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杯”感動甘肅·2015十大隴人驕子候選人事跡簡介
編者按:為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廣電總臺聯合主辦,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工行杯”感動甘肅·2015’十大隴人驕子評選活動全面啟動。在廣泛推選的基礎上,根據候選人事跡的代表性、典型性、教育性和感人程度,日前,評委會確定了候選人名單,現予發布。請廣大讀者和社會各界通過報紙、網絡、手機短信、微信、熱線電話等方式,積極參與投票,為“隴人驕子”候選人點贊。
01 包永弟 生死之間 書寫大愛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37_557345.jpg)
包永弟,男,漢族,現年25歲,群眾。天水市武山縣鴛鴦鎮盤古村農民。(天水市委宣傳部推薦)
90后的他,近年來一直在天津打工,8月13日凌晨,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后,天津高新區塘沽海洋科技園企業員工包永弟不懼危險,只身前往爆炸現場救援。8月12日深夜的一聲巨響,讓許多居住在濱海新區的人們從熟睡中驚醒。這時候大多數人還不知道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發生了火災爆炸事故。從甘肅天水來天津打工的包永弟當時正在手機上刷朋友圈,一個“第五大街附近發生爆炸”的信息讓他瞬間沒有了睡意。“出大事兒了,這里面肯定有人被困了!”這是包永弟當時唯一的想法。沒有多想,包永弟立即打了一輛車向發生事故的方向趕去。在爆炸現場,與另外三名志愿者經過兩個小時的徒手挖掘,救出天津港公安局交警支隊被埋民警王建軍。救出王建軍之后,包永弟就一直留在泰達醫院和泰達二小群眾安置點做志愿者,為安置群眾和救援隊伍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務。
02 陳劍銘 百姓心中的“光明使者”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38_999792.jpg)
陳劍銘,男,回族,現年40歲,群眾。甘肅省康復中心白內障復明中心副主任醫師(省康復中心推薦)
作為醫療業務骨干,他從1999年以來,帶領醫療隊踏遍全省14個市州、47個縣區,實施復明手術近5萬例,手術脫盲率99.8%,脫殘率95%。基本上每天他都要做幾十例手術直到深夜,第二天又早早起來實施手術。面對聾啞人、精神病患者、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由于醫療條件有限,在無法實施全麻的情況下進行手術,他都會在術前做充分評估和調理,術中采取多種防范措施,確保手術萬無一失。農村貧困患者大多衛生條件差,他就一遍一遍反復叮囑患者和家屬要注意的事項,第二天進行及時復查,及時處理病情變化,將手術并發癥風險降低到最小。他是回族,很多地縣設點醫院周邊都沒有清真餐廳,遠處又去不了,他就兩個大餅一杯清茶當成一頓正餐。他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抱著對患者無限熱愛,把自己的青春無私奉獻給全省貧困白內障患者,為他們撥翳復明解除病痛、回歸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患者的信賴和贊譽,被稱為百姓心中“光明使者”。
03 陳垣 打通精準扶貧“綠色通道”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39_523034.jpg)
陳垣,男,現年52歲,中共黨員。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中草藥系主任、教授(甘肅農業大學推薦)
他從事藥用植物栽培育種研究20年來,成功馴化了我省藏區特有的秦艽、羌活、獨一味、川貝母等7種野生藥材,近五年累計推廣4700余畝,取得經濟效益9.4億元。近幾年圍繞精準扶貧,每年有7個月時間在甘南、隴南以及定西、張掖等地從事中草藥新品種和技術推廣,每年集中培訓農民60余場,開展技術示范100余次,年均9000余人次。近三年,累計推廣中藥材28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2.7億元,受益群眾20000戶。引進和技術支持揚子江藥業、天士力藥業等14家省內外知名藥企,年銷售藥材占全省總產量的15%。協助企業建立中藥材GAP基地6個,為我省中藥材無障礙進入全國成藥企業打通了“綠色通道”。主持或參加完成各類科研項目20余項,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獎勵6項,第一完成人獲發明專利9項,為我省中藥材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04 丁文廣 情系桑梓的“扶貧教授”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41_992663.jpg)
