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日報記者赴甘谷尋訪謝麗萍的親人
謝女士可能姓“楊” 請知情者提供線索
·香港女士謝麗萍尋親:我的親人在甘谷磐安一帶
本報記者 胡江 郭德峰
2007年4月6日,本報三版刊發了題為《香港女士謝麗萍求助本報尋親》的報道之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許多熱心的讀者來電詢問謝女士尋親的有關情況,并為謝女士尋親出謀劃策,希望她能盡快找到自己的親人。為了實現謝女士和親人團聚的愿望,按照所提供的線索,4月9日,本報記者赴甘谷專程尋訪謝女士的親人。尋訪并非一帆風順
當日,記者在甘谷縣委宣傳部王賓副部長的引領下,從姚莊沿寶蘭二線一路西行,先后走訪了新興鎮的雒家村、崔家村、移家村、茍家村、馬家磨等村莊,每到一地,我們都和村委會聯系,把專門加印的刊登謝女士尋親內容的報紙張貼在村委會的宣傳欄上、沿路人口密集的小賣鋪,并散發給當地的一些熱心群眾,記者還和各個村委會的負責人協商,由他們利用村上的廣播,在村民休息比較集中的時間進行宣傳。以期找到相關線索。
尋訪謝女士親人的行動雖然很受鄉親們的支持,但并非當初所想的一帆風順。一是在甘谷縣鐵路沿線根本沒有謝女士所提的“相家莊”和“柏家莊”,甚至連相姓、柏姓都沒有;其次“朱圉火車站”由于修寶蘭二線,早在幾年前停運,目前已變成“定西公務段朱圉鄉檢修工區”,所有熟悉30年前情況的工作人員已全部撤離,據公區的工作人員說,我們所要找的“朱圉火車站”應在鐵路北面,但那里已經變成廢墟,只有從殘留的綠漆窗欞上依稀可見當時車站的影子。因此,從“朱圉火車站”獲得有價值線索的希望也就變得很渺茫了。
在朱圉鄉一帶找不到“相家莊”和“柏家莊”,我們只好擴大范圍,驅車來到磐安鎮鎮政府,鎮上一位姓程的副鎮長了解我們的來意后,表示他們可以發動住村干部,動員各村群眾,為謝女士尋親提供幫助。謝女士提供了更多信息
4月9日下午,記者撥通了謝女士的電話,向她說明了一天尋訪的結果,并希望她能提供更多的能夠幫助她尋找親人的信息。
謝女士說,她的養父是鐵路系統職工,退休后一直生活在蘭州,她于1997年移居香港,由于忙于經營公司,十年沒有回家。2001年,她的養父到香港看她,第一次提到了她的身世,當時養父說得比較簡單,加之她工作忙并沒有太在意。2007年春節,她回蘭州探親,住了一個多月,養父告訴了有關她身世的詳情,她便萌生了一定要找到親人的想法。
謝女士還從電話中說,她的養父今年已經78歲了,養父之所以告訴她的身世,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她和親生父親和同胞姐姐團聚!
據謝女士講,她所知道的信息都是養父當年抱養她時從她嘴里得知的,由于當時年齡太小,她只知道自己的乳名叫改玲,姐姐的乳名叫彩鈴,自己姓什么都說不清楚,因此她現在隨養父姓謝。據養父的分析,從當時她的衣著打扮看,也有一點可能是“知識青年”的孩子。
謝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出生年月大概在1970年,她姐姐彩鈴大概比她大兩歲,現在應該是40歲。謝女士有可能姓“楊”
就在記者為尋找謝女士親人沒有新的線索而苦惱時,11日,謝女士給記者發來的短信又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短信上說,她第一次給我們發來的電子郵件,她的養父寫給她的字條上,“相家莊”應為“陽家莊”。據記者了解,在當時“楊”字很多人簡寫為“陽”。由此我們判斷,“陽家莊”應該為“楊家莊”。
4月11日下午,記者電話聯系到謝麗萍的養父謝發運,老人向我們回憶了當年抱養小改玲時的情形,那是在1974年5月中旬,在甘谷縣城和磐安鎮之間,在他的印象中應該是“朱圉火車站”,有人將改玲放到他當值的246次列車上,當時孩子上身穿花布短袖衫,下身穿短褲。老人說,改玲應該姓“楊”,臨掛電話時,老人留下了手機號碼,并希望一有線索,馬上能告訴他。
如果老人的記憶可靠的話,那么當地的“楊家莊”是否有個叫彩鈴的呢?如果老人的記憶有誤,那么,尋找彩鈴就成了惟一的線索。
彩鈴,你在哪里?你可知道和你30多年未謀面的親人在呼喚你嗎?
(希望有知道謝麗萍親人線索者,請撥打本報市民熱線8213289或8215047,也可編發短信,移動用戶至0193811,小靈通用戶至115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