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
搬出大山 圓夢小康
——甘肅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下)
![](/Files259/BeyondPic/2020-7/28/3068ff37-0b72-47d2-9b1c-1f7cbd6928c3.jpg)
平涼市南湖鎮陳莊安置區全貌。
![](/Files259/BeyondPic/2020-7/28/e3f9c7a1-ee0c-4508-8670-86d4666c3e97.jpg)
白銀市靖遠縣五合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村民正在采收枸杞。本版圖片由省發展改革委提供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沈麗莉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人往哪里搬、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保障、生活如何改善,生態如何兼顧、產業如何持久?這些都需要統籌考慮,使搬遷安置同發展產業、安排就業緊密結合,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
強化后續扶持,解決“收入如何增”的問題
為了實現“挪窮窩、換窮業”的目標,“十三五”以來,甘肅省堅持“搬遷與脫貧同步、安居與樂業并重”的原則,先后印發《易地扶貧搬遷富民產業發展實施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力度的實施意見》《甘肅省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各地結合項目建設同步謀劃后續脫貧措施,逐戶制定“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通過特色種養、扶貧車間、鄉村旅游、公益崗位、技能培訓、資產收益分紅等多種措施,引導搬遷群眾在安置點就地就近就業,夯實脫貧基礎。
2014年建檔立卡時,隴南市武都區坪埡藏族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156元,毫無懸念地名列全區末尾。2015年3月,按照中央“五個一批”精準扶貧脫貧思路,武都區正式提出對坪埡藏族鄉實施整鄉易地搬遷的總體構想,決定把全鄉8個村5000多人整體搬出大山。
安土重遷,故土難離。在搬出遷入過程中,村村有預案,人人有擔當。從區主要領導、包抓領導、行業部門、各級駐村幫扶人員到鄉鎮村社黨員干部,都全程面向群眾,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終于圓滿完成了搬遷安置任務。當2018年入冬之前,最后一批村民下山入住白龍江畔、毗鄰國道的坪埡新區時,一位大學生村官在日記中寫道:磨破嘴皮跑斷腿,為黨為民不后悔!
“沒想到這輩子能住上樓房,用上了自來水,就像做夢一樣。”今年54歲的尼瑪才讓發出這樣的感慨。
為了“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鄉上結合“三變”改革,利用后續產業發展資金,大力培育富民產業。扶貧車間占地一萬平方米,是鄉政府引進揚州投資方與帶貧合作聯社共同成立的股份制企業,村民年終按股分紅。目前用工500人,新增的服裝、首飾加工車間,又輻射帶動300多戶群眾在家就業。
“肉兔養殖示范園”是東西扶貧協作中,青島西海岸新區對口幫扶項目。武都區投資2000萬元,在坪埡后續產業示范園內建設兔場,由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青島康大集團租賃經營,力爭打造西北肉兔養殖推廣示范基地,實現千人就地就業,穩定增收。
臨夏州東鄉縣是甘肅省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縣,也是“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最重的縣,搬遷任務能否如期高質量完成,事關全省脫貧攻堅全局。2017年11月和2019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和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穆虹先后來到東鄉縣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深入安置點了解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改善和就業收入情況,對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在縣城安置點,穆虹看望了剛剛搬入新房的搬遷群眾馬海蘭,叮囑當地的同志要解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問題,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真正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逐步過上好日子。
