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甘肅在行動
——我省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甘肅日報記者 宋振峰
建設美麗中國、發展生態文明。生態脆弱的甘肅,一直懷有一個沉甸甸的夢想——那就是與中國夢同行的綠色夢!
“十二五”以來,省委省政府緊緊圍繞國家生態建設戰略部署,以服務于小康社會建設為目標,以加快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為切入點,大力實施以國家重點工程為主的各項生態工程,積極完善生態保護與建設法律法規。綠色的樂章唱響隴原大地,漸成時代強音——
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建設穩步推進。隨著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的實施,1998年至2012年底,甘肅累計落實各項林業建設資金356.64億元,完成造林374.37萬公頃,義務植樹4.45億株,森林覆蓋率由9.04%提高到11.28%,森林面積從254.96萬公頃增加到507.45萬公頃,森林蓄積從1.7億立方米增加到2.14億立方米。在重點林區和國有林場開展中幼齡林撫育,實施林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森林質量進一步改善。
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效果明顯。1998年至2012年底,累計治理“三化”草原584萬公頃。全省1790萬公頃草原中,劃定基本草原1780萬公頃,實施退牧還草701.7萬公頃,落實禁牧草原667萬公頃。累計完成減畜任務225萬羊單位,草畜平衡面積達940萬公頃。草原承包面積達到1600萬公頃,占全省可利用草原面積的99.6%,草原生態退化勢頭得到一定程度控制。
荒漠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得以初步遏制。根據2009年開展的第4次全省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全省荒漠化土地總面積減少13.51萬公頃,為1921萬公頃,年遞減率0.17%;沙化土地總面積減少11.04萬公頃,為1192萬公頃,年遞減率0.19%,沙化土地植被平均覆蓋率由2004年的14.56%提高到2009年的16.87%,5年間提高2.31個百分點,荒漠化和沙化程度總體呈減輕態勢。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穩步發展。全省濕地總面積達到169.39萬公頃,濕地率3.98%。黃河首曲、張掖黑河濕地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尕海濕地榮膺國際重要濕地,建成各類濕地公園8處,濕地公園總面積達到1.34萬公頃,國際、國家重要濕地總面積達29.87萬公頃,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46%,實施了尕海—則岔、敦煌西湖、黃河首曲、黑河流域等27項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促進了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
農田生態系統保護與改良逐步推進。積極倡導綠色環保的生產理念,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加大土壤污染的環保執法,積極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維護農田生態系統平衡。截至2012年底,全省農田保護性耕作面積達20.59萬公頃,增強了耕地蓄水保墑抗旱能力,有效減少了耕地表土流失,農田土壤結構和肥力逐步改善。
城市生態系統質量有效改善。大力推進和發展循環經濟,狠抓新建和在建項目的環保審批,強化容積率、綠化率等指標控制和治污減排。堅持林水結合、城鄉一體的城市綠化原則,城市綠地面積逐步增加。2012年全省設市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近1.8萬公頃,建成區綠地率26.38%,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0.0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52平方米。重點污染城市治理取得成效,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基本退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行列,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成效突出。1998年以來,全省累計新修梯田176萬公頃,建成各類淤地壩1571座、總庫容5億立方米、淤地面積23.89平方公里,營造水土保持林草343萬公頃,治理小流域1520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18萬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全省水土流失監測網絡。全省有125條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莊浪縣、安定區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區)”。
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日益加強。截至2012年底,全省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60處,保護區面積976.33萬公頃、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22.9%。強化了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全省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達到125種,大熊貓、金絲猴、普氏野馬等野生動物繁育保護工作取得可喜成績。
一系列的變奏曲,使生態文明的理念,像無數顆綠色的種子,在隴原大地播撒。雖然,甘肅生態依舊脆弱的特質沒有改變,生態保護與建設“持久戰”的局面還將延續,通向生態文明的道路,注定有許多蜿蜒崎嶇。但是行路難,方顯我們的勇氣和信心,甘肅必將奏出更加精彩、更加華麗的綠色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