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藏區發展實際精準扶貧
扭住全面小康目標矢志奮斗
王三運在甘南州調研扶貧攻堅工作側記
![](/Files245/BeyondPic/2015-4/17/2015041707110380494.jpg)
甘肅日報記者 徐愛龍
藏區怎么樣實施好精準扶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還有什么困難?如何才能在全面小康路上不掉隊?帶著這一系列問題,4月14日至16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專程深入甘南藏族自治州調研扶貧攻堅工作。
三天時間里,王三運先后來到合作、碌曲、瑪曲、迭部四個縣市,走進牧民家里噓寒問暖,深入養殖小區、村辦企業、“雙語”小學實地調研,訪民生、問需求、謀對策,與當地干部群眾共商推動扶貧攻堅大計。
“全面小康路上絕不能讓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群眾掉隊。”王三運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黨中央寄予的重托和要求,也是各級必須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只要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堅定不移抓實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持之以恒細化實化對象、目標、內容、措施、考評“五個精準”,緊密結合藏區實際和群眾期盼謀劃思路辦法,統籌用好中央支持藏區發展的措施、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的措施、省委“1236”扶貧攻堅行動的措施,就一定能夠走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扶貧攻堅路子,讓藏區各族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產業是致富的主渠道”
“讓富民產業鋪天蓋地發展起來。”王三運十分關心產業扶貧問題,14日下午一到合作市,便奔赴那吾鄉多河村調研畜牧養殖業發展情況。
多河村興盛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創辦于2012年,入社牧戶18戶,其中吸納貧困戶6戶,社員以奶牛入股、現金入股、草場耕地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與經營,去年入社牧戶人均純收入達7000元。王三運考察了養殖圈舍、飼草加工場,詳細詢問養牛的成本、銷路和收益以及合作社運行情況。他說,產業是致富的主渠道,群眾脫貧致富關鍵要靠產業,合作社模式既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也能夠促進效益的最大化,要鼓勵、引導和支持各類農牧民生產合作社的發展壯大,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好技術培訓、資金籌集、防疫檢疫、產品銷售等環節的困難,進一步提高規模化生產、組織化經營水平,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
在瑪曲縣扎西樂民新村,王三運專門考察了村級資金互助社和村辦藏衣加工廠經營情況。這個村的資金互助社成立于2008年,資金總額已達43萬元,累計為152戶村民發放貸款36.7萬元,王三運對此給予充分肯定。他說,當前起步資金缺乏仍是制約貧困群眾發展的突出瓶頸,我們要千方百計、多措并舉解決好這一問題,進一步提升惠農貸款、小額擔保、資金互助等渠道的支撐能力,讓有致富愿望、致富技術、致富能力的群眾都能得到資金支持。他特意叮囑有關方面,要通過政府加大支持、扶貧資金傾斜、引導社會資金等多種方式,以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為重點,盡快實現農牧村資金互助社全覆蓋,確保貧困群眾有致富基礎和條件。
村辦的藏衣加工廠內,工人們正在緊張忙碌著。“布料是從哪里進的?”“主要往哪里銷售?”“工人都是本村的嗎?貧困群眾是不是吸納進來了?”……王三運仔細地問,認真地聽。當了解到去年企業經營效益較好,參股群眾又將分紅資金投入再生產,王三運說,擴大生產會讓群眾有更多收益、持久收益,企業辦得越好,大家的日子越有奔頭。他勉勵企業負責人,要重視經營理念的更新,提升加工技術、創出自身品牌,瞄準市場需求、拓寬產品銷路,不斷把企業做大做強,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如何立足獨特資源優勢、培育多元富民產業,是王三運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迭部縣調研期間,王三運來到旺藏鄉旺藏村毛主席舊居和臘子口戰役遺址,考察了解了旅游扶貧情況。他指出,紅色文化是寶貴財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繼承好、宣傳好、弘揚好。談起開發利用紅色文化,他強調,藏區發展富民產業,不僅要抓好畜牧養殖業,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收益率;更重要的是不斷拓寬思路和視野,更加全面深入地審視自身的特色資源,更加靈活有效地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發展紅色文化旅游、民俗風情旅游、自然風光旅游等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現代服務業,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力爭每個貧困村都有一個發展主業、每個貧困戶都有一個致富門路。