東鄉縣東西協作美佳雨具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內,馬海蘭和她的工友們正低頭忙碌著,剪裁、縫紉、包邊、組裝,一件件成品雨傘整齊地擺放成堆。“以前住在山溝溝里,一家老小靠天吃飯。易地搬遷后,我不僅能在家門口打工,老人小孩也能照看得上,由原來的家庭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有了收入,心里踏實,日子越過越紅火。”如今,已經成為針車組組長的馬海蘭說話時眉眼間都透著喜悅。
今年58歲的馬國忠從山大溝深的東鄉縣龍泉鄉拱北灣村搬遷而來,“面朝黃土背朝天,以為一輩子就這么過去了,哪能想到有今天這樣的好日子啊!”馬國忠口中的好日子就從搬出山溝溝開始,自己在社區幫助下找到一份保安的公益性崗位,月收入1500元,老伴在雨傘扶貧車間上班,兒子在蘭州打工,不久前,兒媳婦又在社區辦事大廳的務工報名處登記,準備在即將竣工的毛紡廠扶貧車間上班,“生活充實了,錢袋也鼓起來了,能不幸福嗎?”馬國忠笑呵呵地說。
“我們在安置區積極開發保潔、綠化、保安、門衛等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外出務工有困難的搬遷群眾就業。”東鄉縣委書記馬秀蘭介紹,通過精準對接、分類施策,多渠道拓寬就業門路,同時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搬遷群眾每戶至少1人實現就業。
作為民族地區,廣河縣按照“資產收益扶持一批、規模養殖帶動一批、服務就業解決一批、扶貧車間就業一批、土地流轉增收一批、光伏扶貧發展一批”的思路,分類精準抓好后續扶持,幫助搬遷群眾實現穩定增收。在三甲集鎮康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成魏家坪、新莊坪兩個集中規模養殖場,在齊家鎮黃家坪安置點建設1個養殖小區,帶動搬遷群眾發展規模養殖,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
今年以來,甘肅在完成“十三五”建設任務基礎上,將工作重心全面轉移到后續扶持工作上來,全力做好搬遷群眾返崗復工和扶貧車間復工復產等各項工作,指導市縣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逐點逐戶排查,全部建立了到點到戶產業扶持和就業幫扶工作臺賬,按期進行調度,確保各項幫扶措施落實到位,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增加收入,努力實現“搬得出、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目標。
截至2020年6月底,甘肅省“十三五”期間49.9萬建檔立卡搬遷人口11.43萬套安置住房已竣工,群眾實現搬遷入住。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愿的搬遷家庭基本實現至少1人就業的目標;所有建檔立卡搬遷戶除個別特殊戶外,實現了產業全覆蓋。
健全配套設施,加快搬遷群眾社會融入
“搬出了、穩住了,還要讓搬遷戶更有歸屬感,‘安身’更‘安心’。”
以東鄉縣為例,該縣“十三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2.8萬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城鎮樓房安置1.6萬人,比例達到57%。東鄉縣堅持把完善配套設施、強化公共服務作為優化入住環境、加快搬遷群眾社會融入的重要方面,著力提升搬遷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在安置點設立的社區服務中心內,前來咨詢辦事的群眾井然有序,大廳里配備了警務室,提供戶籍管理、教育、民政、就業服務、法律咨詢等一站式便民服務,所有樓房安置區均成立了管理委員會,形成了黨支部領導、管委會管理、樓棟長分片負責、搬遷群眾共同參與的網格化管理體系。
“讓搬遷群眾遇事有人管、困難有人幫,加快搬遷群眾社會融入。”索南鎮城南社區工作組組長張翼萍說。同時,引進有資質的物業公司提供專業化管理服務,物業費用實行“免二減三”:搬遷群眾入住后兩年內免除費用,后三年費用減半。
廣河縣通過競爭性談判方式,在城關鎮大楊家和三甲集鎮康家集中安置點擇優確定6家物業公司入駐,全面負責小區公共衛生、服務設施維護等,對特殊困難戶給予一定的物業管理補助,幫助搬遷群眾盡快適應城市生活。
古浪縣富民新村現在的1379戶新居民,來自南部山區的新堡鄉、干城鄉和橫梁鄉等8個貧困鄉鎮。富民新村黨群服務中心,是村民們經常來辦事的地方。走進黨群服務中心,大廳寬敞明亮,墻上“排憂解難手牽手,黨群服務心連心”幾個大字,格外醒目。服務中心設有民政崗、社保崗、衛生崗、村干部值班崗等,分別負責為村民辦理養老保險、提供務工信息、受理技能培訓申請和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政策咨詢等。
隴原大地,一座座新村迎來易地扶貧搬遷的新主人,告別深山溝的鄉親們帶著希望開始建設他們的新生活的同時,也正在從方方面面融入新的環境。
“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但養成好習慣卻沒有那么容易實現,村民們剛搬下山時總是難以融入新的環境。”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將臺新村村支書回憶,剛進駐小區那會兒,許多老百姓都不會使用家里的保險開關、沖廁設備、天然氣。習慣席地而坐的老人們總是扎堆躺坐在小區的綠化帶上抽煙,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鑒于此,將臺新村開展了“移出大山走新路 共同發展感黨恩”活動,針對搬遷初期“群眾衛生習慣差、垃圾隨手丟”問題,探索建立“美家”積分超市,宣傳動員群眾通過撿垃圾換積分兌物資,集中分類回收處理生活垃圾,社區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通過挑選小區內衛生文明習慣較好的婦女組成巾幗志愿者,通過“第一課堂”,深入搬遷群眾家中開展安全用水用電、基本家電使用、居家個人環境保持等教育引導,對移風易俗先進典型進行宣傳,進一步推動文明習慣、安全生活、優良家風進家庭。此外,堅持每年評選社區“最美家庭”“潔美家庭”“模范家庭”,并給予獎勵,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逐步適應城鎮化生活。
