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全省全域無垃圾
三年專項治理行動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
甘政辦發〔2017〕141號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省政府有關部門,中央在甘有關單位:
《全省全域無垃圾三年專項治理行動方案(2017—2020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8月21日
(此件公開發布)
全省全域無垃圾三年專項治理行動方案
(2017—2020年)
為深化環境綜合整治,切實改善城鄉面貌特別是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環境,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助力縣域經濟發展,加快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綠色協調可持續發展,省政府決定從2017年至2020年在全省開展全域無垃圾三年專項治理行動。為此,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作出的部署,以全省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為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的突破口,不斷完善垃圾、污水處理體系,大力整治和美化市容村貌,不斷增強全民環保意識,提升城鄉社會文明程度,努力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具體要實現以下治理目標:
(一)陳年垃圾得到全面清理,新增垃圾得到規范處理,城鄉無非正規垃圾堆放點,視野之內(村鎮周邊、交通沿線、景區周圍)無垃圾。
(二)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排水管網統籌建設、協調運行,村莊建立起或集中或分散的污水處理系統。
(三)農村生產和生活區域盡量分開,抓好改路、改房、改水、改廁、改圈等“五改”工作,實現住安全房、喝干凈水、走平坦路。城鄉建筑材料和生產生活資料有序堆放,實現環境整潔。
(四)切實解決城鎮停車難、車輛亂停放及“馬路市場”、“小廣告”等問題,修整改造老舊失管小區、背街小巷,清理亂搭亂建,拆除占綠、毀綠的違章建筑。
(五)結合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開展市容村貌整治,根據自然條件、地形地貌、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禁砍樹、慎挖山、不填湖、少拆房,進行量身定制式的綠化、美化、亮化,做到形神兼備。
二、主要任務
(一)全面清除陳年垃圾。各市州要在全面排查城鄉陳年垃圾堆棄情況的基礎上,動員全社會力量,在規定時限內,全面清除轄區內所有陳年垃圾,達到視野之內無垃圾的要求。(實施主體:各市州、縣市區政府;牽頭部門:省建設廳;配合部門:省環保廳、省農牧廳、省水利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愛衛辦)
(二)建設完善垃圾處理設施。各市州要結合本地城鄉垃圾分布情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選擇無二次污染的垃圾處理工藝,建設無害化垃圾處理設施。離縣城處理設施較近的鄉鎮、村莊的垃圾,選擇“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離縣城處理設施較遠的鄉鎮、村莊的垃圾,選擇“戶分類、村收集、鎮處理”的模式;遠離城鎮且交通極為不便村莊的垃圾,選擇“戶分類、村收集、連片村處理”或“戶分類、村收集、村處理”的模式。要依據縣域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加快垃圾處理設施的可行性研究、建設用地、環境影響評價、初步設計等環節的審批速度,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用地應納入本地土地供應計劃優先安排。(實施主體:各市州、縣市區政府;牽頭部門:省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環保廳、省國土資源廳)
(三)完善垃圾收集運輸體系。完善城鄉垃圾收集體系,按照“戶分類、村收集”的要求,配備垃圾清掃、分類和集中收集的密閉式容器,對已有收集容器要進行密閉化改造。完善城鄉垃圾運輸體系,按照距離遠近、垃圾收集處理模式、經濟條件,采取購買社會服務等方式,推動實現城鄉垃圾收集運輸全覆蓋。(實施主體:各市州、縣市區政府;牽頭部門:省建設廳;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環保廳、省工信委、省交通運輸廳)