丁文廣,男,回族,現年52歲,中共黨員。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教授(蘭州大學推薦)
自加拿大留學歸國后,他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貧困地區公益項目的工作。他帶領項目團隊,累計從各個基金會申請了2820萬元資金,先后用于我省貧困地區的公益項目的實施。他充分發揮其曾經管理過國際發展項目的優勢,從施永青基金會等公益機構爭取了690余萬元的項目資金,全部投入到平涼市崆峒區“聯村聯戶”項目區和貧困地區,使4000多戶貧困戶、2萬多人受益。他研發的新型沼氣池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發明專利。先后對6.5萬多位農民進行田間地頭式的科普培訓。岷縣漳縣地震災害發生后,他從壹基金爭取到2000萬元的災害救援資金,并組織500多人的志愿者團隊,實施災害救援和重建項目。到目前為止,他帶領的項目團隊已經在災區通過發放救援物資、實施災后重建等,使災區5萬多受災群眾和1.5萬多中小學生受益。2014年獲第四屆甘肅省助人為樂模范榮譽稱號,2015年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榮譽稱號。
05 達文虎 忠誠奉獻“警界猛虎”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40_434598.jpg)
達文虎,男,漢族,現年46歲,中共黨員。蘭州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隊副支隊長(蘭州市文明辦推薦)
多年來,他始終戰斗在打擊犯罪的第一線。他十分熱愛公安事業,無論從事防暴、刑偵、便衣還是治安管理工作,他都堅持苦練基本功。特別是多崗位的工作經歷和偵破大要案的實踐鍛煉,使他養成了強烈的責任意識和過硬的職業素養,掌握了豐富的偵查經驗和工作技巧。走上領導崗位后,他以奮勇爭先的闖勁和持之以恒的韌勁抓工作、帶隊伍、創績效。從警20多年來,他累計破獲刑事案件1100余起,其中破獲多起公安部、省公安廳督辦案件,先后處理犯罪嫌疑人300余人,追回被盜搶機動車300余輛,累計挽回經濟損失3500余萬元;先后查處治安案件1000余起,治安處罰1000余人,抓獲逃犯100余人;破獲毒品案件30余起,繳獲毒品海洛因1100多克,在破案過程中不懼危險,與持槍嫌疑人近身搏斗。2012年被授予“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和“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榮譽稱號。2014年獲第四屆甘肅省敬業奉獻模范榮譽稱號,2015年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榮譽稱號。
06 樊芳朝 傾心教育 奉獻智慧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42_638078.jpg)
樊芳朝,男,漢族,現年43歲,群眾。定西市岷縣梅川鎮茶固小學教師(定西市委宣傳部推薦)
他1991年走上教育崗位。1992年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指端皮炎,導致行動困難,手腳上的指甲全部脫落,經常流血不止。他在與病魔頑強斗爭的24年里,心系學生,致力于教學改革,為學生創設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全面發展。上課風趣幽默,教學成績優異,深受學生喜愛。他常對同事說:“你們是一流教師,我是‘三流教師’,因為你們累了只流汗,而我累了不但流汗,而且流血,甚至流淚!雖然我是‘三流’教師,但我要教出一流的學生!”他將全部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追求教師職業的生命價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忠實踐行者,也是一名山村教育的守望者。2013年9月,被甘肅省教育廳評為隴原最美鄉村教師;2015年5月,獲第二屆“TCL希望工程燭光獎”;入選全省2015年“中國夢·凡人善舉天天看”微記錄電影工程。
07 馮起 情注祁連 愛灑河西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43_303153.jpg)
馮起,男,漢族,現年49歲,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省科協推薦)
