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3月5日訊 據鑫報報道 (記者 程健 實習生 杜萍)大西北網、大西北網官方微博和鑫報對甘谷縣韭菜滯銷一事多渠道報道后,引起廣泛關注。昨日,甘谷縣委縣政府對盤安鎮韭菜滯銷報道做出書面回應,稱縣上正在采取措施解決韭菜滯銷問題。另據盤安鎮市場經濟人反映:昨天,當地的韭菜收購價與前天(一兩毛)相比有所上漲,昨天的頭茬韭菜每斤0.8至1元,二茬、三茬韭菜每斤0.3至0.5元。
甘谷縣委縣政府具體回應如下:
今年,我縣種植韭菜面積與往年一樣,穩定在2.6萬畝左右。其韭菜價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冬春季節氣溫普遍偏高,回升較快,全國各地韭菜大面積豐收。其中,山東、山西等地的韭菜與我縣韭菜同期上市,我縣運輸路途較遠,氣溫高、長途運輸困難、成本高,前來收購的客商較往年少。往年2至3茬韭菜0.5-0.8元/斤,今年0.2-0.4元/斤,價格不比往年。
針對這一現狀,甘谷縣委縣政府積極采取有效措施:
1、縣政府及時召開農業部門、相關鄉鎮專題會議,安排促銷等工作。2、組織專業合作社、產地經濟人和運銷大戶,積極和西安北三環、小寨、西寧銀葫蘆等地市場聯系,引導周邊客商前來收購。3、利用甘谷農業信息網大力宣傳推介甘谷優質韭菜,以吸引更多的客商前來我縣訂購,幫助農民促銷。4、盤安鎮組織相關村干部分赴蘭州、銀川、寶雞等地調查市場供需情況,大力推介韭菜。5、宣傳鼓勵韭菜進超市。6、縣農業局組織技術骨干加大對韭菜基地的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種植戶生產優質產品的能力,打造甘谷韭菜品牌,實現優質優價。
目前,韭菜價格趨于平穩,產地頭茬韭菜價格0.8-1.0元/斤,二茬韭菜0.3-0.5元/斤。
甘谷縣盤安鎮韭菜滯銷被大量倒入渭河
菜賤傷農亟須產業化來破解
鑫報 這兩天,蘭州市的韭菜每斤還在三四元錢,仍然居高不下,但在與蘭州相距不到300公里的甘谷縣盤安鎮,卻有大量的韭菜滯銷,每斤一兩毛錢的收購價仍然賣不出去而被成捆成捆地倒進渭河。記者程健實習生杜萍文/圖
關鍵詞:甘谷盤安鎮韭菜滯銷
位于渭河沖擊平原的盤安鎮是甘谷縣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和集散地。這里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渭河由西到東橫貫全鎮,灌溉便利、土壤肥沃,有著悠久的蔬菜種植歷史,所產無公害蔬菜品質優良。是“甘谷辣椒”“甘谷花椒”的重要產區,這里產的線辣椒曾為清王朝皇室貢品。沿著渭河沿岸(連霍高速甘谷縣段)一路向西,在二十里鋪至盤安鎮一帶近二十個村莊種植著大面積韭菜。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區域韭菜種植面積超過萬畝,韭菜日產量高達上百萬公斤。隨著天氣轉暖,當地韭菜種植戶的心越來越焦,希望通過鑫報,能盡快將韭菜銷售出去,減少損失。此前大西北網及其官方微博發布該信息并引起廣泛關注。
一方面,生活在城市里的消費者喊菜價高;另一方面,菜農的菜賣不出去倒掉爛掉,這倒底是什么原因呢?近日,記者走進甘谷縣盤安鎮東崖村等村莊,訪問了當地百姓、韭菜收購商及韭菜收購代理等人,詳細地了解了這一情況。
去年兩三塊今年兩三毛
3月2日中午,當記者來到甘谷縣盤安鎮三十鋪村東頭,車行至連接渭河南北兩岸的“三號橋”,發現渭河中有大量的綠色植物。仔細一看竟然是捆扎整齊的一捆捆的韭菜,如不是親眼所見真的令人難以想象。
據渭河北岸東崖村村民程永明介紹,當地產出的韭菜大多都生長于塑料大棚。每年在農歷9月份之后,韭菜葉會干枯,待菜葉干枯后,將其鏟掉并蓋上3至5層塑料紙。70天后,韭菜長至30厘米左右長,遂收割銷售。從農歷11月底至第二年的三月份,便是種植韭菜的農民的豐收季節。但今年的韭菜行情不同往年,由于收購者少、天氣熱等原因,致使韭菜價格低廉且滯銷,韭菜很難儲存,賣不出去只能眼睜地看著爛掉和倒入渭河。農民們不得不早早地撤下塑料膜,不再生產銷售第二茬、第三茬甚至第四、五茬。程永明種了2畝大棚的韭菜,近幾年每年都有2萬多元的收入,但今年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只能賣到幾千塊錢,他的韭菜長勢好,成熟的早上市也早,在村子里還算是賣得好的。盤安鎮東崖村有250戶人家,全村90%以上的農戶收入主要來自韭菜。
