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下移為民惠民
——我省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綜述
甘肅日報記者 尤婷婷
回首望去滿園春,繽紛多姿爭放艷。今年以來,我省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著眼“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為根本,堅持融合資源、共建共享,堅持創新、務求實效,緊緊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歷史契機,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牽引,以“歷史再現”“鄉村舞臺”和“文化集市”工程為有效抓手,緊密結合雙聯和“1236”扶貧攻堅行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著力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強化設施陣地和工作隊伍建設,使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實現大發展、大提升,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提供有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鄉村舞臺”: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國慶期間,平涼市華亭縣策底鎮策底村的鄉村舞臺鑼鼓喧天,文藝演出周在這里紅火地舉行,歌舞《我們的中國夢》、方言三句半《五水共治為百姓》……一個個原生態、接地氣的節目輪番上演,令人大飽眼福、連聲叫好。
臺上演出的是村民,臺下觀看的也是村民。村民李愛民說:“我們村里的能人還真不少啊,在家門口看熟人演戲,比看那演員的戲還過癮哩!”
我省把“鄉村舞臺”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與雙聯行動和扶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采取集中統籌、按需配置的方法,建設集“思想宣傳教育、文化知識傳播、文體娛樂活動、民俗文化傳承創新、法制科普”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文化服務平臺。
經過1年多的努力,8800多個行政村建起了“鄉村舞臺”,建設速度快、效益高、功能全,有效推動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從單一向綜合的發展,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歷史再現”工程:留住散落的民族文化記憶
康縣城關鎮鳳凰谷村村史館是我省首批“鄉村記憶”博物館之一。
走進村史館,映入眼簾的是煤油燈、手搖式粗布紡織機、青石碾子等幾十件記錄著這個貧困山村變化的老物件。康縣城關鎮黨委書記武亞華介紹說:“黨員活動室是2013年修的,我們專門辟出一間,作為村史館,把這些老物件放進來,就是給大家留存一份記憶。”
為了構建我省文化傳承體系,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了以文化遺產有效保護為前提,以遺產展示和文化傳承為核心,以博物館建設為載體,全面展現我省歷史文化風貌、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歷史再現”工程。大力發展各類行業博物館、專題博物館、民辦博物館和“鄉村記憶”博物館,積極探索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大遺址展示利用模式和遺產資源富集地區博物館規模化發展模式,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物館的保護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展示服務水平,使我省珍貴的文物資源和多彩的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充分展示。
今年5月召開了“歷史再現”工程啟動實施暨第一次現場推進會議,公布了第一批共258個甘肅省文化遺產“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名錄。半年來,“歷史再現”工程的實施,特別是“鄉村記憶博物館”的建設,留住了“鄉愁”、保護了“資源”、傳承了文化、激發了基層廣大群眾的家國情懷,日益成為農村新的宣傳思想陣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集市”:讓獨具“民間絕活”的農民嘗到甜頭
一邊作為圖書管理員為借書的村民忙前忙后,一邊是“刺繡大師”忙著手頭上的針線活,慶城縣玄馬鎮賈橋村的唐喜琴幾乎每天都是這樣。
去年9月,交通便利的賈橋村建起了“文化集市”,該集市以村級農家書屋為依托,采用“三合一”嫁接模式,即“鄉鎮大集+農家書屋+香包生產戶”為一體,是匯集農村特色民俗文化產品的新平臺,也是傳播正能量的新陣地。
“文化集市”還借助網絡平臺,拓寬了新的香包營銷渠道,有13家較具實力的香包生產企業為其提供充足的貨源,香包刺繡產品有十余種,基本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唐喜琴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一些家庭僅香包一項,一年就能收入兩萬多元。”
“文化集市”工程實施以來,已經讓許多擁有“民間絕活”的農民群眾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目前,甘肅新華文化集市商貿有限公司已成立,在文化產品資源條件較好的市州成立分公司,并開設文化集市直營門店。今年年底,將建成文化集市40家,文化集市生產基地60家,帶動農戶3萬多人。
兩項工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知人曉
我省在全國較早組織編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讀本、大學生讀本,推動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建設了一批核心價值觀主題街、主題園和傳統文化展示長廊,促進核心價值觀在基層群眾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力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知人曉”和“人信人守”兩項工程,著眼于全覆蓋、高密度、大容量的傳播,在城鄉基層廣泛宣傳核心價值觀24字的基本內容和中央、省委部署,使之人知人曉、深入人心。統籌運用理論教育、文藝傳播、國民教育、文化傳承、涵養踐行等各種方式,全方位開展宣傳教育引導。
我省在原有的典型宣傳平臺“隴人驕子”、道德模范基礎上,著力建設了重基層、接地氣的身邊好人、最美人物兩大新平臺,典型宣傳體系趨于完善。在城鄉廣泛設立“德潤隴原·甘肅好人”榜,定期評選和張榜公布。實施“中國夢·凡人善舉天天看”百部微紀錄電影工程、“甘肅攢勁人”評選展播等活動,廣泛宣傳群眾身邊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舉”。每季度評選發布來自各行各業的最美人物,組織開展道德模范事跡展播、基層巡講等活動。連續開展了十屆“感動甘肅十大隴人驕子”評選宣傳活動,兩人入選“感動中國”人物。重點推出原臨洮縣縣長柴生芳重大典型,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已成為基層黨員干部踐行“三嚴三實”的旗幟,成為弘揚核心價值觀的典范。
完善誠信“紅黑榜”發布制度,深化“德潤隴原”道德實踐活動。不斷加大對文明城市等各類創建主體的動態管理,進一步完善準入和退出機制,持續拓展創建活動覆蓋面,使文明城市、文明縣、文明社區真正成為“基層工作加強年”的主戰場和引領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的排頭兵,推動全省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取得新突破。
翻開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長卷,亮點頻現,催人奮進……
——深入推進“基層工作加強年”各項工作,各地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統領,廣泛開展理論宣傳普及、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愛國主義教育等活動,拓展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堅定廣大干部群眾的理想信念。
——甘肅省《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和《甘肅省精準扶貧貧困鄉村文化場所建設支持計劃實施方案》的制定出臺,有力推進了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平涼市、隴南市成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城市和示范項目城市。
——290萬戶“戶戶通”建設任務在全國率先完成,徹底解決農村群眾看電視難的問題。甘南州實現了廣播電視在農牧區、寺院全覆蓋,為藏區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深入實施西新工程,開辦了甘南州藏語廣播節目。一批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建成并投入使用。
——全面實施“十個一”文化品牌建設工程,制定出臺戲劇大省建設規劃和影視劇品牌建設規劃綱要。
——“敦煌畫派”“西風烈·絢麗甘肅”原創歌曲、“紀錄片大省”“西部影視劇本工程”等品牌建設有效推進,文藝精品不斷涌現。以“千臺大戲送農村”“精品劇目惠民演出季”“百姓文化廣場惠民演出”“圖書漂流”等為主題的流動文化服務項目蓬勃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