他將研究方向鎖定為河西走廊水生態和環境保護研究。作為技術骨干,先后主持開展了祁連山地區生態治理技術研究及示范、河西地區氣候-水文-生態過程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等科技部重大項目。他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的號召,帶領科研團隊深入一線。他獨創了“天然植被保護+雨養植被補植+低耗水種樹引種”“三帶一網”節水型植被防護體系模式和“六帶一體”綜合防護體系模式等三項系統型的技術成果,其技術模式在張掖、武威、敦煌等地示范推廣面積達540萬公頃,累計經濟效益34.2億,為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經過20多年對河西地區水、土、氣、生等要素的長期觀測和系統研究,他發表論著300篇,SCI收錄90篇,國際頂級刊物Sci⁃ence發表論文1篇。研究成果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別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自然科學一等獎,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08 姜寶德 誠實守信的“好代辦”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44_965667.jpg)
姜寶德,男,漢族,現年51歲,群眾。武威市民勤縣東壩鎮連豐村農民(武威市委宣傳部推薦)
他是東壩鎮設施農牧業和特色林果業的帶頭人,是全縣屈指可數的收購大戶之一。2000年以來,他為周邊10余個鄉鎮群眾提供溫室產品收購、信息反饋和品種推薦等服務,積極牽線搭橋,引進外地客商,年銷售溫室產品達5000噸。在農產品的銷售過程中,他堅持誠實守信,即使自己虧本也不讓農民朋友吃虧。收購過程中,他從不欺價壓價,缺斤少兩,讓農民明明白白賣,清清楚楚算賬,實實在在拿錢。在長期的收購中,他的價格總比市場同期高一二毛錢,農產品過秤后,馬上付錢,從來也沒欠過農民一分錢。同時,他還從事溫室產品購銷,種植2座日光溫室和5畝特色林果,成為農民群眾多產經營、發家致富的先進典型,增加了廣大農民投入“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的信心。2014年獲第四屆甘肅省誠實守信模范榮譽稱號,2015年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榮譽稱號。
09 李春芳 弘揚主旋律 傳遞正能量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46_165640.jpg)
李春芳,女,漢族,現年53歲,中共黨員。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教授(省委黨校推薦)
她自1984年參加工作以來,自覺踐行黨校姓黨原則,處處不忘黨校教師的身份,弘揚正能量,嚴守黨的意識形態陣地。在課堂教學上,始終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所講授的專業內容有機融合,熱忱傳播黨的創新理論,頗受學員歡迎。其講授的《領導干部公務禮儀與形象塑造》專題,在2012年獲得中央黨校專題教學優秀獎,被中央黨校納入優秀講座資料庫,在全國黨校系統內播放。其《性別平等與預防艾滋病蔓延》講座,在中央黨校組織全國黨校教學競賽中獲得三等獎。出版專著、編著8部,發表國家級與省級論文50余篇。她還熱心公益事業,以自己的專業特長回饋社會,在全省進行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宣講20多場次。在全省各地講授《干部禮儀與職業形象》等專題多達100多場。由于工作業績突出,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2015年,被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巾幗標兵”、甘肅省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10 冷木 真情詮釋 人間大愛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45_740351.jpg)
冷木,女,藏族,現年53歲,中共黨員。甘南州迭部縣尼傲鄉原婦聯主任(甘南州委宣傳部推薦)
