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頭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甘肅省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側記
市民在蘭州市五泉山菜市場選購新鮮蔬菜。近年來,我省加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加大了對食品生產、流通和銷售環節的監管力度,將食品衛生安全放在首位,實現了農產品的安全生產和市民的放心消費。孟捷
甘肅日報記者 陳泳
隨著我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面臨嚴峻挑戰。與此同時,社會大眾對農產品質量關注度越來越高,對“舌尖上的安全”期望也越來越高。
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從去年以來,全省各級農牧部門以“產”和“管”為抓手,全力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工作,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使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了總體平穩、逐步向好的發展態勢。至目前,全省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農、畜、水產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追溯碼和準出證,讓農產品有了“檔案”
為全面提升我省農產品質量水平,省政府在去年專門制定出臺了《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建立省市縣鄉四級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并在蘭州、隴南、天水、白銀、定西、臨夏、武威等7個市州,選擇了53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追溯示范試點工作。
5月12日,位于靖遠縣東灣鎮大壩村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里,天空湛藍如洗,一樹樹潔白的槐花在清晨的微風中送出陣陣清香,一條平整寬闊的水泥路從遠處的省道直通園區,在路的兩旁,一座座配有自動卷簾機的日光溫室整齊地排列著。
來到園區里綠禾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的日光溫室里,一朵朵翠綠鮮嫩的蓮花菜正掛著晶瑩的水珠“酣睡”,火紅的甜椒像一個個小燈籠一樣在枝頭“微笑”……在溫室外面,剛摘的辣椒、黃瓜已經經過了農藥殘留監測,正準備裝箱上市。
記者發現,在每個箱子上,都貼有一個小小的標簽,上面除了有產品名稱、聯系電話、合作社網址以外,還打上了條形碼和二維碼。合作社理事長王玉志介紹說:“今年,我們在農業部門的幫助下,在所產蔬菜的包裝上都打了二維碼。有了這個二維碼,消費者無論在哪里買到我們的菜,只要一掃二維碼,就可以追溯這些菜的種子來源、產地以及施肥、澆水、噴藥的情況,菜也就吃得放心了。”
記者還看到,在每一批蔬菜裝車時,還附帶了一張準出證,上面除了有追溯二維碼和條形碼以外,還有出證依據、單位及產品數量。“準出證是今年政府幫我們做的,主要是為了與市場對接,類似于產品合格證。”王玉志說:“有了農產品準出證明和追溯碼,我們的菜在市場更受歡迎了,粗略地算,每斤菜至少提高了3到5角錢。”
據縣農技中心技術員趙樹春介紹,這個園區現有1.2萬畝蔬菜,主要以反季節蔬菜為主。趙樹春說:“蔬菜產業是靖遠縣的第一大支柱產業。這種規范化的集中種植模式,可以提高農業現代化程度,在增產的同時,有利于統一監管蔬菜的采種、種植、施藥等環節,從源頭上保證蔬菜質量安全。”
“市場及消費者對農產品信任了,菜自然就賣得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優質才能優價’。”趙樹春說。
從去年起,榆中縣在容瓜果蔬菜產銷合作社理事長王在榮就發現,合作社的蔬菜在市場上銷售得不是很理想。聽說眼下現在電商很火,他就萌生試一試的念頭。
在網上賣衣服,消費者看到尺碼、款式、顏色合適了就下單,不合適還可以退貨。可是新鮮的蔬菜卻經不起折騰。怎么能讓消費者在網上看到蔬菜信息后,能放心地下單訂購呢?
就在王在容發愁的時候,省農產品質檢部門經篩選,在他們的合作社試點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并無償配備了農藥殘留檢查儀、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經營主體工作平臺和一部電腦。
在包裝箱上貼了追溯二維碼后,在容合作社的菜在網上一下子火了起來。短短的半年時間,除了過去的4000多家顧客以外,合作社增加了網上的5000多家固定客戶。“許多蘭州本地人在網上看到蔬菜生產信息后,紛紛下單買我們的菜。現在,我們每天要賣出去7000多斤菜呢,收入至少提高了20%以上,每星期都要增加20多個訂單。”王在容笑著說。
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局局長陳和平表示,隨著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發生,生產者、消費者和政府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問題高度關注,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實施“從地頭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控制,有利于改善生產者和消費者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完善食品監管體系,維護國家食品安全及信譽。
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嚴把源頭關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必須首先把農產品質量抓好。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質量安全監管上升到黨執政能力的高度,也顯示出農產品質量安全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近年來,全省14個市級和85%的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得到國家項目支持,10個市州和近50%的縣區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所,90%以上的鄉鎮成立監管機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本建立。
在上述的靖遠大壩村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里,東灣鎮為了就近服務園區,專門設立了技術中心,綠禾合作社的準出證明就是在這里出具的。正在進行蔬菜抽檢的工作人員王興文說,技術中心主要負責蔬菜的農藥殘留檢測,生產企業如果有“三品一標”的證書,所生產的蔬菜就用抽檢的辦法。如沒有,每批蔬菜都得送來檢驗。
只見穿著白大褂的王興文熟練地將辣椒的切片,放入試管中再加入試劑混合,再與顯色劑混合,通過光譜色系法,在農藥殘留檢查儀上檢驗有無農藥殘留。
“這個檢查儀1萬多元,是縣里配備到各鄉鎮的。還有一種是手持的,便于在田間地頭檢驗。這些儀器在以前都是沒有的。”王興文說:“隨著國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越來越重視,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
在辦公室的電腦上,打開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經營主體工作平臺,每個企業生產的信息都有記錄。王興文介紹說:比如一個簡單的蔬菜施藥信息,不但要有用藥量、施藥時間,還得保證這些信息是真實可靠的。縣農業部門目前正加緊與食品藥品監管等機構的合作,以確保農藥的來源、成份的真實性。
在園區里,許多日光溫室外面都張貼著無公害蔬菜生產質量控制措施、技術規范、安全承諾書、用藥基本知識等。一位在這里勞動的村民說,通過政府的多方引導,農民在種植蔬菜時主要施農家肥,在防蟲害的時候,也盡量以物理防蟲為主,減少農藥對蔬菜的污染。
5月22日,記者在榆中縣下官營鎮農產品質量監管服務中心,也看到了一臺農藥殘留檢查儀。工作人員張嬌龍說,榆中縣高原夏菜的面積大、市場大,政府在發展蔬菜產業之初就千方百計地加強農產品安全建設,以保證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最近,蔬菜很快就要大規模上市,各村的蔬菜抽樣都得拿到這里來檢驗。有了這臺農藥殘留檢查儀,檢測起來很方便,不會耽誤菜農賣菜和冷庫收菜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