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絲路 如意甘肅
如意甘肅好地方
——甘肅加快旅游強省建設系列報道之旅游資源篇
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這是上世紀30年代,毛澤東在江西瑞金寫的《菩薩蠻·大柏地》一詞中,激情描寫彩虹的句子。
天上彩虹,地上彩帶。這樣美的詞,“借”來描繪甘肅也很是恰當。
形似一柄璀璨的如意,鑲嵌在祖國大西北腹地;又宛如一條七色彩帶,飄揚在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上。甘肅,真的是個好地方。
“老天爺”偏愛,自然遺產得天獨厚
甘肅,雖地處西北,但一年四季,都有著賞心悅目的風景。
春天是最先來到隴南、天水一帶的。別的地方,還是乍暖還寒,隴南地區就已是油菜花盛開、山花爛漫、明前采茶的好時節了。接著,沿西北方向一路蔓延開來,天水的桃花、什川的梨花、臨夏的牡丹、唐汪的杏花、和政的魯冰花……就像是展開了一場“接力賽”,次第盛開,黃的亮,白的雅,粉的嫩,紅的艷,爭妍斗奇,將隴原大地裝扮得色彩繽紛。
這個時候,到甘肅踏青賞花,再好不過了。
隴南地處西秦嶺東西向褶皺帶發育的隴南山地,境內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錯,多山多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崇山峻嶺間,處處溪水跌宕,飛瀑流泉,重巒疊嶂,崖壁陡絕,角峰鋸脊,石骨嶙峋……盡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早知有隴南,何必下江南”。成縣西狹頌、西和晚霞湖、兩當云屏三峽、官鵝溝、文縣天池、雞峰山……“詩圣”杜甫在隴南游歷時,就寫過不少妙詩佳句盛贊隴南美景,“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復吐”“岡巒相經亙,云水氣參錯”將世外桃源般的隴南山川描繪得如在眼前。
隴南山川錦繡,氣候宜人,亦宜動物,包括大熊貓、金絲猴等20多種異獸珍禽在內的350多種野生動物棲居隴南,日子過得優哉游哉。
甘肅西北方則是嘉峪關、酒泉等地區了。嘉峪關巍然屹立,林則徐就曾寫詩“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贊美天下第一雄關乃真“雄關”,而那塊神仙所放的“定城磚”還放在城樓之上,與“冰道運石”“山羊馱轉”“擊石燕鳴”等美麗故事一起,等著600年后到來的游客們找尋。
戈壁、沙漠、烽燧、關城……踏上這一片壯美的土地,就能親眼看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詭美景象,也能真切體悟到“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蒼涼氣勢……
再到“天的盡頭”,去看看敦煌月牙泉吧。白天,踩著松軟的細沙爬上鳴沙山,盡情欣賞浩瀚大漠與神奇綠洲;興之所至,就從山頂上飛速滑下來,體驗“滑沙”的天然刺激;再繞著月牙泉悠然踱步,感受歌里唱過的“它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與天賜的禮物來個親密接觸。累了,就隨便坐下來,讓浮躁的心與太陽一起西斜,讓心情與晚霞一起美麗;及至夜深,大可隨意躺下來,看舉手可摘的滿天繁星……
嘉峪關、酒泉在西,隴南、天水在南,恰似“如意”的兩端,一端是雄渾壯美的西部風光,一端是鐘靈毓秀的江南景致。
而“如意”長長的手柄上,布滿廣袤無垠的遼闊草原、神奇碧綠的湖泊佳泉、潔白瑩潤的祁連冰川、如詩似畫的丹霞地貌……
老天爺大約是偏愛甘肅幾分的,像是不小心打翻了手里的調色板,將形似“如意”的甘肅涂抹得色彩斑斕。
“老祖宗”厚愛,人文遺產獨一無二
厚愛甘肅的,不止“老天爺”,還有“老祖宗”。早在20萬年前,甘肅境內就有人類生息。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文化遺址不僅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還是華夏先民從鄉村走向城鎮的最早見證,被譽為“城鄉革命的前奏曲”;“人文始祖”伏羲在天水山區,開了八卦、婚配、漁獵、書契記事等先河,“一畫開天”創立古老的華夏文明,形成以伏羲文化為本體的華夏民族;周王朝先祖以農耕發跡于慶陽,創制了以農耕文化和禮樂文化為特征的周文化,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禮儀與道德傳統;秦王朝先祖從隴南山地崛起,稱霸西戎,依法立國鑄造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西漢張騫“鑿空”,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由東向西橫貫甘肅全境,甘肅成為中西陸路交通的孔道和門戶;東晉十六國時期,五涼文化成為隋唐盛世文化制度的源頭之一;隋唐時期,社會繁榮,經濟鼎盛,史載“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胡商販客,往返如織,中西方文明在縱橫千里的甘肅大地碰撞交流……