40年前,一位頭上帶著傷還拖著一條殘腿、年過60歲的輕微智障老人出現在一位老阿媽家的大門口,善良的老阿媽一家出于同情收留了他。這位老阿媽就是冷木的婆婆。從嫁過來的那一天起,在照顧好一家老小的同時,冷木也擔起了照顧流浪老人的責任。在她的眼里,老人就像是自己的親“阿尼”(爺爺)。時光荏苒,冷木的公婆相繼去世,丈夫也不久后隨之而去,這個并不富裕的家庭好像一下子掉進了冰窖。冷木身邊除了尚年幼的孩子們,還有這位年邁的老人。如果說起初照顧老人是從婆婆手里接過來的一種責任,那么現在,傾心照顧著這位和她毫無血緣關系的老人,已經成了冷木的一個習慣,這責任一擔就是三十年。如今,老人已經104歲,成了尼傲村最長壽的人。2014年,她獲第四屆甘肅省孝老愛親模范榮譽稱號,2015年獲第五屆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11 梁培鋒 扎根高原 無私奉獻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48_827805.jpg)
梁培鋒,男,漢族,現年32歲,中共黨員。武警甘肅省總隊武威市支隊四中隊四級警士長(武警甘肅省總隊政治部推薦)
自2000年12月入伍以來,他始終忠誠于黨,愛崗敬業,敢于擔當使命,始終扎根高原,默默無私奉獻。先后3次榮立個人三等功,4次被總隊、支隊評為優秀共產黨員,8次評為優秀士兵和技術能手,在抗擊“非典”、“奧運安保”、“隧道滲水搶修”“機車失火救援”、“舟曲特大泥石流搶險”、青海玉樹地震救援等急難險重任務中,共救援、治療傷病員30余人。2015年2月23日,梁培鋒的感人事跡——《看見紅圍巾就算團圓了》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頭條播放,隨后在《朝聞天下》《東方時空》等欄目連續滾動播報,他與妻子李佳妮6秒鐘的深情守望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
12 李萬祥 創新創業 碩果累累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47_919343.jpg)
李萬祥,男,漢族,現年43歲,中共黨員。蘭州交通大學機電學院教授,蘭州金東明機電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蘭州市委宣傳部推薦)
他是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隴原青年創新人才”,“蘭州百名創新創業典型”,蘭州市青年企業家協會會員,甘肅省“創業導師”,蘭州市安寧區“科技特派員”,蘭州交通大學“青藍人才”。主持項目40余項,獲獎30余項,發表論文30余篇,主編教材3部。同時,他還擁有國家專利26項,蘭州牛肉面“面棒機”“拉面機”“便攜式收割機”等3項產品已經產業化生產和銷售。中央電視臺CCTV-10“我愛發明”欄目在2014年5月22日播出了他的節目”拉面新傳”;中央電視臺CCTV-13“新聞綜合”欄目在2014年9月21日播出了他獲得“創新擂臺擂主獎”的事跡;中央電視臺CCTV-10在2015年2月9日“創業英雄”中播出了他的事跡,《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78家媒體也先后報道了他的創新、創業事跡。
13 王蘭蘭 情系“三農”執著奉獻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49_024812.jpg)
王蘭蘭,女,漢族,現年53歲,群眾。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省農科院推薦)
她愛崗敬業、勇于創新,吃苦耐勞、甘于奉獻,情系“三農”,孜孜以求。在我省辣椒育種上率先采用雜種優勢育種方法,主持選育了隴椒1號、2號、3號、4號、5號、6號、8號、9號和10號等辣椒新品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發表研究論文40余篇。“隴椒”現已成為甘肅省知名辣椒品牌,隴椒系列品種已成為國內獨樹一幟的區域特色品種,累計示范推廣150多萬畝,新增經濟效益9億元,創社會效益12億元。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甘肅省先進工作者”“甘肅省優秀女科技工作者”“甘肅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等榮譽稱號。入選甘肅省“333”“555”人才,是中國園藝學會辣椒分會理事、甘肅省園藝學會理事。
14 魏素梅 堅守正義的模范法官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51_898691.jpg)
魏素梅,女,漢族,現年46歲,群眾。天水市秦州區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省高級人民法院推薦)