(四)推行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各市州要積極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從簡單易行的干濕兩分法入手,條件較好的地方可以選擇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四分法”推廣,實現垃圾處理的源頭減量。制定群眾樂于接受、便于實施、易于監督的農村垃圾分類激勵措施,引導群眾形成垃圾分類意識、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對農村垃圾中的可回收廢舊商品,通過集中收集后進行資源化利用;對農村垃圾中的有害垃圾,按危險廢物進行管理,規范貯存場所,依規定及時送交具有相應資質的危險廢物經營單位進行處置;對農村垃圾中的有機垃圾,鼓勵和引導農戶自行堆肥處理,或利用農村沼氣池與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合并處理,實現自然生態循環;灰渣、建筑垃圾等可制作建筑材料或用于鋪路填坑或就近掩埋。引入市場機制,建立與垃圾分類相適應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各級商務、供銷部門要積極推動物資回收利用企業完善回收網絡,擴大可回收廢舊商品的收購業務。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設立獎勵基金等方式,獎勵或補助廢舊商品回收企業。(實施主體:各市州、縣市區政府;牽頭部門:省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商務廳、省環保廳、省農牧廳、省建設廳、省工信委、省供銷合作社)
(五)推進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著力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推廣經濟高效、循環利用的畜禽養殖模式,引導養殖場因地制宜配套建設大型沼氣池、生物堆肥場和有機肥加工廠等設施,推進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積極支持第三方專業經營主體興建規模化沼氣工程、生物天然氣工程和有機肥生產設施,對一定區域的畜禽養殖廢棄物收集后進行專業化處理,沼氣用于向農戶集中供氣、發電上網或提純生物天然氣,沼渣生產有機肥,沼液通過農田利用或濃縮生產有機肥、生物農藥,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就近就地用于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推廣秸稈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和基料化利用技術,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加快推進可降解地膜應用試驗和試點示范,扶持廢舊地膜回收網點建設,提升廢舊地膜處理加工水平。(實施主體:各市州、縣市區政府;牽頭部門:省農牧廳;配合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環保廳、省供銷合作社)
(六)規范處置農村工業固體廢物。加強農村地區工業企業危險廢物產生的監督管理,按照危險廢物規范化考核要求,督促企業嚴格按照環境保護要求貯存、轉移、利用和處置危險廢物,堅決查處在農村地區非法傾倒、堆置工業固體廢物的行為。加強農村地區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積極創新利用技術、大力拓展利用途徑,因地制宜開展工業固體廢物能源化、資源化等利用工作。(實施主體:各市州、縣市區政府;牽頭部門:省環保廳、省工信委)
(七)推動農村廁所革命,實現污水收集處理。充分尊重群眾的選擇,對一般村莊重點推薦三格化糞池式、雙甕漏斗式廁所;在山區或缺水地區的村莊,使用糞尿分集式廁所;在城鎮污水管網覆蓋到的村莊、農村新型社區、重點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村莊,使用下水道水沖式廁所。農村實現雨污分流,村莊能納入城鎮體系的要納入城鎮體系,不能納入的要建立起或集中或分散的污水處理系統。(實施主體:各市州、縣市區政府;牽頭部門:省愛衛辦;配合部門:省委農工辦、省財政廳、省環保廳、省農牧廳、省水利廳、省建設廳)
(八)推動農村改路、改水和村莊綠化。抓好農村道路建設,加大農村暢通工程實施力度,積極推進通村道路建設和村內道路硬化。深入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力爭做到自來水入戶全覆蓋。加大森林生態文化宣傳力度和城鄉植樹造林力度,提高綠化覆蓋率,廣泛動員群眾在房前屋后、道路兩旁、村莊周圍、田頭地埂開展造林。(實施主體:各市州、縣市區政府;牽頭部門: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
(九)解決城鎮“馬路市場”、亂貼“小廣告”等問題。以人口密集區域、景點景區為重點,加快公共停車場及路外停車泊位建設,切實解決停車難問題。取締有礙交通、影響市容的“馬路市場”,打擊非法張貼噴涂“小廣告”行為。(實施主體:各市州、縣市區政府;牽頭部門:省建設廳;配合部門:省公安廳、省旅游發展委、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省愛衛辦)
(十)推進城鄉風貌整治。城鎮建設要點面結合,以點帶面,抓好市政設施建設,結合海綿城市、棚戶區改造和地下管廊改造等項目,全面改造城市地面、建筑立面、空中線網、天際線,提升城鎮整體形象。村莊建設要崇尚自然、依山就勢、就地取材,結合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全面實現改路、改房、改水、改廁、改圈,凸現田園風光、自然風貌。要順應生態肌理、山脈紋理,不搞推倒重來、大拆大建。(實施主體:各市州、縣市區政府;牽頭部門:省建設廳)