“老祖宗”睿智,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風雨進程中,一路行走,留下一路繁若星辰、獨一無二的人文遺產,點綴在甘肅狹長的地帶上,光彩奪目,看得見、摸得著——
享譽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內,4.5萬平方米壁畫歷經1600余年,如包羅萬象的“大百科全書”,生動地記載著帝王將相、民族關系、使者朝會、商旅往來、婚喪嫁娶、音樂舞蹈、衣冠服飾、天文地理,正如“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所說:“敦煌是永遠讀不完的。”
全省共有遠古時代以來的文物遺址遺跡1.68萬余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達7處,與北京并列排全國第二;收集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2.7萬余條,296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館藏文物近43萬件;
甘肅境內,戰國秦長城、漢明長城走向明確、遺跡清晰,長達3654公里,居全國第二,明長城居全國之首;
甘肅出土簡牘近7萬枚,接近全國出土簡牘的半數,其中出土漢簡占全國總數的82%……
先祖們也在甘肅留下了璀璨多彩的文化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大地灣文化、彩陶文化、簡牘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佛教文化……這些文化資源兼具源頭性、包容性、民族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征,其獨特性與重要性在全國無與倫比。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過:“我們知道,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旅游,是身體的放逐之旅,更是靈魂的充盈之旅。
甘肅,正是這樣既有好看“皮囊”,又有有趣“靈魂”的理想所在。隴原大地東西1600多公里,像一幅賞心悅目的風景畫,又仿佛一張璀璨絢爛的文化地圖。
“老百姓”可愛,民俗文化獨具風情
甘肅的“老祖宗”睿智,“老百姓”也很可愛。20萬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文化,在隴東大塬、黃河兩岸孕育了早期發達的農耕文明。
考古出土的大量陶器上所繪的鳥、魚、蛙、虎和人形,反映先民們的漁獵生活;黍米、油菜籽等雖已炭化的農作物種子,證實了原始農耕的萌芽;陶制紡輪的出土,說明當時已有紡織技術……
在甘肅,軒轅黃帝與中醫鼻祖岐伯談醫論藥,誕生了華夏第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周先祖后稷、不窋、鞠陶等在這里教民稼穡,在中華歷史上留下千古佳話,開了先周農耕文化先河,也為后代留下豐厚的文化財富和不朽的精神遺產……
穿行在甘肅,或許就與那遙遠的歷史文化印記不期而遇,與老百姓千年延續的熱騰騰的生活撞個滿懷。
“56個民族56朵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來到甘肅,唱這首歌再合適不過了。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現有55個少數民族,人數較多、世代居住甘肅的就有回族、藏族、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蒙古族、撒拉族、哈薩克族、土族、滿族等10個少數民族。
多民族交流交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多姿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走到哪里,都有聽不完的民間故事——
