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甘肅新聞>>甘肅>>正文
【記者再走長征路】探尋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圖)
(2019/8/18 7:34:18)  來源:甘肅日報  打印本頁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探尋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

8月17日,采訪團一行走進定西市通渭縣,在榜羅會議紀念館采訪。 本版攝影:孟捷

記者采訪當年見證過紅軍長征的老者。

記者采訪大墩梁烈士陵園講解員。

新華社記者接受地方媒體采訪。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杜雪琴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奪取了險峻的臘子口,告別了富足的哈達鋪,紅軍一路北上,到了黃土塬。

8月17日,沿著蜿蜒的山路,冒著飛揚的塵土,“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團來到通渭榜羅鎮,來到會寧縣大墩梁,聽老人講紅軍的故事,緬懷革命先烈。

老人的故事里,牢記來時的路,有紅軍戰士對黨的忠貞,有共產黨員對工作的堅守,更有老百姓對革命先烈的銘記。

永遠跟黨走

在通渭縣榜羅鎮,記者見到了老紅軍鄭天滿的兒子李應文。李應文說,父親直到2006年去世前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烈士”。

原來,鄭天滿生在四川閬中,本是紅四方面軍的戰士,1936年在長征途中因為受傷流落在了岷縣。

“在岷縣,父親和部隊走散后,他還是堅持往北走。”李應文說,“父親靠著打零工和沿街乞討來到了通渭縣榜羅鎮。”

在鄭天滿到來的前一年,正是在榜羅鎮中心小學,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正式決定以陜甘蘇區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這就是著名的榜羅會議。

“父親去世時立下遺囑讓我去四川尋根,我才知道他早已成了烈士。”李應文說,2012年他在四川省巴中市巴中區川陜蘇區將帥碑林里的紀念碑上找到了自己父親的名字。早在1981年,閬中人民以為鄭天滿已經犧牲,閬中縣人民政府批準他為烈士,并為他立了碑。

李應文說,由于戰爭造成父親腦部受傷,記憶受到損害,關于紅軍長征的事基本都遺忘了,有關證件也都丟完了,但他不斷地跟孩子說,要“永遠跟黨走”!

一定要把榜羅的工作做好

“要我說紅軍的事,我給你們說一天都說不完!”

在榜羅會議紀念館的院子里,90歲高齡的閆玉祥老人被“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團的記者們團團圍住,聽他講關于紅軍在榜羅鎮的故事。

閆玉祥在榜羅鎮工作過。紅軍在榜羅鎮待了多長時間,榜羅會議什么時候召開,他都記得清清楚楚。老人說,他20多歲就開始研究這段歷史了。

毛澤東的警衛員陳昌奉曾來到榜羅鎮,并對他說,榜羅鎮是革命的紀念地,在這里工作很有意義,一定要把榜羅鎮的工作做好。

閆玉祥后來擔任過通渭縣委組織部部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務,工作了一輩子,他一直都把陳昌奉的話記在心上,從未拿過別人的一盒煙,也從未在工作上給過自己的五個孩子一次便利。

“我們的好日子都是紅軍用鮮血換來的,工作干不好對不起他們。”閆玉祥堅定地對記者說。

烈士的墓我們來掃

8月17日下午,“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團來到了會寧縣大墩梁烈士陵園,為紅五軍副軍長羅南輝和在華家嶺戰役中犧牲的烈士掃墓。

大墩梁紅軍烈士陵園所在的華家嶺原本是光禿禿的黃山,沒有什么樹,但如今這里蒼松翠柏掩映,幽靜莊嚴。

1986年,為紀念和緬懷保障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寧會師,阻擊國民黨胡宗南部而犧牲的紅五軍副軍長羅南輝及887名紅軍英烈,會寧縣人民政府建立了大墩梁烈士陵園。

會寧縣中川鄉大墩村村民何孝祖告訴記者,聽他的爺爺講,當年山上戰死的戰士們是附近村民掩埋的,烈士陵園建立起來以后,每到清明節,周邊村民、會寧縣各黨政機關干部、學校師生都會來這里為烈士掃墓、種樹。

今年76歲的何孝祖給烈士陵園種樹、護林、掃墓已有30多年。他說,戰士們為了我們的今天犧牲了,他們的墓我們來掃。

“我現在年齡大了,看不動林子,但這條路走慣了,我還是會常常上來,帶著孫子給烈士掃墓。”何孝祖說,爺爺講給他關于華家嶺戰役的故事,他再講給孫子聽,講給村子里的孩子聽。

(本報會寧8月17日電)

【記者手記】

情懷,在緬懷中愈發深厚

從臘子口,到哈達鋪,再到榜羅,最終到達會寧,“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團在甘肅追尋紅軍的足跡,還原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歷史場景。

當我們一步步從當年紅軍走過的路上走過,曾經無數壯懷激烈的紅色回憶被重新拾起,令人動容,更讓人崇敬。

臘子口戰役中,面對懸崖峭壁,17歲的小戰士云貴川自告奮勇登上絕壁,助力紅軍打通當時唯一的北上通道。

在會寧大墩梁戰役中,近900名紅軍戰士用壯烈的犧牲換來戰斗的勝利,成功掩護主力部隊安全轉移,為紅軍西渡黃河、北進陜北贏得了時間。

為什么,面臨生死抉擇,他們可以做出如此犧牲?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美好的明天!這是屬于長征的情懷,也是屬于后人的緬懷。

80多年輾轉而過,紅色回憶不斷被拾起,長征情懷也得到更深刻的詮釋。

從鄉鎮干部到講解員,面對工作變化帶來的心理落差,講解員劉彩玉在講述紅色故事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我要講好紅色故事,讓長征精神傳播得更遠、更廣。”劉彩玉說。熱愛,是屬于她的長征情懷。

“人心都是肉長的,我們現在的好日子都是紅軍用鮮血換來的。”何孝祖老人說,從小聽老人講述的發生在家鄉大墩梁戰役的故事一直激勵著他。于是,他義務在家鄉植樹、守護林子,已經40年了。堅持,是屬于他的長征情懷。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在各自的長征中,紅色回憶,還將不斷被拾起,在緬懷中,長征精神歷久彌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攝影相關圖片
武山豆角,高原夏菜,天然好菜(圖 我最喜歡吃的蔬菜就是武山豆角(圖 武山水果玉米豐收了(圖) 武山豆角是這樣走俏市場的(圖) 秦安蜜桃熟了(圖) 麥積山大道全線通車(圖) 武山架豆王(豆角)豐收了(圖) 甘谷縣在六峰鎮舉辦首屆花椒節(圖 甘肅省副省長張世珍在天水調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