節,卻活生生地在我們面前演繹著……
究竟跑了多少路,才能如此深地走進群眾心田?有人統計過,他的一雙破膠鞋為群眾走過的行醫巡診路達4萬多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走了一圈。然而,這一切都是義務的、免費的、自發的。
身為鄉村醫生,他原本可以進縣城入醫院,可以有真正屬于自己的診所,并以此為生。但是為了這份義務工作、群眾工作,失去了多少賺錢的機會,失去了多少條件優厚的工作,也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灑向了崎嶇、泥濘的鄉間小道。張鵬的妻子也老說他“傻”,放著生意不做,還總倒貼錢、傷自己。不過他堅定地說:“既然當了村醫,就要捫心無愧!”
讓群眾都能看起病、看好病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張鵬對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事情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對自己定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五保戶和特困戶看病的,一律免醫藥費。“有錢沒錢都能看起病”是他一貫奉行的行醫原則。在本村和鄰村,他的藥價最低是出了名的,醫德好,服務又熱情,雖然醫療條件比不了大醫院,但他對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周圍群眾特別是本村群眾,有病不管他能不能治,首先要找他商量一下,或就地治療,或向上級轉診。
年過花甲的張求求患了高血壓,常年吃藥。張鵬多次勸他到大醫院檢查一下,以便更準確、更有針對性地治療,可老人硬是不肯。他對張鵬說:“我就信你,你能治,我就多活幾天,不能治,就是我這病沒地方能治了。” 張求求有病好不了不說,老伴還是糖尿病,又多了一個藥簍子,幾年來欠下2300多元的醫藥費,張鵬沒向他們要過一次賬。前年老伴去逝了,在彌留之際拉著張鵬的手說:“我這輩子還不了你的賬了,下輩子我轉個牲口還你。”張鵬一聽,頓時如雷轟頂,含著熱淚給老人家跪下了,哽咽地說:“可別這樣,我受不起。這些錢算不了什么,我壓根都沒打算向你要賬要錢,有錢沒錢我都得看病。”
“醫者可謀生,萬不可謀財!”張鵬平日里從不穿名牌衣服,從不用昂貴手機,吃飯盡是粗茶淡飯,作息總是早起晚睡。他時常告誡自己:醫生面對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任何時候都不能用藥費來耽誤一個人的生命。
去年,一位52歲的老伯說起張鵬時感激萬分:“是張醫生把我的妻子從鬼門關拽了回來。”原來,4年前的一個晚上,他妻子突然肚痛得厲害,正在休息的張鵬得知后立即出診,憑著職業敏感和多年實踐經驗,他初步判定是宮外孕大出血。又經過妊娠試驗,更加確切了這一判斷。當時,病人已處于休克狀態,如果不及時搶救,后果不堪設想。危急關頭,張鵬趕緊聯系縣醫院主任醫師,并從包里立刻拿出2000元,找了最好的司機,和這位老伯一起以最快速度把病人轉送到縣醫院,連夜進行手術,病人終于脫離了生命危險。后來,縣醫院主治大夫說,如果再遲半小時,她的命恐怕就沒有了。因為這件事,老伯全家人和張鵬成了忘年之交。
2012年3月5日中午,村民王全喜,突發上腹疼痛,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前來就診,張鵬通過仔細檢查患者呈板狀腹,考慮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發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急。張鵬立即多方聯系縣醫院外科大夫,又自掏2000元將他送到縣醫院,為他進行緊急手術治療。在住院期間,張鵬多次前去探望并送去了營養品,出院后,還為他到辦好了醫療救助一切手續。
牛川村離縣城大醫院路途比較遠,而且半夜經常找不到送病人的車。為了讓危急病人能及時轉院,不會因為錢和車而耽誤治療,張鵬每天都會照例在自己的藥箱里備好2000塊錢,并聯系了幾個相對固定的出租車,誰轉院給誰用。
15年來,張鵬累計為群眾墊付醫藥費近7萬元,減免醫藥費1萬多元。直到現在,他的賬本上還掛著2萬多元的醫藥費。
在許多人的記憶里,“醫院”往往是縣城甚至是市區醫療機構的專用詞,做夢都不會和一個村聯系在一起,畫上等號。若不是親聞目睹,我們很難相信大石鄉“百姓醫院”就是牛川村衛生室。
說起“百姓醫院”,這是張鵬的一個夙愿。1999年,張鵬第一次踏上村醫之路時,衛生室只有10平米,一個藥箱、一個藥柜、一張桌子、一個聽診器是他的全部家當。許多病人往往因為沒有足夠的診療陣地和必要的診療設備而不得不轉院或者放棄治療。初涉人生的張鵬親眼目睹了一個個病人轉院的無奈、放棄治療的失望。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困局,讓群眾真正在村上享受到比較好的醫療服務,2008年,他自掏6萬元,并積極發動兩個搞工程的姐姐出資11萬元,建成了占地近200平米的村衛生室,設立了診療室、中西藥房、預防接種觀察室等功能科室。并配備了B超機、檢查床、化驗器、冰柜、冷藏箱等一系列診療設備。目前,可給病人提供人體器臟檢查、尿常規化驗等10多項服務,成了全鄉26個村衛生室里占地最大、設備最全、服務最好的一個,廣大群眾形象地稱為“百姓醫院”。
這些可圈可點的背后,凝結的是他15年的青春年華,映照的是他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
在張鵬的工作室里掛滿了獎牌,從2008年開始,他連續2年榮獲全鄉優秀鄉村醫生,2009年被評為全縣優秀共產黨員,同年又榮獲全省優秀鄉村醫務工作者榮譽稱號,2010年,他的衛生室被評為全縣先進村衛生室……
一個個亮閃閃的獎牌、一份份沉甸甸的榮譽,見證著一個黨員5475個日日夜夜的為民信念,體現了一名醫者對懸壺濟世神圣職責的承諾踐行。
“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村醫是我真正的人生舞臺,15年不多,我要一直干到老死!”張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