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
甘谷勞務富了一方百姓
□陳祿堂 游德茂
甘谷縣作為國務院確定的“全國建筑勞務基地縣”之一,2008年輸轉剩余勞動力10萬多人,勞務總收入達到4.5億元,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勞務脫貧1.1萬戶,勞務返鄉人員興辦各類企業1萬多家。
面對全縣勞動力富余這一基本縣情,甘谷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勞務輸出工作,年初,縣上主要領導與各鄉鎮簽訂勞務輸轉目標管理責任書,做到責任到人,有獎有罰,年終兌現。為了加強組織領導,便于開展工作,在進一步加強部門力量的基礎上,在每個鄉(鎮)設立了勞務工作站,招聘了39名專職工作人員,在務工人員比較集中的新疆、北京、廣東、江蘇等省市設立了駐外勞務工作站。積極采取政府推動與市場配置并舉、就地轉移與向外輸出并重、分散輸出與有組織輸轉結合的方式開展工作,逐步形成了縣有勞務辦,鄉有勞務站,村有信息員,外有勞務工作站的勞務服務網絡的格局。全縣20多家各類培訓機構,以“定向式”培訓和“定單式”培訓為主體,開展引導性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年培訓各類技能實用人員2.5萬多人(次)。主要專業有工民建、計算機、機械加工、裁剪縫紉、賓館服務、美容美發等,培訓后就業率達90%以上,其中80%以上輸送到京津、新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由于技能過硬、吃苦耐勞,深受用工單位歡迎。
針對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職業技能缺乏、培訓工作滯后的現狀,甘谷縣把加強勞務工作技能培訓、加大技術型勞務輸出作為增加勞務輸出、搶占勞務市場的核心來抓。堅持“先培訓,后輸出”的原則,采取“定向式”培訓和“定單式”培訓等方式,結合“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培訓,以建筑、木器制造、電焊、機電加工、家政、計算機、縫紉、廚師等市場需求量大的職業技能為重點,采取多種形式,對農民工開展了崗前和崗位職業技能培訓。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同時,整合社會辦學力量,積極開展培訓工作,逐步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勞動者技能開發為重點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培訓體系。
在勞務基地的開拓上,堅持主動出擊,尋求合作,鞏固發展,采取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輸出辦法,使老基地在鞏固中不斷發展,新基地在發展中不斷鞏固,勞務輸出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初步形成了省外以廣東、新疆、北京、上海、天津、山東,省內以蘭州、天水為龍頭,輻射全國的勞務輸出格局,在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的組織帶領下,多次到廣東、天津、上海、江蘇等地開展勞務考察,回訪老基地,開辟新基地,慰問務工人員。先后開辟了以廣東、新疆、北京、天津等地為主的勞務基地,建立了較為穩定的勞務合作關系,逐步打開了向外輸出富余勞動力的渠道。
近年來,縣上積極扶持返鄉務工人員,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發展個體私營企業的優惠政策,為其營造良好的投資、建設和干事創業環境。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有1.2萬名勞務人員回鄉,買了機子、蓋了房子、辦了廠子,成為大家仿效的榜樣,帶動農村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加快了城鄉一體化的步伐。縣城和鄉鎮近年來興辦的建材、化工、養殖等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企業和經濟實體,大多數就是由返鄉勞務人員創辦的,而且他們中還有許多人通過捐獻資金給當地的公益事業,加快了貧困地區公益事業的發展。如今甘谷縣的建筑勞務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全縣現有各類建筑企業316家,鄉鄉(鎮)都有建筑企業,村村都有建筑工程隊,施工隊伍遍布全國各地。在省內蘭州、天水、金昌、白銀等大中城市和廣東、新疆、云南等多個省市承攬工程,全縣形成了以建筑勞務業為主體的務工隊伍,從業人員達到3.69萬人,建筑勞務業已成為全縣勞務輸轉優勢和組織化輸轉的主要途徑。
為了更好地以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方式搞好勞務工作,縣勞務辦及時成立了中介性質的甘谷縣勞務派遣服務中心,在各鄉鎮和各培訓機構設立聯絡點45個,積極支持和鼓勵發展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隊伍,全縣現有佳音、尼德、凱達等勞務中介組織22家,聘請勞務經紀人150多人,每年有將近2萬人通過他們組織外出務工,與全國360多家用工單位、中介機構常年聯系,形成了覆蓋全縣、遍及全國的勞務信息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