另一位村民程保林介紹,去年快到臘月的時候,韭菜的價格如同往年一樣,每斤可以賣到3塊多。滿懷著喜悅的村里人正在置辦年貨準備過個豐收年,越到年關這種喜悅卻越來越淡。因為,韭菜的價格一路走低,到臘月二十左右時,正是第一茬韭菜旺銷的時間,菜價卻降到了1塊多。這一變化,讓他們不再幻想菜價能夠回升,而是祈禱菜價莫再降了。但事與愿違,春節過后,菜價出現了“跳樓”,從年前的1塊多迅速跌至5角錢左右。元宵節過后,韭菜的價格一路直到冰點,成了1至3角錢。而且,能夠賣出去的韭菜還是韭菜商在市場上挑出來的“精品”中的“精品”,那些菜葉不寬、菜葉太長或菜根太細的韭菜只能倒入渭河。
東崖村一位叫程國軍的青年告訴記者,農歷正月十九那天,也就是2月28日,他和兩個鄰居載著他們三家收割的三車(兩千多斤)韭菜去渭河對面的韭菜市場出售。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走到渭河邊時卻發現有人正在往河里傾倒韭菜。詢問后方知,因為收購商很少,“精品”菜每斤一角錢都沒人要。聽了這一消息,再看看倒進河里的韭菜,程國軍和鄰居們的最后一線希望徹底破滅了,僵在河邊。
“人家那么好的韭菜都沒人要倒掉了,我們的韭菜賣相沒人家好,拉回去的結果只能是等著爛掉,還要費工費時,何必遭哪罪呢?”程國軍和他的鄰居們無奈地爬上車頂,將韭菜一把一把扔進河里。就在這時,有賣完韭菜回家的鄉親告訴他們:來了一位商人,不論是不是“精品”,一斤一毛錢,正在大量收購。聽到這個消息,程國軍頓時來了精神。“我當時一想,這一車最起碼也有八百斤,賣上80塊錢就夠支付車費了。”他說:“車費是50塊錢,加上給幫忙的人買煙干啥,算是持平了,不至于倒貼。”
這樣的現象不止在東崖村,這一帶所有種植韭菜的菜農都面臨著這一嚴酷的現實。他們,哭不出來,只能嘆一聲氣,將韭菜和絕望一股腦地拋入河中。
蔬菜基地銷售斷鏈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渭河沿岸盛產辣椒,且聞名全國。當時,甘谷縣被稱之為辣椒之鄉。后因渭河水污染,辣椒無法種植。在上世紀90年代前后的十余年時間里,他們嘗試種植胡蘿卜、蒜苗、洋芋等經濟作物,但都以失敗告終。2000年左右,與甘谷毗鄰的武山縣的大棚韭菜種植初具規模且經濟效益良好。于是,這里的農戶便紛紛效仿,開始將韭菜大棚種植引入到盤安鎮。
渭河南岸,第一批種植韭菜并由此致富的燕家村村民燕周民告訴記者,起初,因考慮收購、大棚種植經驗不足等原因,人們并不敢大量種植。后來發現,盡管溫棚種植韭菜有難度,但效益極好。每畝地一年的收入達兩千多元,可買三千多斤糧食,比種麥子的收入高了四五倍。這一高效的產值打動了渭河沿岸的許多人。而且,隨著各個村子的韭菜產量變大,收購商也紛紛來到村子里面尋找收購代理人。如此一來,不止是韭菜有了銷路,代理人也能賺一筆代理費。于是,許多人開始從事“代理”這一工作,尋找收購商入駐村子,村民們也開始大量地種植。漸漸地,韭菜種植由臨近武山縣的盤安鎮周邊村莊沿著渭河向東快速輻射,并形成了大規模的韭菜種植面積及銷售市場。
如今,除了渭河沿岸之外,南北兩山能夠利用井水、雨水等往農田澆到水的村莊也開始大面積種植。在韭菜盛產的兩個多月里,每天的產量高達百萬公斤。韭菜成為了這一方農民們最主要的收入。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韭菜市場形成初期,大多收購商人都是來自新疆、河南等地的大客戶。這些“外商”都會帶著能夠裝載幾十噸韭菜的貨車前來收購,韭菜市場空前繁榮。
隨后,一些當地人也加入其中,開始從事韭菜販賣生意。他們漸漸地排擠外地客商,并于2006年前后將外地客商擠出韭菜市場。
