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建縣2700年堪稱華夏第一縣
考古確認甘谷縣毛家坪遺址是秦國設立的古冀縣縣治所在
出土的車馬坑
出土的文物
蘭州晚報 12月15日,記者從天水市文物考古部門獲悉,最早的秦文化遺址——天水甘谷縣毛家坪遺址發掘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考古發掘和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車馬坑和大量實物資料,把秦文化的編年推進到西周時期,確認了甘谷縣毛家坪遺址是2700多年前秦國設立的古冀縣縣治所在,這一發現對研究中國郡縣制起源有重要意義。
早期考古發現
天水甘谷縣毛家坪遺址位于甘谷縣盤安鎮毛家坪村,東距縣城25公里,分布在渭河南岸的二級臺地上,與今河道相距0.5公里。遺址東西約五六百米,南北約1000米,面積約五六十萬平方米。遺址分溝東和溝西兩部分,溝西的北部及西部為居址區,大部分被村莊疊壓,溝西的南部和溝東部分主要為墓區。
1982年、1983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北大考古學系兩次發掘了毛家坪遺址,在遺址溝西已發掘灰坑37個、房基4處、土墓32座、鬲棺葬12組。從采集和發掘出的連襠鬲、分襠鬲及彩陶器和盆、缽、罐等大量遺物看出,其文化遺存主要有三種:即以彩陶為特征的石嶺下類型遺存,出土陶器有盆、缽、罐、尖底瓶、器蓋等;以繩紋灰陶為代表的秦文化“A組遺存”,出土陶器有鬲、盆、豆、罐、甑、甕等;以夾砂紅褐陶為突出特征的與秦文化并存而又不屬同一系統的“B組遺存”(西戎文化遺存),遺物有分襠袋足鬲和雙耳罐,年代為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時期。
毛家坪A組秦文化遺存共發現了各類器物1200多件(片),其中陶器1100多件(片)、玉石器86件、銅器9件(片)、鐵鐮1把、骨器18件。石器以石圭居多。墓葬形制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由于發掘的西周墓均為西首向、屈肢葬,這與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西首向,關中地區的東周秦墓的傳統葬式相同。墓中發現的銅器和鐵器,說明秦人在入居古冀不久就有了金屬加工業。鐵鐮的發現,是秦人較早掌握鐵器鑄造技術的標志。毛家坪遺址的發掘把秦文化的編年猛然推進到西周時期,開辟了考古學上探索早期秦文化的先河,在學術史上有里程碑的意義。
近年考古發現
2012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對毛家坪遺址進行再次發掘。從探明情況來看,該遺址保存比較完整,面積約60萬平方米,墓葬數量近千座。經挖掘共清理春秋、戰國時期大小墓葬199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銅器、骨器等各類大小件文物1000余件,其中出土青銅容器51件,出土短劍、戈、矛等青銅兵器11件。發掘車馬坑4座。其中,最高級別的一座出土駕車3輛,駕馬10匹,系貴族出行車輛。發掘大型墓葬兩座,其中一座為級別較高的貴族墓葬。
車馬坑中戰車的發現,再現了2000多年前秦人出征時的威武雄姿,是甘谷縣毛家坪遺址2012年考古發掘取得的新成果之一。從考古現場看,車的車廂、車輪、車轅、車軛等構件都保存得比較完整,駕車兩匹駿馬的骨架也清晰可見,兩馬中間,還擺放著一件長約3米的長矛。據考古專家推斷,根據出土車馬的特點并結合同一區域墓葬形制、出土文物等,這一戰車的時間約為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至2600年。
最早縣治遺址
據介紹,中國設縣制度始于春秋時期,當時一些諸侯國開始在新兼并的領土設縣,秦國是最早設縣的諸侯國之一。最初的縣類似邊防重鎮,后來逐漸成為地方行政組織。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將郡縣制推行全國,使這一政治制度延續至今。
2012年的勘探發掘確定了遺址的范圍和規模,遺址面積不少于60萬平方米,遺址的墓葬總數可能近千座。如此規模的遺址在甘谷縣境內是絕無僅有的,再考慮到其地理位置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毛家坪遺址應可以與古文獻記載的某處歷史名城或縣邑對應,也就是甘谷縣秦時為冀縣。
《史記》記載,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冀地的西戎部族,戰勝后設立了冀縣,這是秦國最早設立的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立的縣之一。據文獻記載,冀縣就在現在甘肅省東南部、渭河上游的甘谷縣一帶,當地民間也有“華夏第一縣”的說法。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說:“經過近3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基本上可以確定其為古冀縣縣治所在。該遺址位于“天水——禮縣”古代交通要道上,為秦人北上東進的戰略要地,是渭河上游甘谷一帶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周代遺址。結合《水經注》等文獻記載,此地正是當年秦武公設冀縣的位置所在。同時,遺址的繁榮期和發掘到的高等級貴族墓及車馬坑等情況,均與歷史上的冀縣相吻合。”
目前,毛家坪遺址挖掘工作基本結束,進入文物修復、資料整理、考古報告撰寫階段,并對車馬坑墓葬進行了保護性回填。天水市及甘谷縣正積極配合早期秦文化考古隊分步驟進行2014年十大考古發現、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家坪遺址公園申報工作。蘭州晚報記者哈麗娜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