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使命 聚同心 促巨變 省直部門落實脫貧攻堅專項責任工作紀實】
全力以赴穩就業 狠抓落實保民生
——訪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社廳黨組書記、廳長周麗寧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顧麗娟
就業乃民生之本,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福祉。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甘肅是如何做好就業扶貧工作的?
11月11日,記者就此專訪了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社廳黨組書記、廳長周麗寧。
問:勞務輸轉是我省農村人口增加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措施。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民群眾外出務工就業帶來巨大壓力,對我省脫貧攻堅工作也造成重大影響,請問省人社廳在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中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答:我省是勞務輸出大省,每年輸轉人數在500萬人以上,轉移就業已成為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為此,全省各級人社部門多措并舉,全力推動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截至10月底,全省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526萬人,創勞務收入113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3%。
通過實施務工獎補、扶貧車間運費減免和培訓補貼等超常規舉措,發放鼓勵企業吸納就業獎補和務工補貼9.88億元。出臺并落實社保費“減免緩返”政策,為企業減負達73.96億元,做到了企業不減員或少減員。轉移就業專責組聚焦8個未摘帽貧困縣和“兩州一縣”等重點地區,組建了11個包抓組,下沉力量深入86個縣市區、265個鄉鎮、324個村,與市縣鄉村同志共同推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通過與15個省建立勞務協作機制,組織人員到我省傳統的勞務輸轉重點地區對接用工,加大輸轉的組織化程度,有組織輸轉率達到79.1%。疫情較重期間,組織專列專車專機,“點對點”運送11萬勞動力,幫助貧困勞動力返崗復工。挖掘省內就業崗位,實施農田水利、村莊道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使用當地貧困勞動力不低于用工總量的30%,且將勞務報酬比例由10%提高至15%。實行“一人一策”,開展全省有意愿外出還未外出務工人員和返鄉回流人員“雙清零”行動。
同時,直接把培訓課堂辦在用工企業、扶貧車間,力求培訓就業無縫對接。疫情期間,積極拓展線上培訓,利用各類新媒體信息工具,為貧困勞動力提供電子商務、中式烹調和家政服務等居家線上培訓32.2萬人次。疫情防控常態化后,緊跟群眾需求,探索推行“電子培訓券”模式,開展“嵌入式”“訂單式”培訓,實現培訓就業一體化。截至10月底,全省完成精準扶貧勞動力培訓37.17萬人。
問:近年來,甘肅省大力扶持發展扶貧車間,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請問,我省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主要有哪些?對扶貧車間的下一步發展有哪些考慮?
答:近年來,我們先后出臺一次性財政獎補、吸納就業補貼、運輸費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支持政策,積極推動扶貧車間建設,開辟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新途徑。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扶貧車間累計達到2454個,吸納就業9.9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4萬多人。
疫情期間對扶貧車間吸納用工按穩定就業3個月、6個月以上分別給予3000元、5000元的補貼,對跨省運輸原料和成品的扶貧車間給予50%的運輸費用補貼。
建立扶貧車間可持續發展機制,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重大課題。我們將著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現有的激勵獎補政策,穩定群眾就業崗位和收入渠道。推動扶貧車間向社區工廠、村鎮企業轉型,依托當地農業產業、特色經濟、資源條件,分類、逐步納入縣域產業發展體系,促進扶貧車間持續發展。
問:鄉村公益性崗位為幫助農村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請介紹一下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年我省崗位開發有什么特色亮點?
答:為拓寬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渠道,提高收入水平,省人社廳會同財政、扶貧、婦聯等部門,全省累計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10.3萬個,重點聚焦8個未摘帽貧困縣、395個未脫貧貧困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崗位涵蓋鄉村道路維護、水電保障、養老服務、公共安全管理等9類鄉村公共服務亟須的事項。
公益性崗位優先選聘“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且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貧困群眾,特別是向符合條件的貧困殘疾人及其家庭成員、貧困重病人員家庭成員、貧困家庭婦女和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等群體傾斜,幫助這些弱勢群體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加收入,堅定脫貧信心。
今年,我們在開發公益性崗位時新增設愛心理發員崗位1.17萬個,為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農村特困供養人員、殘疾人等免費提供理發服務,改變群眾精神面貌。
為應對疫情影響,我們還針對農村勞動力返崗滯留不能外出務工的情況和防疫工作的需要,年初利用扶貧資金開發了2.34萬個臨時性公益崗位,開發范圍重點保障8個未摘帽貧困縣、395個未脫貧貧困村和其他深度貧困縣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邊緣人口,從事保潔環衛、防疫消殺、巡查值守等與疫情防控有關的工作,既開發了就地就業崗位,又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