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紀念是為了更快地前行,追憶是為了更深地銘記。9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實現復興的奮斗凱歌。在這段歷史的洪流中,勤勞智慧的甘谷人民創造出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激勵著后人不斷奮勇前行。為此,本網特開設《黨旗飄古冀》專欄,展示黨的90年在甘谷留下的深深烙印,報道全縣上下如火如荼的紀念活動。
甘谷地下黨創立發展概述
甘谷縣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是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甘肅工委建立和發展黨的地下組織的重要地區之一。20世紀30年代,縣內有許多進步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和貧苦農民,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青年王樹亞、李彥,學生原燁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為了抗日救國,有的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有的參加了開辟陜甘邊、南梁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為中國革命武裝事業和南梁、華池縣蘇維埃政府的創建做出了積極貢獻。1935年12月,原燁在北平參加了“一二·九”抗日愛國學生運動。次年12月,他與妻子邢華參加了西安事變。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五過甘谷,為甘谷撒下了革命火種,實現了紅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同紅一方面軍的勝利會師。這些革命活動,為探求革命的甘谷人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啟發、誘導、激勵地方有志青年、學生接受和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使其從事革命。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后,黨中央派大批黨員和干部深入敵后,發展黨的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掀起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熱潮。當時,山西的淪陷,關中的告急,使隴南一帶成為抗戰的戰略之地,八路軍駐蘭辦事處、中共甘肅工委相繼成立。甘谷地下黨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創建發展壯大起來的。
(一)創建時期(1938年5月—1939年6月)
1937年“蘆溝橋事變”后,上海同濟大學畢業的甘谷籍青年黃鍵、北平志果中學上學的甘谷籍學生宋肅如由于日本侵略的干撓,不能繼續工作和讀書,他們先后到蘭州參加了“省外留學生抗戰團”。在同鄉共產黨員原燁的幫助下,同年10月二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8年3月,二人組織關系相繼轉交給中共甘肅工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羅云鵬,羅對他們進行了培養教育。5月,由于國民黨的破壞,甘肅省青年抗戰團和省外留學生抗戰團解散。羅云鵬派宋肅如回甘谷開辟黨的地下工作。宋回甘谷后,6月介紹城區青年宋爾友、安芷州、王誠之、李猛、宋之瑜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在縣城建立了甘谷第一個地下黨支部—中共甘谷城區支部,宋肅如任支部書記。
1939年1月,天水國立五中在甘谷設立分校。“生活書店”天水分店因銷售進步書刊和擴大進步思想宣傳,在國民黨天水專署的查封、驅趕下,被迫同期遷于甘谷。國立五中甘谷分校和生活書店遷到甘谷后,在隴南臨時工委的領導下,繼續開展黨的宣傳和地下活動。3月,國立五中甘谷分校和生活書店聯合成立了國立五中甘谷分校黨支部,劉桂增任支部書記,共發展黨員10名。該黨支部成立后,和甘谷城區黨支部聯合起來開展活動,在縣內掀起了抗日宣傳和黨組織發展的新高潮。4月底,甘谷20多名黨員在城南天門山上舉行了中共甘谷縣委成立大會,彭昌運任書記。中共甘谷縣委是當時隴南地區乃至甘肅省建立最早的縣委之一,她的成立使甘谷地下黨有了統一的領導。
(二)隱蔽時期(1939年7月—1947年5月)
1939年1月,國民黨召開的五屆五中全會使其政策的重點逐漸由對外轉向對內,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國民黨的反共政策使黨的地下斗爭和群眾抗日救亡運動處于白色恐怖時期,使剛剛建立的中共隴南臨時工委和甘谷縣委工作一開始就進入了艱難階段。同年6月,就有數名黨員被捕。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 10月,由董振國、宋爾友等人介紹,尹世雄、黃云山、安炳基、茍錄成四青年農民入黨,成立了甘谷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尹世雄任支部書記。從此,甘谷地下黨組織活動由城區發展至農村。1940年2月,尹世雄等人以黨支部為核心,組織了100余名青年農民,成立了“隴南游擊總隊”,在甘谷南山開展抗日宣傳和武裝游擊活動,震懾了國民黨天水專區各縣的敵偽反動政權。6月,由于中共甘肅工委機關遭敵破壞,縣內地下黨組織與上級工委失去了聯系,在蘭的甘谷籍地下黨員原燁、邢華、原振華、黃鍵、安鼎民也與蘭州地下黨組織失去了聯系,后來他們各自分散隱蔽,部分返回甘谷。1942年6月,按照西北局和甘肅工委的指示,甘谷地下黨組織繼續埋伏,堅持分散、隱蔽的斗爭。1943年2月,六峰覺皇寺青年農民、共產黨員黃忠帶領10余名甘谷青年,到渭源參加了甘肅南部農民起義,后由于起義失敗他和毛德功等人返回甘谷。
(三)恢復發展時期(1947年6月—1949年7月)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央西北局根據中央指示,決定在甘肅大力發展地下黨,在有發展武裝條件的隴南地區發展武裝,準備建立根據地。從而,使隴南地區黨的地下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在甘肅工委和隴渭支部、工委的指導幫助下,甘谷的地下黨組織很快恢復和建立。至1948年底,形成了以城區(城關、六峰、金山),西川(城西至磐安),禮辛地區(包括禮辛、大石、安遠等地)為中心的3個根據地。其中城區有黨支部9個、黨員86名,西川有黨支部8個、黨員78名,禮辛地區有黨支部7個、黨員43名。全縣共建立黨總支1個,黨支部24個,發展黨員207名。1949年,甘谷地下黨組織的3個根據地,不到半年時間發展黨員640余人,共建立黨支部28個。至8月5日甘谷解放時,全縣共有2個黨總支、52個黨支部、850多名黨員,黨的組織和黨員基本遍及全縣城鄉。 (甘谷縣關工委 甘谷縣教育體育局關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