當地商人占據市場之后,由于他們資金有限,沒有營銷經驗,外地市場渠道少,他們沒有能力裝載大貨車將韭菜運往外省及新疆等更遠的地方,一時間,出現了韭菜滯銷、價格低廉以及強行壓價、強買等現象,市場一度陷入混亂。幸運的是,這種現象并沒有持續太久。隨著他們意識到自己并不能帶動家鄉父老致富而不再擠兌外商,他們的銷路逐漸打通,韭菜市場很快有了起色并一直延續至去年。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商人與外商的殘酷競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進韭菜市場發展的作用。從2008年開始,韭菜市場具有了一定的規模,百姓的收入也節節攀升。用一位菜農的話說:“每畝地收入一萬多。”
然而,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種植模式和自發形成的原始銷售模式,根本沒有能力規避和抵御市場風險。就像今年,因為天氣、市場等諸多原因,致使菜價低廉且滯銷被倒入渭河,菜農們一年的收入就打了水漂。
全國蔬菜大縣盡快走產業化之路
可以看出,在短短十年時間里,盤安鎮的農民從自給自足的大田種植,到以銷售為目的大棚韭菜種植,懵懂的市場意識讓當地農民邁出的極為關鍵的一步。這是值得肯定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地區的農業發達程度不取決于地域面積的廣仄和勞動力資源的多少,而取決于這一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程度。雖然盤安鎮實現了種植理念和技術的革新,卻并沒有從傳統的窠臼里脫離出來,一家一戶的小農種植模式和傳統被動分散的銷售模式,這為市場風險留下了漏洞。單個的農民是無力面對波譎云詭的市場變化,更沒有能力開拓市場。市場,是擺在菜農面前的全新課題,但菜農必須要補上這非常重要一課。農產品生產要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生產和工業化的要求,走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之路。
具有種菜傳統的盤安鎮有著發展現代農業的儲多優勢,這里是渭河沖擊平原,自然地理條件優越,土地相對平整富集、灌溉條件好,交通便利,當地農民種菜經驗豐富。而且,2012年2月27日,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印發的《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我省武山縣、甘谷縣等6縣入選為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而盤安鎮又是甘谷的蔬菜種植基地,發展現代農業得天獨厚。
今年盤安菜農已經嘗到了傳統種值帶來的苦果并且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盤安該到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時候了。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從種到收到售都由自己來完成,必須把土地資源集中起來統一耕種,把單個的菜農、菜販子組織起來,成立公司性質的專業合作社,走產業化之路,通過公司和集體的力量闖市場。從種子的供應、育苗種植、田間管理、采摘收割、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都必須有專業的分工有專門的人來做,和傳統農耕徹底決裂。在這一過程,當地政府必須要有所擔當,充分利用政策資源,要積極教育和引導農民走產業化之路,制定和完善韭菜產業發展規劃,培訓懂種植、懂信息、懂營銷、懂倉儲等專業技術人才,協助創辦公司性質的專業合作社。
也就是說,當地韭菜種植銷售模式必須要完成脫胎換骨的轉變。形成種植、加工、運輸、貯藏、銷售的全產業鏈,并有信息技術支撐的現代化農業體系。惟有如此以盤安鎮為代表的甘谷蔬菜基地才能做大做強,才能真正成為當地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途徑。
![](/Files237/BeyondPic/2013-3/6/201303060922481303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