錯落有致的嶄新房屋、干凈整潔的文化廣場、整齊排列的景觀樹……傍晚時分的合水縣蒿咀鋪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落日余暉,更顯美麗,此時,也正是安置點最熱鬧的時候。結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人們陸續走出家門,結伴遛彎拉家常。
房前屋后孩子們追逐嬉鬧、活動廣場旁青年們歡跳舞步、文化長廊邊老人們休閑納涼,濃郁的生活氣息處處彰顯出一派欣欣向榮。
“每天下班后打打球、跑跑步、出出汗、洗洗澡,完全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從山上搬遷下來的王文俊說,入住新房大半年來,自己主要靠打工掙錢,愛人是社區保潔員,每月幾百元的工資剛好夠生活開支,未來他想租個社區的門面做點小生意增加收入。
走進安置點的村級電商中心,黃花菜、黑木耳、粉條等一應俱全,這些當地自產的農產品通過電商賣出了好價錢。“從2018年5月到現在,電商中心營業額達150萬元,所得利潤一部分分紅給貧困戶,已分紅8萬元,其余注入村集體經濟。”蒿咀鋪村第一書記陳乾棟說。
王文俊是甘肅“搬遷戶”的縮影,從貧困村民到城鎮居民,從缺教少醫到全面配套,全省49.9萬人正“甜蜜”地融入新生活。
下足“繡花”功夫,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
“十三五”這5年,面對易地扶貧搬遷的這道考題,甘肅各地各部門以“趕考”的心態推進工作,以敢死拼命的作風“答題”,下足“繡花”功夫,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精確瞄準搬遷對象,統籌謀劃政策舉措,全力加快建設進度,全面聚焦脫貧成效,以易地扶貧搬遷促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鄉村振興戰略,以群眾搬得安心、住得舒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走出了一條符合甘肅實際的易地扶貧搬遷之路。甘肅省先后4次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會議上介紹了經驗做法。2020年2月,國家復工復產調研組反饋意見時,對廣河縣等地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2020年5月,國家發改委對甘肅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進行了表彰獎勵。
為了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甘肅省發展改革委作為省級易地扶貧搬遷牽頭部門,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建立“委黨組成員聯系市州和未脫貧摘帽縣、各處室聯系縣區”工作責任機制,切實做好政策設計、項目推進、組織協調和事中事后監管,既發現問題,又幫助市縣解決問題,舉全系統之力推進工作。市縣和鄉鎮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責任主體,全力做好具體組織實施工作。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確保將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扎扎實實落實到每一戶搬遷群眾身上。
松山鎮安置點是“十三五”時期天祝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主戰場,共建成安置住房2367套,安置天祝縣哈溪、安遠等9個鄉鎮近萬人,貧困戶通過種植藜麥、食用菌、養畜暖棚、務工等途徑增加了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今年我們的藜麥和食用菌效益好得很,日子比當時在東坪的時候要好出來真正半截子,一開始還不種么,在生榮這個小伙子苦口婆心的念叨下,才有了個好結果,以后他的話我們就好好聽,嘿嘿……”搬遷群眾馬老漢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些“移民親戚”每次來鎮上辦事,總不忘到該安置點負責人李生榮的辦公室坐一坐,跟他嘮兩句家常,逢人便夸“生榮這小伙子就是個干散人”!
“行百里者半九十”,脫貧攻堅發起總攻、攻克最后堡壘、確保脫貧攻堅如期全面收官的沖鋒號已經吹響,甘肅省將持續抓好搬遷成效鞏固提升工作,逐安置點逐戶落實產業就業幫扶措施,全面做好綜合驗收,加大成效宣傳力度,確保“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圓滿收官,為打贏全省脫貧攻堅戰、確保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