(十一)健全完善管理長效機制。創新責任機制,主要街區、主要道路、主要企業、主要村莊要定人、定時、定崗,實施網格化管理,把觸角延伸到每一個角落。創新管理機制,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實施數字城管、機械保潔,建成一批數字管理系統和管理平臺。創新投入機制,注重發揮市場作用,通過規范的政府購買服務、PPP模式等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垃圾回收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開放環衛清運保潔市場,探索保潔或收運外包。探索獎補機制,引入第三方專業評估驗收,分等次進行獎補。(實施主體:各市州、縣市區政府;牽頭部門:省建設廳)
三、實施步驟
(一)2017年8月底,各市州、縣市區政府按照全域無垃圾行動目標任務要求,統籌安排,全面梳理提出治理的目標,制定本地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三年工作計劃以及城鎮、村莊風貌整治方案,明確工作標準和階段目標,制定考核激勵措施,分級召開會議進行動員部署,組織開展業務培訓。
(二)2017年12月底,全面完成城鄉陳年垃圾清理。所有鄉鎮、村莊的保潔員全部配備到位并正常開展清掃保潔工作。以縣為單位確定不同區域的垃圾處理模式,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垃圾處理設施和收運系統建設規劃,落實具體項目布局和籌措資金,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徹底整治城鎮車輛亂停放及“馬路市場”、“小廣告”等問題。徹底清理亂搭亂建,拆除占綠、毀綠的違章建筑。所有村莊人畜分離,建筑材料和生產生活資料有序堆放。
(三)2018年12月底,公共停車場及路外停車泊位建設到位,切實解決城鎮停車難的問題。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排水管網統籌建設、協調運行,村莊建立起或集中或分散的污水處理系統。老舊失管小區、背街小巷完成修整改造。
(四)2019年6月底,全省所有鄉鎮垃圾轉運場(站)、村莊垃圾收集點、收集車輛、無害化處理設施覆蓋率達到100%。所有村莊的垃圾得到有效處理;在縣市區、鄉鎮、村分別建設符合本地實際的城鄉垃圾分類、收集、轉運和處理設施網絡,初步形成可行、有效、穩定的村莊保潔管理機制;農村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3%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3%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農村地區工業危險廢物無害化利用處置率達到95%。各市州完成城鎮、村莊風貌整治任務。
(五)2019年10月底,各市州組織對所轄縣區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工作進行驗收,整改存在的問題。
(六)2019年11月—2020年3月底,省政府組織對各市州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工作進行驗收,未通過驗收的市州完成整改達到驗收標準。
(七)2020年4月—2020年6月底,對全省全域無垃圾三年專項治理行動進行全面總結,交流經驗,表彰先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靠實責任。市州政府對本地區全域無垃圾專項整治行動負總責,縣市區政府作為實施轄區內全域無垃圾專項整治行動的責任主體,要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二)加大投入,保障到位。從2018年開始,省級財政建立獎補機制,重點支持和獎勵全域無垃圾工作先進市州。積極申請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垃圾填埋場和處理場的建設以各縣區財政投入為主,并通過市場化手段,拓寬投資渠道,采取PPP模式,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
(三)廣泛宣傳,全民參與。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媒體,深入宣講生態環保理念、垃圾治理重要意義,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結合開展文明農戶、衛生家庭、美麗庭院、尋找最美家庭等活動,大力宣傳全域無垃圾環境整治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樹立和表彰優秀典型,營造全方位動員、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廣泛調動村民主人翁意識,動員村民主動清潔房前屋后,維護公共環境,引領文明新風。
(四)強化督導,獎懲并舉。省政府將全省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工作納入年度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對各市州環境整治任務落實、長效管理機制建立等情況進行督查,定期通報進展情況。對工作進展快、成效明顯、機制完善的市州予以表彰和獎勵,對工作落后的予以通報批評并對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