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隱患 合理遷移 規范管理
甘谷山貨市馬路市場被依法取締
曾經承載了繁榮經濟、方便居民生活的使命,并獲得了商戶和附近居民叫好聲一片的甘谷縣山貨市馬路市場,歷經數十年發展,走到今日卻不得不被依法取締。這不禁讓人質疑:內中原因何在?甘谷山貨市馬路市場到底何去何從?
大受歡迎繁榮一時
3月3日,記者來到了位于甘谷縣新城街菜市口的山貨市馬路市場。記者看到,緊鄰新城街口的飲食攤點依次排開,尚有顧客光顧,經營較為紅火。但擺設在里面的一些百貨攤點卻是稀稀拉拉,少有顧客問津,市場當年熱火的經營場景已難覓其蹤。
一番打問方知,這個市場已被取締。這不免讓包括記者在內外地來客困惑不解,緣何曾紅火一時的山貨市馬路市場被取締了呢?
要解開疑問,就不得不說到這個山貨市馬路市場的“前世今生”。
甘谷縣山貨市馬路市場西起六峰商廈,東至菜市口五金樓,是一處馬路綜合市場,歷史悠久,是很早以前全縣主要經營陶瓷、山貨、鐵器的集散地。由于市場里的零散攤點不時延伸到相鄰的城市主干道--新城街,嚴重影響到了其交通和環境衛生狀況,加之市場里的零散攤位商戶露天經營,受盡了風吹、日曬、雨淋之苦,怨聲載道,從而催生了大棚的搭建。
上世紀九十年代,為解決城區交通秩序和環境衛生臟、亂、差現狀,甘谷縣市場建設服務中心在此處馬路上籌建了鋼架交易大棚7座,建筑面積2608平方米,分飲食、夜市、百貨、茶葉、針織等多個交易區。
發展到現在,山貨市場有經營戶270戶。其中,臨街商鋪經營戶110戶,大棚內攤點經營戶90戶,零散攤戶60多戶。市場可謂商戶眾多,異常繁榮。
隱患多多陷入窘境
誰曾想,當這樣的一個山貨市馬路市場發展到今天之時,卻因其弊大于利,隱患重重,陷入了一個尷尬的窘境。
隱患之一:始建山貨市馬路市場時受各方面因素影響,普遍存在耐火等級偏低、防火間距不足、消防及安全疏散通道不暢、建筑消防設施設置不足等問題。且市場內人員密集,人流量大,各商戶的消防安全意識薄弱。一旦發生火災事故,極易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
去年底和今年初,市場里的幾家攤點及一家小家電經銷部便相繼失火,給失火的經營戶造成了嚴重損失,所幸發現和撲救及時,才未殃及市場里更多的商戶及附近住戶。
隱患之二:山貨市兩邊鋪面經營者、居民在經營過程中店面外展,大棚內外亂搭亂建、私占經營地段,日常存在的矛盾較為突出,管理難度較大,且市場內及周邊環境衛生存在臟、亂、差現象,交通不暢,出行困難,嚴重影響到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
住在市場附近的六旬老人牛虎林告訴記者:“市場剛建起之時,確實方便了咱們附近的居民,出門便能買到生活用品,但漸漸發現麻煩不少。垃圾亂扔,噪音太大,上下水不時堵塞。更為煩惱的是出行不暢,運貨困難。受此影響,建于市場內的城關衛生院、郵政所、北關浴室相繼搬遷和停業,反而給住在市場附近的2萬多名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
依法取締合理遷移
正是由于這個山貨市馬路市場發展到今天出現的重重隱患決定了它不得不被依法取締的命運。
1月11日,甘谷縣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依法取締山貨市馬路市場的通告》。
“從1月19日起,取締山貨市馬路市場。對東起菜市口五金樓、西至六峰商廈區域馬路市場內所有占道經營的攤點、沿街商鋪倚門外展的銷售點全部予以取締,對市場內所有私搭亂建的違章建筑全部予以拆除。市場內沿街商鋪倚門外展的銷售點必須全部歸店經營,無固定商鋪的流動攤點遷移至像山西路和渭川東路西段,全部進行劃線經營。”
之后,按照公告精神,主要負責此次取締牽頭工作的甘谷縣市場建設服務中心立即對搭建于馬路中的大棚進行了拆除。
他們相繼拆除了7座鋼架交易大棚2608平方米和營業柜臺75立方米,露天水泥臺板8立方米;拆除了在馬路上私搭亂建的各類固定建筑23戶345平方米;拆除了鋪面外展私搭亂建的9戶活動板房200平方米及一些殘墻臨舍,并清除垃圾283立方米,恢復了此處路面的通暢、衛生、整潔。
雖然此舉得到了相當一部分商戶的理解和絕大部分住戶的歡迎,但還是受到了一部分商戶尤其是路中零散商戶的質疑:山貨市馬路市場發展了幾十年,才有了今天經營的日漸熱火,難道非得取締不可嗎?
對此,甘谷縣市場建設服務中心原西關山貨市畜禽市場管理所所長張亮對記者說:“不可否認,甘谷縣山貨市馬路市場曾經在繁榮市場、方便居民生活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發展到今天,從其所存在的嚴重消防、交通隱患,及對附近住戶所帶來的生活影響來看,已是弊大于利,不取締不足以除隱患。雖然這不可避免地對市場中的一些零散商戶經營帶來了一定影響,但從城市發展和保障公眾利益方面來講,這些零散商戶一定要多理解和支持。況且,市場里那些無固定商鋪的流動攤點,政府為他們已確定了遷移的繁華地段即像山西路和渭川東路西段,相信他們一旦在那兒安身了,經營情況肯定不比山貨市馬路市場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