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正能量 促進新發展
——甘谷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綜述
2月18日,天氣嚴寒依舊,承載著甘谷全體黨員和全縣62萬人民群眾熱切期盼的一項廣泛性活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開始揚帆啟航、破冰發軔!
活動一開始,甘谷縣就把這項活動作為全縣首要政治任務,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全縣1035個黨組織、18000余名黨員主動出擊,訪民情、解民憂,解難題、辦實事……。活動階段性成效讓黨員干部作風明顯改進,群眾反映突出問題得到解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讓古冀大地鼓起陣陣為民清風,凝聚起了推進發展、小康提速、文明崛起、實干興業的磅礴力量……。
(甘谷縣四大組織辦公室“第一時間”啟動并展開教育實踐活動各項工作)
(全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啟動后,甘谷縣各鄉鎮積極響應,安排部署)
強化學風轉作風
(甘谷縣直各部門相繼組織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知為行之始,學為用之先。活動開始之際,甘谷縣就將學習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夯實思想基礎,從自身思想上、黨性上找差距,深入整改提高,切實補精神之“鈣”、除作風之弊、祛行為之垢,以作風建設取信于民,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要求黨員干部緊扣群眾路線靜心學習,聯系甘谷實際潛心做事,集中全部精力轉變作風。
轉作風,必先正學風,在堅持做到規定動作不走樣的同時,甘谷縣結合教育實踐活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集中學習周”活動,開展“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大討論;集體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各常委選課題、備講稿、談體會,扭住改進作風的要害,充分發揮“排頭兵”和“領頭羊”勇作改作風的“標桿”作用,讓普通干部向領導干部看齊,讓黨員干部自覺接受群眾監督;縣委黨校講師組深入農村巡回宣講;機關和鄉鎮制訂試卷開展知識測驗;編印《學習輔導100問》,真正做到傾聽民心民意取自群眾“家門口”,凝結黨群關系始于最基層。
(甘谷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研討班開班)
2月28日,甘谷縣為期3天的甘谷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研討班開班,標志著甘谷“教育實踐活動”學習周的全面啟動,學習研討活動由縣委常委主持或主講,圍繞“提高思想境界,增強轉變作風的自覺性”、“扎實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凝聚改革發展強大合力,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農村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的幾點思考”、“帶著感情對待信訪群眾,強化責任解決信訪問題”、“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社會事業改革與創新”等9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討論和發言。
(學習研討活動由縣委常委主持或主講)
(以身邊先進為“鏡子”,4名全國、省市先進個人為黨員干部作先進事跡報告)
此外,注重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先期篩選出4名先進個人并舉辦了先進事跡報告會。目前,甘谷縣正在抓緊制作先進人物宣傳冊和電視專題片,并以優秀村支書丁進義的事跡為題材,創作了長篇報告文學《為了心中的感動》。
(甘谷縣四大組織各機關部門、全縣各單位相繼開展教育實踐活動)
廣大黨員干部在學習中查找問題,在學習中對照不足,堅持學以致用,以學促干,力求做到學習工作兩不誤、兩促進。“看自己做得怎么樣,還存在哪些問題?對照單位的規章制度,應該如何改進?自己在遵守規章制度方面做得夠不夠,做得好不好?……”。此類問題在甘谷縣教育實踐活動中,黨員干部必須反復思考,反復自查,反復整改,有效避免了作風問題“抓一抓、好一點,松一松、又抬頭”的反彈性和頑固性。
(全縣各鄉鎮、各部門、各單位結合各自實際開展不同形式的集中學習活動)
好作風就是戰斗力,就是凝聚力,也是競爭力;教育實踐活動有期限,但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40多天以來,甘谷縣在“上下聯動、同頻共振”的強大學習氛圍中,迅速掀起了“大學習”、“大討論”熱潮,打開了踐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局面,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用“釘釘子”的精神讓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入心入腦。
豐富載體接“地氣”
(日前,市委書記王銳深入甘谷縣檢查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情況)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甘谷縣繼續“填油加力”,深入開展教育實踐活動)