從事審判工作以來,她承辦和參與辦理案件3000余件,主審各類刑事案件600余件,每年的結案率均在98%以上,個人結案數一直居全市刑事結案之首,所辦案件在評查中均為優良,未出現一件錯案,特別是主審了余海林等64名被告人涉黑犯罪案件和李翠芳等10名被告人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案等在省市有重大影響的案件。多年來,她一直擔任審理涉及婦女兒童權益刑事案件合議庭的審判長,所辦的200多件涉及婦女兒童權益的案件,件件程序合法,判處適當,刑事附帶民事的調解率達到90%以上。近五年來,被省婦聯評為“三八紅旗手”“三八紅旗標兵”;被省法院榮記個人一等功一次;被全國婦聯兩次評為“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2015年也被推薦為“全國模范法官”。
15 王一 樂于助人 甘于奉獻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50_854618.jpg)
王一,男,漢族,現年41歲,中共黨員。酒泉市肅州區人武部部長(省軍區政治部推薦)
他樂于助人,甘于奉獻。2008年,偶遇孤殘老人李玉蓮。從那以后,他經常為老人添置生活用品,上門給老人洗衣做飯,直至2009年底老人病情突然惡化離開人世。他主動利用雙休日到平涼市社會福利院做義工,為了照顧好孩子,不僅向專業護理人員請教護理知識,而且當聽說按摩有助于患兒康復后,自費到按摩院拜師學藝。他說服家人,2010年自費帶福利院兔唇兒梁若英到北京做了矯正手術。2011年底,小若英被國外一戶人家收養。他熱忱幫扶雙聯戶李德芳、張秀蘭夫婦。除自己出錢出力外,積極爭取組織的支持,為他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緩解兩位老人的病痛,他主動到各級醫院去咨詢,并多次自費帶老人到醫院治病,購買藥品。王一被蘭州軍區、省軍區表彰為學雷鋒先進個人、“雙聯”行動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
16 肖繼安 見義勇為的“業余捕快”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52_116512.jpg)
肖繼安,男,漢族,現年47歲,群眾。蘭州市七里河區龔家灣街道社區居民(蘭州市文明辦推薦)
20年來,他懷著一顆正義的心,始終沒有停止與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的腳步,先后抓獲小偷479名。多年來,肖繼安大力弘揚見義勇為精神,積極同各類違法犯罪分子作斗爭,僅1994年8月“中國第四屆藝術節”在蘭州舉辦期間,他一人抓獲各類犯罪嫌疑人40余名,協助破獲重大案件10余起。10多年來,抓獲各類犯罪嫌疑人400多人。省、市多家媒體對他的英勇行為進行過報道,2003年被蘭州市授予“見義勇為積極分子”光榮稱號。2014年當選為第十二屆全國見義勇為模范。他在民間被譽為“業余捕快”“孤膽英雄”,2015年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榮譽稱號。
17 楊榮 熱心助殘 點亮心靈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53_772787.jpg)
楊榮,男,漢族,現年51歲,中共黨員。中國工商銀行金昌分行個人金融業務部副經理(工行甘肅省分行推薦)
在一次執行任務中,他的老鄉和戰友張永忠雙目失明,幾度輕生。他把所有的閑暇時間都用來陪張永忠,幫助他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從部隊復員后,楊榮到工行工作。為了方便照料,將張永忠接到了自己父母家中。他積極鼓勵張永忠學習按摩技術,并動員周圍的親戚朋友籌錢出力,為張永忠辦起了按摩室。2005年,楊榮調到金昌市區工作,為了能繼續照顧張永忠,他四處托朋友,在金昌市區幫助張永忠開設了按摩診所。張永忠不僅自己走上了自強自立的創業之路,而且還幫助帶動了14名殘疾人相繼走上了就業之路。“兄弟,我今后就是你的眼睛!”一句懇切的話,成了楊榮不變的承諾。他熱心幫助殘疾戰友的事跡,先后受到省上和國家的表彰,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志愿者助殘先進個人”稱號。
18 張國財 機械故障的“手術刀”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54_951590.jpg)
張國財,男,漢族,現年37歲,中共黨員。窯街煤電集團三礦機電二隊井下維修電工(窯街煤電集團推薦)
他曾多次榮獲甘肅省勞動模范,還是甘肅省全國全省煤炭五四獎章獲得者、甘肅省技術標兵。近年來,他帶頭革新完成的技術成果和改造項目多達100多項,為企業創造效益和節約資金1億多元,其中《三礦主軌主提升絞車人機界面的開發設計與應用》榮獲集團公司科技成果一等獎、甘肅省職工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三礦暗斜井絞車后備保護系統開發設計》榮獲集團公司青工“五小”科技成果一等獎。參加工作14年來,他堅持每天重點學研機械電氣專業書籍,記寫專業學習筆記30多萬字;注重學以致用,成為機械故障的“手術刀”。他敬業吃苦,曾多次下井連續工作20個小時處理機械故障,從無怨言。2014年5月,窯街煤電集團公司在三礦成立了“張國財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他積極開展“導師帶徒”活動,為企業培養技術人才。
