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隴原先鋒 為黨旗添彩
——記甘肅省領軍人才中的共產黨員
何天有結合診病情況隨機對醫護人員開展教學工作。主要成就:2008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肅省名中醫”榮譽稱號;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科研獲獎2項(省級1項、廳級1項):《皇甫謐針灸學術思想研究與臨床應用》2008年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前列腺多功能治療儀的開發研究》2005年獲甘肅省皇甫謐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發明專利1項:《前列腺多功能治療帶》2005年獲國家外觀設計專利;主編《華佗夾脊治百病》1部。
![](/Files250/BeyondPic/2016-7/22/12679474_972961.jpg)
胡保栓和同事在崗位認真工作。主要成就:《錫鐵山鉛鋅礦深部礦石及各采點礦石配比選礦試驗研究》《錫鐵山鉛鋅礦浮選新工藝新藥劑的研究》2006年、2007年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高原鉛鋅礦高效選礦技術研究及集成應用》2008年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錫鐵山鉛鋅礦資源綜合回收利用技術研究》2007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Files250/BeyondPic/2016-7/22/12679473_331339.jpg)
竇鳳琴擔綱主演《麥積圣歌》。主要成就:出演大型眉戶現代戲《思源》2003年榮獲第十一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東華杯)最佳演員獎(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文化部等);參演劇目《梨花清》2000年獲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表演獎,1996年獲全國梆子戲劇種新劇目交流演出優秀表演獎(文化部),1997年獲授“梅花獎”。
![](/Files250/BeyondPic/2016-7/22/12679471_995818.jpg)
雷建明在田間察看農作物生產生長情況。主要成就:《冬油菜天油菜4號選育》2006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冬油菜天油菜2號選育》2004年獲天水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Files250/BeyondPic/2016-7/22/12679472_614914.jpg)
文國宏和他的科研團隊成員一起交流業務。主要成就:參加選育隴薯2、3、4、5、6號5個馬鈴薯品種。獲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省農業技術改進三等獎1項,其中《馬鈴薯新品種隴薯6號選育及推廣應用》2009年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馬鈴薯新品種隴薯5號》2007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Files250/BeyondPic/2016-7/22/12679470_461171.jpg)
馬建泰教授指導學生做實驗。主要成就:“固定床催化脫氫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08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Files250/BeyondPic/2016-7/22/12679469_497474.jpg)
馬全林在民勤調研治沙業務開展情況。主要成就:《石羊河下游植被恢復項目》2006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2007年獲第九屆中國林業青年科技獎;2008年入選隴原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參編專著3部。
在全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之際,本報擷取部分領軍人才中的共產黨員進行報道,近距離感受他們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先鋒引領作用。
發黑的臉龐,粗勁的大手,在烈日下的田間地頭,我們“邂逅了”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的文國宏,作為資深的“農民”,他工作的場所就是田間,他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馬鈴薯育種及脫毒繁種工作。樸實無語的他,說起成績只會靦腆一笑,但說起馬鈴薯,他立刻變得滔滔不絕。因為是黨員,因為是省領軍人才,他的自我認定標準從未離開過黨員標準,目光從未離開過自己熱愛的這一職業,先后引領業內同行參加完成國家和我省科研、推廣及產業化項目二十余項。選育的“高淀粉馬鈴薯新品種隴薯3號”和“馬鈴薯新品種隴薯5號”分別獲2001年度和2006年度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面對豐碩的成果,他只是呵呵一笑,他說,路在前方,頂著黨徽前行,我們一定會更加輝煌。
在三尺講臺揮灑汗水,真性情的馬建泰教授屢獲殊榮。求學蘭州大學,任教蘭州大學,扎根西部大地,奉獻在西部是他最貼切的寫照。多年堅持,他在工業催化劑與催化工藝方面的研究走在了國際前列,主持開展的無溴亞氨芪的催化合成研究,確定了新的合成工藝,成果獲2008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教學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堅持教學和科研相輔相成開展,教書和育人相結合,無論在教學一線還是在科研工作中,他常常教育學生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為人要正直,把黨性修養完全貫徹到了日常生活。正因有此堅持,他的團隊有了驕人的業績,他的學生一個個成為業內精英。
數枚銀針是著名針灸專家何天有針療治病的全部家當。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針灸重點學科帶頭人,他在學術繼承人上精挑細選,孜孜以求對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學術經驗進行繼承、挖掘并加以提高,對我省中醫藥人才培養、技術輻射、學術引領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著書、治病、教學是他生活的全部。幾次見到他時,他都在工作一線。找他的人太多,患者慕名而來的太多,業界同行尋求解惑釋疑,學生跟班學習的也特別多。面對這么多人,他工作教學兩結合。即使忙成這樣,在每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刻,他都要記錄驗方驗案,梳理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力求驗方和臨床實踐相結合。作為一名黨員,作為省級領軍人才,他的心聲就是不負入黨時的初心,堅持服務人民,堅持秉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采訪竇鳳琴時她正在慶陽參加演出,作為一名已經退休的藝術家,人退工作不停。繁榮甘肅的秦腔事業是她一輩子的夢想。作為梅花獎得主,她一路行走鄉村,哪里的群眾有需要,她就將秦腔藝術帶到哪里。用秦腔演繹西部精神,謳歌西部人民,讓西部人民愛國愛黨愛藝術,是她作為一名老黨員一貫的堅守。而作為西部治沙領域的青年學者馬全林,他的“戰場”在民勤,荒漠沙化治理是他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和民勤人一道治沙,是他青年歲月最重要的一環,植綠荒漠就是他作為黨員最大的理想和信念。來自基層的雷建明所秉持的理念,就是堅持以黨員先鋒引領作用,帶領農民兄弟脫貧致富,從土地里要效益,讓鄉親們富起來。工作在西北礦冶研究院礦物工程研究所的胡保栓,日常工作往返在野外和實驗室之間,找礦,找好礦,踐行黨員職責就是他無言的心聲。
這幾位活躍在各自崗位的領軍人才,是專家,更是共產黨員,做隴原先鋒,為黨旗添彩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本報記者高檣 張子恒 盛學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