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滿福)省農業農村廳日前發布2021年品種審定公告:由甘肅省農科院歷時16年階梯式創新選育而成的隴鑒115號冬小麥品種,達到國家強筋小麥品種,成為甘肅第一個強筋冬小麥品種,標志著該區域冬小麥進入“強筋麥”時代。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就是“芯片”中的“芯片”。引進和創制新種質是突破種源“卡脖子”的關鍵之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面包專用粉原料強筋小麥的需求與日俱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省農科院一批旱農專家在鎮原試驗站開始冬小麥種質創新與育種工作,先后收集、保存優質種源3000多份,40年來選育出17個“隴鑒”系列抗旱優質冬小麥新品種,支撐了隴東糧倉建設。
我國強筋小麥品種選育起步較晚,目前強筋品種占比小、推廣面積小,大部分品種品質指標與國外有差距,現有強筋品種不能滿足面粉加工企業的要求。為加快小麥優質種源開發利用,2004年省農科院旱地冬小麥育種團隊從國外引進硬紅冬小麥種質,2005年以該種質為母本與自育隴鑒386為父本雜交,經雜交一代回交、后代優質谷蛋白基因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歷時16年階梯式創新,最終選育而成隴鑒115號冬小麥新品種。
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該品種容重787克/升、籽粒蛋白質含量15.08%,面粉濕面筋30.0%、形成時間8.8分鐘、穩定時間18.4分鐘,拉伸面積207平方厘米,面包體積880毫升,面包評分90.3分,顯著高于國家優質強筋麥標準及主推品種指標,填補了我省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短缺的空白。
據省農科院研究員樊廷錄介紹,新選育的隴鑒115號冬小麥品種含有多個優質、抗旱、硬質相關基因,長芒,白粒,角質,千粒重36-44克,抗條銹病、抗旱、耐寒,2017-2019年甘肅省冬小麥區域試驗畝產337.6公斤,較當地大面積對照品種增產10%,適宜在隴東地區、中部高海拔陰濕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