五泉山,霍去病西征匈奴駐兵蘭州戳地為泉,為將士取水;月牙泉,得天馬,借月亮;鎖陽城,薛仁貴兵困鎖陽城食鎖陽解饑;蘇武山,漢使節蘇武出使匈奴受盡磨難卻始終忠于漢室……
也有看不完的民俗風情文化——
“尕妹妹的大門上,浪三浪……”河湟、洮岷一代,流行的“花兒”既是“出門人的歌”,也是百姓“心底里的情”。山男民女在出門途中、在勞作間隙,漫起悠揚的“花兒”,帶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總是唱者動情,聽者動容。不過癮,再相聚康樂蓮花山、岷縣二郎山或者和政松鳴巖的花兒會,唱到“地老天荒”;
趕著毛驢,馱著鑼鼓樂器,民間藝人在田間地頭、庭舍院落隨時開演,是百年前隴東鄉親眼里的“網紅”,有人甚至說“有聲電影的來源不能不崇拜中國皮影為開山祖師”。
西方舉辦成人禮是為孩子成長的美妙記憶。其實,甘肅隴南西和早有類似的節日“乞巧女兒節”。乞巧女兒節長達七天八夜,活動包括迎巧、祭巧、唱巧、拜巧、卜巧、送巧等,豐富而有趣;
蘭州太平鼓、苦水高高蹺、武山旋鼓舞、文縣儺舞“池哥晝”、涼州賢孝、敦煌曲子戲……行走在甘肅,這多姿多彩、風情各異的民俗文化,早讓人眼花繚亂了。
而甘肅獨有的東鄉族、裕固族和保安族,更是有著魅力十足的民俗文化——且來甘肅吧,這么獨特的民俗文化是要親自體驗的。
“一清二白三紅四綠”的牛肉面、“北方海鮮”手抓羊肉,還有釀皮子、灰豆子、甜醅子……淳厚可愛的甘肅百姓,在千年的歲月煙火中,烹制出各種舌尖上的美食,把酸甜苦辣的日子過得活色生香,品嘗這些美味,也是體驗當地民俗文化的一條“捷徑”呢。
“老前輩”鐘愛,紅色文化獨樹一幟
革命“老前輩”艱苦卓絕的斗爭,給甘肅留下了獨樹一幟的紅色文化。
1905年同盟會成立、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在省外學習的甘肅青年成為甘肅最早的革命者,點燃了隴原紅色文化的火種,更是在甘肅大地留下了無數革命遺址和文物,鑄造了輝煌燦爛的紅色文化。
在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十多個省份中,在甘肅的時間之長、活動之頻繁、影響之廣、地位之特殊,都值得永遠銘記——
甘肅,是紅軍長征到達陜北之前,經過和戰斗過的最后一個省份,是參加長征的紅二十五軍以及一、二、四等主力紅軍都經過的唯一省份;
甘肅,是紅軍長征活動時間最長和活動范圍最廣的省份之一。紅軍長征歷時兩年,從紅二十五軍1935年8月進入甘肅,到標志著紅軍長征勝利的1936年10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在甘肅活動一年有余。而紅軍長征則經過了如今甘肅的12個市州的50多個縣,是我省14個市州80多個縣的大多半;
甘肅,還是紅軍長征途中召開“轉折性”會議、打響“決定性”戰役最多的省份之一,俄界會議、哈達鋪會議、榜羅會議、臘子口戰役、靖遠打拉池會師、會寧會師、山城堡戰役等,這些彪炳史冊的重大活動、戰斗及會議,不僅蘊含著豐富的軍事文化,也留下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長征精神,成為甘肅人民取之不竭、奮發向上的力量源泉和精神養分。
根據地文化也是“獨一份”。
1934年,劉志丹、習仲勛等開辟了以我省華池縣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創建了中國西北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不僅開創了與“紅船精神”一脈相承的“南梁精神”,后與謝子長等創建的陜北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西北革命根據地。
而陜甘革命根據地不僅挺起了中國革命的脊梁,在中國革命史上更具有“兩點一存”的重要地位——陜甘革命根據地為長征中的黨中央和各路紅軍提供了落腳點、為八路軍北上抗日提供了出發點,也是國內二次革命后期我黨碩果僅存的一塊革命根據地。
……
歷史的硝煙早已散去。但全省現存的300處革命舊址,15處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已成為紅色旅游的“必經之路”,越來越多的游客紛紛踏上這片熱土,重溫紅色歷史,緬懷革命先輩。
如意甘肅,是個好地方。
甘肅榮登《孤獨星球》“2017亞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單”榜首,在《紐約時報》評出的2018年必去的52處勝地中,中國也唯有甘肅上榜。這不是僥幸,更不是“意外”,有“四老”留給甘肅的“傳世遺產”,還會有更多這樣的“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