“扶貧要先扶智”
由于地理區位、歷史文化、思想觀念等多重因素影響,甘南藏區教育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社會發育程度整體偏低。調研期間,王三運每到一處,都要詢問教育發展情況,對藏區學前教育、“雙語”教育、職業教育發展等提出要求。
碌曲縣尕海鄉尕秀小學坐落在美麗的草場邊,朗朗讀書聲不時傳來。王三運實地考察了學校教學教育情況,并走進教室與師生親切交流。他指出,扶貧要先扶智,藏區發展、群眾脫貧根本的是要靠教育。要在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同時,高度重視開展“雙語”教育,從娃娃抓起,既讓他們學好藏語、了解本民族的優秀歷史和文化,也要讓他們學習掌握漢語、熟練應用漢語,這樣才能更好地增長知識、開拓視野、鍛煉本領,將來走出藏區、走出甘肅就業創業。
王三運十分記掛藏區學前教育發展,專門向尕海鄉干部詳細詢問了學前教育情況。當聽說當地24個行政村中,已建成幼兒園11所,還有多所正在建設,王三運很欣慰。他說,發展學前教育一舉多得,不僅可以讓孩子們從小接受良好教育、不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還可以把農牧村勞動力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精力和時間發展生產、外出務工、增加收入,要統籌運用政府和社會兩種力量擴大幼兒園覆蓋范圍,依托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培養更多幼兒教師,竭盡全力把貧困地區學前教育事業抓好。
在尕秀村移民集中安置點,王三運來到牧民祁江扎西家,同一家人拉起了家常。“裝修花了多少錢?”“養了多少只牛羊?”“孩子有沒有外出打工?”……當了解到他家的大兒子初中畢業后學了縫紉技術,現在已經在外就業,每個月都有三四千元收入,王三運說,如果每個青年農牧民都掌握了一門就業技能,脫貧致富就有了堅實的依托。他強調,各級要牢固樹立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發展、抓扶貧、抓后勁、抓未來的理念,把職業教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招收貧困家庭“兩后生”作為傾斜的重點,瞄準勞動力市場需求,大力推行訂單、定崗、定向培訓,以職業教育的發展、就業能力的提升助推扶貧開發。
“把握好群眾期盼這個風向標”
一路走來,王三運最為牽掛的是扶貧攻堅的任務和難題,問得最多的是貧困群眾的期盼和訴求。
尕秀村移民集中安置點,一排排牧民新居整齊地坐落在公路旁。王三運來到安置點,詢問干部群眾“有幾個戶型供村民選擇?”“建房款來源是什么?”“還有多少戶游牧民需要搬遷?”……他指出,移民搬遷、集中居住是黨和政府為牧民群眾辦的一件好事,好事一定要辦好,規劃建設要充分征求群眾意見,設計多種戶型讓群眾選擇,盡可能降低建房成本,不要讓群眾因搬遷欠債返貧。他強調,牧民不僅期盼好的住房,也期盼好的生活環境,要把移民搬遷、扶貧開發、發展生產同加強生態保護結合起來,經常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寅吃卯糧、急功近利,必須在保護草場資源、優化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推動發展,在扶貧開發中堅決守住生態建設的紅線。
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事關群眾健康和脫貧致富,這也是王三運調研的一個重點問題。在扎西樂民新村,王三運走進村衛生室,同正在坐診的村醫進行深入交談,詢問藥品配備、醫療設施、就診人數以及技術培訓等情況。他勉勵說,村醫很重要,群眾很依賴,希望廣大基層醫療工作者扎根鄉村,不斷提高醫技水平,力爭做到小病不出村、防病有成效。他要求,各級要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以村級衛生室標準化、醫療工作者全科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好醫療點覆蓋面不足、醫療人員緊缺等問題,更好地為農牧民群眾提供健康保障。
調研期間,王三運還就加強藏區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明確要求。他強調,基層黨組織在做好藏區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要下功夫抓好優化黨支部書記隊伍、培養發展新黨員、組織開展活動以及功能作用發揮等重點工作,進一步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推動經濟發展、維護和諧穩定的堅強堡壘。要把群眾期盼作為履職盡責的風向標,盯緊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多辦一些為民利民便民的實事好事。要把深化扶貧攻堅作為最重大的任務、最緊迫的使命,一方面結合實際強化對基層黨員干部的培訓培養,另一方面重視把政治素質過硬、群眾普遍認可的致富能人選進村“兩委”班子,不斷提高基層組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要把鞏固發展和諧穩定局面作為第一責任,切實抓好宣傳動員、理順情緒、化解糾紛、防范風險等工作,進一步把各族群眾的心思和精力引導凝聚到加快脫貧致富上來,齊心協力共創幸福美好新生活,攜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邁進。
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李建華一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