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創造新偉業——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黨組織書記專訪】
堅定不移實施強科技行動 砥礪奮進現代化甘肅建設新征程
——訪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張世榮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燕茹
“我們將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貫通起來,與全面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結合起來,錨定構建西北地區重要科創中心這一目標,通過謀戰略、優策略、聚合力、強推力,著力增強科技創新組織力、攻堅力、支撐力,加快走出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強科技之路。”近日,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張世榮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
“要堅定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自信。”張世榮表示,加強科技創新,是我省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后發趕超的必然選擇。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大力實施強科技行動,我省科技綜合實力保持在全國第二梯隊。目前,我省既擁有包括蘭州大學、中科院“一院三所”和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一批戰略科技力量,也建設有蘭白自創區、蘭白試驗區、2個國家高新區、10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一批區域創新高地;既有一批處于領跑地位的優勢學科,也形成了一批產業化工程化技術,完全有基礎也有相對優勢,在助力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上大有作為。必須充分認清我省創新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保持戰略定力,強化創新自信,挖掘創新潛力、倒逼創新壓力、激發創新活力、形成創新合力,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更多甘肅力量。
“要持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張世榮說,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我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資源相對富集,要充分挖掘好、運用好這些寶貴資源,持續推動戰略科技力量和區域創新力量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加快構建一支使命驅動、任務導向,既體現國家意志又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戰略科技力量。要注重發揮科技“國家隊”創新引領作用,不斷完善分類支持機制,強化提升承擔重大科技任務和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要持續加強對高能級創新平臺的培育建設力度,實施國家創新平臺培育計劃,高標準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爭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更多國家級創新平臺(基地)布局,優化整合省級科技創新基地。要全力推進蘭白兩區提質增效,統籌資源建設蘭州科學城,夯實創建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要爭取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高新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帶動區域創新水平全面提升。
“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張世榮表示,我省傳統產業競爭力不強、新興產業規模不夠大等問題還比較突出,面對擴大經濟規模和促進轉型升級的雙重任務,迫切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三化”改造,支撐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要聚焦我省重點產業鏈梳理形成關鍵技術圖譜,按照“瞄得準、打得狠、攻得下”的思路,集中精銳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要圍繞鄉村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綠色宜居村鎮技術創新等,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服務鄉村產業振興;實施種業科技創新專項行動,助力我省種業高質量發展。要實施科技支撐引領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和新能源關鍵共性技術攻堅行動,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推進“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發展。要加強黃河中上游生態系統固碳增匯等技術攻關和示范,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加強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系統布局,建設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凝練解決一批生產實踐中的基礎科學問題,為產業技術創新提供更多源頭支撐。
“要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張世榮說,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必須采取務實管用的舉措,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加速向企業集聚,推動科技型企業量質齊升。要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實施科技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要持續支持骨干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靶向扶持“鏈主”企業,強化創新聯合體攻堅合力,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要實施高新區和農業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提升行動,大力發展市場化運行的新型研發機構,不斷完善科技型企業孵化平臺體系。要實施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加強企業研發機構能力建設,選派“科技專員”服務企業創新,試行企業創新積分制,激勵企業做大做強。要面向企業常態化開展成果對接沙龍、技術路演、投融資對接等活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進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要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張世榮表示,當前,我省科技創新生態得到持續改善,全社會創新活躍度普遍提升,但還存在一些體制性的障礙和機制性的梗阻,迫切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通堵點、暢通阻點。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持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任務落實,加快轉職能、補短板、抓落實、增活力。要突出“穩育引用”等重點環節,破立并舉深化科技人才評價改革,精準實施科技人才激勵政策,完善科技人才培養引進機制,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使用力度,加快形成西部地區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要推進科技管理流程再造,推廣運用“揭榜掛帥”、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等項目組織模式,全面加強有組織的科研,提升重大項目布局的精準度,提升科技投入效能。要探索構建多元化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全面實施以信任和績效為核心的科研經費管理改革,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要堅持開放搞創新,拓展科技對外交往布局。要完善科研倫理治理體系,涵養優良學風,營造良好創新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