(集中時間開展“農民收入大調查、矛盾糾紛大排摸、群眾意見大征求”活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僅是讓黨員干部做到“心正”、“身正”、“神正”,而要在“行正”中體現黨性,切身為群眾利益著想,切實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教育實踐活動中,甘谷立足縣情實際,在全縣范圍內組織開展了為期10天的“農民收入大調查、矛盾糾紛大排摸、群眾意見大征求”活動,突出貧困戶、信訪戶、老黨員、村干部、鄉土人才和致富能手等重點人群,堅持貧困戶必訪,必問衣食冷暖;務工戶必訪,必問就業狀況;養殖戶必訪,必問致富經驗;老黨員老干部必訪,必問發展良策;上訪戶必訪,必問事情原委,對全縣405個村10個社區進行“地毯式”調查(要求每名領導干部入戶調查不少于20戶)。10天時間里,來自最基層的聲音如春天陣陣的“響雷”,全縣18000余名黨員“輕裝上陣”卻滿載歸來,扭轉了干部作風,密切了干群關系。
為了征求到真實意見建議,聽到廣大群眾的“好聲音”,甘谷縣采取密封意見表、填寫不署名意見表、設立群眾意見箱、開通信訪郵箱等“背靠背”的方式,解決了干部“心存顧慮不敢提”的問題。同時,該縣將熟悉工作、了解情況的黨員干部和社會群體作為征求意見建議的重點對象,解決了“情況不熟不會提”的問題;通過及時督辦解決市委書記市長留言板、行風熱線、信訪接待等渠道所反映的具體問題,消除了“提了白提不愿提”的誤解。
截止目前,甘谷縣先后征求到各類意見建議1800余條,歸納梳理出反對“四風”、改進工作和搞好教育實踐活動等三個方面的意見建議110余條。“四風”清單歷歷在目,“地方病”處方因事成形,一切為下一步查擺問題、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查擺問題“抓整改”
(甘谷縣召開兩案交辦會,人大代表、各界委員座談會等形式廣泛征求群眾意見)
(層層落實責任,加強督導力度,提升教育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實效性)
查擺問題不含糊,穩火猛藥祛病灶。活動中,甘谷縣將查擺問題,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中之重,堅持從早從嚴查問題、分析歸類建“病歷”、即知即改“下猛藥”,把真正解決問題作為重要目標,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一起步就動真格、見真章,著力提升教育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實效性。
甘谷縣堅持領導帶頭,“先禁己身而后人”,以黨性考量實際行動,對群眾的意見建議不怕聽到刺耳音,敢于正視群眾的問題和指責,認真查擺自身毛病,真正做到“放下身段、正視問題、拋開面子、自我解剖”。
“縣四大組織領導用車節假日全部封存車庫,明文禁止公車私用;賓館飯店和娛樂場所、公款消費和干部作風等專項督查持續不斷;對公車私用、超標接待、干部調配不規范等15個方面的突出問題‘緊盯死守’。同時,甘谷縣還制訂出5項制度和辦法,其中在控制接待經費上,采取定標準,驗清單,嚴把報銷關,有效降低了接待費用;在規范招投標上,嚴把預算、監督、審計三道關口,對解決虛報預算、假招標等問題進行了有效監督。近日,又抽調專門力量,組成5個作風督查小組,對各單位辦公用房、“三公”消費、作風建設等情況進行明查暗訪,從嚴正風肅紀,對25名遲到早退人員進行了通報批評……”
教育實踐活動中,諸如反映縣城基礎設施、服務窗口服務態度、辦事機構效率低下、農民致富技術缺乏等諸多群眾急切解決和熱切期盼的問題,甘谷縣堅持立行立改,不等不拖,加大力度解決常規性問題,集中攻堅化解遺留問題,努力防止出現新的問題,讓群眾在扎實整改中看到變化,確保教育實踐活動不虛、不偏、不空、不走過場。
據統計,至目前甘谷縣已督抓解決具體問題560件,幫辦好事實事198件,并著眼從根本上惠民利民,督促取消了大型群眾文體活動安全許可等審批項目11項,對注冊資本驗資等21個事項減少了審批環節,對集體體檢等14個事項降低了收費標準……一個個數字的背后,是甘谷縣黨委深入踐行群眾路線的堅強決心,是順應人民群眾期待的拳拳誠心,更是進一步加強自身作風的堅定信心。
群眾滿意為“終點”
(甘谷縣集中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
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涉及范圍廣、領域寬,涉及的矛盾和問題更具體,與群眾聯系更緊密,群眾期望值更高。從活動一開始,甘谷縣經過學習熱身,廣開言路,針對“四風”問題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將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將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通過從嚴正風肅紀,健全和落實明查暗訪、公開曝光、實績與過失登記和黨政領導干部勤廉度評價等管理制度,將作風建設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頭之舉”,認真組織開展清理清退辦公用房、查處公車私用和超標接待等一系列專項整治活動。
——縣四大組織領導及全體領導干部著眼于找準問題,準確“畫像”,先后3次書面征求各方意見建議,將群眾滿意作為出發點,也作為落腳點。
——城區群眾反映某區域存在衛生死角,縣環境整治辦立即行動,不僅對市政設施進行集中排查,并對隱患進行養護,同時還加強了巡查力度。
——新興鎮群眾反映縣城道路年久破損,縣住建局立即進行了排查統計,并在第一時間派出隊伍進行修補,日前已完成開挖整飭,完成平碾鋪油;
——西坪鄉農民反映沼氣使用知識欠缺,縣能源站立即派出技術專家,專門進村入戶,舉辦了農村沼氣安全和后續服務管理培訓班。
——縣政府匯集91項人大代表意見建議和政協委員93件提案,向各部門強力交辦并責成各組成部門“一把手”作出承諾。
……
讓群眾滿意,就要把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甘谷縣堅持邊學邊改,邊查邊改,即知即改,把整改貫穿活動全過程,下大力氣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船到中游,尤須發力。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已一個月有余,密切聯系群眾的嘹亮號角已經響徹大江南北,時下,甘谷縣每一個黨員干部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事實求是的精神和踐行在群眾路線的引領下“精耕細作”,奏響冀城大地上的“最強音”,有理由相信,甘谷將為服務群眾的精彩華章添上最鏗鏘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