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航母”破浪前行
——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全面提速
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李滿福
經典舞劇《絲路花雨》漂洋過海,在近鄰韓國的舞臺上,繼續播撒友誼之花;紀錄片新寵《河西走廊》在央視播出后,社會反響始料未及;地處敦煌的絲綢之路國際會展中心建設工地,一派繁忙景象;遍布全省的“鄉村舞臺”“文化集市”建設如火如荼,恰似一樹繁花……
兩年來,我省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作為文化“一號工程”, “一把手”統籌引領,“一盤棋”謀篇布局, 以“一帶三區十三板塊”的宏偉構想,譜寫獨具甘肅特色的文化樂章。
為“文化大廈”筑牢基石
甘肅文化資源廣博豐厚。但不可否認,長期以來,甘肅人民守著文化“富礦”過著“窮日子”。
2013年5月21日,我省全面啟動文化資源普查和分類分級評估工作,以具有世界影響、國家價值、顯著特色、不可替代、具開發潛力的代表性文化資源為重點,用兩年時間,全面普查、盤清、評估認定全省文化資源類別、級別、形態和總量,最終建立《甘肅省文化資源名錄》和《甘肅省文化資源分類分級名錄》,建立全省大型電子文化資源數據庫,向社會免費開放,立志在盤清文化資源家底的基礎上,做心中有數的“發家致富”人。
同時,我省與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聯合搭建學術支撐平臺,根據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十三板塊”,共形成由14個專家組、28位首席專家和177位分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庫,力求“智力”開發文化資源,實現文化資源產量、產值、產能的最大化。
2013年6月25日,我省整合國有文化資產,組建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自行搭建投融資平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放大效應和杠桿作用,切實解決文化產業規模小、融資能力差等瓶頸問題,為文化產業發展“加油助力”。
甘肅出品更有“中國范兒”
這兩年,有很多日子值得銘記——
2014年3月18日。這一天,歷時一年、九易其稿,精心編制的《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敦煌,這顆享譽世界的絲路明珠,既以“一會四區”繪就未來敦煌“最美藍圖”,也將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以“龍頭”引領的昂揚氣勢,勾畫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璀璨閃光點,讓古老敦煌散發時代魅力。
2014年6月22日。這一天,在時隔27年之后,世界文化遺產“大家庭”迎來甘肅的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鎖陽城遺址、懸泉置遺址和玉門關遺址5個新成員。甘肅的世界文化遺產點也由此前的2處增至7處,與北京并列居全國第二。
2014年8月31日。這一天,位于敦煌的世界文化瑰寶——莫高窟迎來新的歷史節點: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正式對外運營,以全新的預約模式和“數字體驗+實體洞窟”的雙重參觀模式,跨入“數字敦煌”新紀元……
這兩年,有很多亮點值得書寫——
認真貫徹落實劉延東副總理關于隴東南先秦文化保護的多次批示精神和省委書記王三運、省長劉偉平的批示要求,完成《隴東南地區先秦文化資源調查評估報告》,啟動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重大項目;
我省10處大遺址被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會寧、南梁、兩當3個黨史教育基地列入國家級教育基地,皋蘭什川梨園被吉尼斯認證為“世界第一古梨園”,科技部依托敦煌研究院組建“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策劃實施 “歷史再現”工程,到2020年,使我省各類博物館總量達到1000個,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總量達到6000處左右,由文化遺產資源大省轉向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強省……
這兩年,甘肅的文化“出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有“中國范兒”。
“文化味道”在隴原飄散
紀錄片《陜甘星火》入選“第20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長片十佳作品”,電影《云中的郎木寺》獲“第六屆歐洲萬像國際華語電影節”優秀原創故事片影片大獎,電影《甘南情歌》、隴劇《西狹長歌》、歌曲《老百姓的愛》入選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我省著名詩人、甘肅日報社《蘭州晨報》記者葉舟斬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
這兩年,我省全面實施“十個一”文化建設工程,“紀錄片大省”建設漸入佳境,“敦煌畫派”浮出水面,“西風烈·絢麗甘肅”原創歌曲大賽佳作連連,“西部影視劇本工程”廣受關注……
我省不僅首次系統搶救出版了甘青川民間苯教文獻的重大學術工程《甘肅青海四川民間古藏文苯教文獻》,該書還首次作為國禮,在李克強總理出訪英國時贈予牛津大學波德林圖書館。
公共文化建設從“惠民”出發,一路高歌——
文藝院團“一院一場”建設, “千臺大戲送農村”“圖書漂流”等主題流動文化服務項目,廣電“戶戶通”、縣級城市數字影院建設等文化惠民工程,將文化惠民落在實處;
首開“銀藝合作”新模式,以10元、20元的低票價觀看我省文藝院團20年來創排的55臺優秀精品劇目,廣大老百姓直呼“過癮”;
全省各地整合并投入資金2億多元,省財政統籌整合中央農村文化專項資金3000萬元,為全省1228個鄉鎮購買5000場公益性演出,精品文化離老百姓越來越近;
依托覆蓋全省農家書屋和新華書店發行網點,采取“公司+協會+農戶”、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建設“文化集市”,打造農村“富民”產業,積極探索具有示范意義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
啟動全省“鄉村舞臺”建設,計劃用5年時間,建成16023個民間自辦文化社團,“攪熱”隴原鄉村廣大農民文化生活。
“金字招牌”引來真金白銀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這兩年,我省借助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這塊“金字招牌”,實施“大招商,招大商”工程,使甘肅成為文化的“投資熱土”,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深圳華強科技集團、中廣集團等一批實力雄厚的文化企業紛紛來我省投資。2013年,全省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實質性簽約合同金額達1545.3億元;2014年,僅前三季度,簽約合同金額就達1490.76億元,到位資金達185.59億元。
這兩年,我省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歷史機遇,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重點城市為依托、旅游精品景區為核心、周邊知名景區為輻射、大景區建設為抓手,大力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迎來全省旅游業的“美好時代”。2013年,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首次突破1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20億元;2014年,接待游客1.26億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780億元,雙雙再創新高,同比增長均超25%以上。
這兩年,我省深化跨領域、多界別的深度融合,在“數字敦煌”、智慧旅游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在全國率先研發出百億級像素的文物三維實景采集機器人“敦煌小子”,用數字化技術還原文物和文化遺產,以科技助力文化產業。文化與金融、文化與體育、文化與中醫藥等行業的廣泛、深度融合,也頻傳喜訊。與此同時,我省著力推進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基地、夏河藏文化產業園等項目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2013年,全省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05.8億元,增速35.6%;2014年繼續保持快速上揚態勢,全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32.91億元,增速達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