19 張華 赤子丹心 回報社會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55_255505.jpg)
張華,男,漢族,現年49歲,中共黨員。甘肅中盛農牧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慶陽市委宣傳部推薦)
2011年5月,他個人投資在鎮原縣創辦甘肅中盛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已投資12億元,形成了一條全產業鏈、全循環鏈、全價值鏈的發展模式。以中盛企業為產業龍頭,帶動鎮原縣從傳統農業大縣向草畜大縣轉變,優化升級了當地產業結構,安排當地農民就業1000人,帶動農民增收2700多萬元。2004年,捐資35萬元幫助馬渠鄉政府修建了綜合服務樓,2006年,捐資10萬元為馬渠中學購置電腦投影儀,建起了微機教室。2010年,為鎮原縣廟渠、三岔、殷家城和太平等鄉鎮捐資修油路、辦公樓和文化廣場,為鎮原縣14個鄉鎮和公安局配發工作車16臺,為3所學校修建水沖式廁所。捐贈442萬元用于甘肅慶陽革命老區134所中小學214個飲水機臺的安裝、三年更換機芯費用;為蘭州電子工業學校捐資33.72萬元,用于60名品學兼優和貧困學生每人每學年500元生活補貼(兩年)費用,2011年,出資480萬元,幫趙渠村新修了行政村部、五保家園、幼兒園、小學和廣場;給三岔中學捐贈80萬元,用于操場和食堂修建。2012年,先后給臨涇、太平、馬渠、三岔、廟渠、殷家城等鄉鎮捐資175萬元;5.12汶川特大地震,向災區捐款122萬元;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質災害,向災區捐款300萬元,累計向社會捐助1.68億元。
20 周占斌 農民家門口的“理財師”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26_832738.jpg)
周占斌,男,漢族,現年53歲,中共黨員。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農戶金融部總經理(農行甘肅省分行推薦)
他是服務“三農”先行先試的探路者,任定西支行行長期間,帶著全行員工形成了服務“三農”基本思路、11種服務模式、“三包一掛”等12個管理辦法,被總行和省行大力推廣。他是敢闖敢拼的推動者,擔任農戶金融部總經理后,帶著團隊參與了雙聯惠農貸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的產品設計、工作啟動和推進。雙聯惠農貸款啟動三年多,累計向31.6萬貧困戶發放貸款217億元,帶動農戶戶均增收3.8萬元。2015年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啟動后,短短一個半月,就完成了全年投放計劃,發放貸款4.14萬戶、20億元,為甘肅扶貧攻堅助力加油。甘肅農行農戶貸款余額及增速連續兩年居全國農行系統第一。他是能戰能勝的攻堅者,率先在全行推廣實施“金穗惠農通”工程,參與甘肅服務三農“四融”平臺建設,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在全省建成村一級惠農服務點1.8萬個,為農民提供家門口的基礎金融服務。
21 張攢勁 電商助殘促脫貧的“攢勁人”
張攢勁,男,漢族,現年31歲,群眾。隴南市禮縣石橋鎮殘聯干部(隴南市委宣傳部推薦)
![](/Files249/BeyondPic/2015-12/24/12329456_675490.jpg)
他身患多重殘疾,但卻始終保持對生活樂觀向上的態度,以頑強的精神學習網絡營銷技術。2013年以來,他引導、組織有創業意愿、容易接受新事物、有工作能力的15名殘疾人,組建了禮縣愛心電商殘友互助協會。這支團隊通過淘寶網發起眾籌項目,為農特產品找尋出路,提高貧困殘疾人經濟收入。他和他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自籌運營資金15萬元,爭取精準扶貧專項貸款5萬元,組建了“攢勁助殘電商”創業基地,以蘋果、核桃、花椒為主打產品,形成了以收購、包裝、銷售為一體的營銷鏈條。目前已在淘寶網上完成花椒眾籌3萬元,核桃眾籌10萬元,實現了團隊盈利和殘疾人增收的雙贏。2015年10月16日,他出席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主辦的“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并作了交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