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專家教你防震“小”知識
甘肅日報記者 秦娜
普及防震減災科學知識,增強公眾防災意識和科學素養,提高防災避險技能是全社會推動防震減災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日前,省地震局局長王蘭民研究員接受記者專訪,從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三個方面向公眾傳授地震“小”知識。知識雖“小”,卻在應對地震災害時有可能發揮出“大”作用。
預防是關鍵
“防”字當先。那么,抗震設防應注意哪些關鍵環節呢?王蘭民解釋,建設過程中要慎重選擇建設場地,正確確定建筑抗震設防類別要求及目標,強化抗震概念設計,合理選擇建筑結構體系,嚴格抗震設防審批。尤其在農村,蓋房子前要選好場地、處理好地基、確定設防要求、搞好抗震設計、采取抗震措施,還要把好施工質量關。不要在活斷層上及附近建房,也不要在河道、河灘、山腳邊坡等危險地段蓋房。
與此同時,每個家庭都應樹立“即使百年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預防觀念,并根據自家實際情況制定防震避震預案,為震時自救互救創造條件。例如,對自家住房的防震能力,所處的地震環境,周邊的環境,室內水、電、煤氣、通訊等設施的狀況,疏散通道是否通暢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還應準備自救必備的物品。
避震有方法
地震來臨時,身處不同環境的人們該如何避震?
王蘭民介紹,家住樓房,地震發生時,要盡快躲到堅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堅固的家具邊,有剪力墻的墻角,開間小、有支撐物的房間如衛生間等。千萬不要滯留在床上、不能跳樓、不要到陽臺或窗戶邊、不要乘電梯。如果震時在電梯里,應盡快離開,若門打不開要抱頭蹲下,抓牢扶手。在主震過后,通過樓梯迅速有序撤離。
在辦公室,應就近找牢固的桌子、柜子或報紙堆“蹲下、掩護、抓牢”,注意避開空調、電扇和吊燈。辦公室、樓道里的柱子大多材質好,承重力強,可就近選擇這些地方的墻角避震。在確保生命安全的情況下,關閉機器和易燃易爆有毒物閥門、切斷電源。
如果晚上發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只要抓緊枕頭保護住你的頭部,然后簡單地滾下床即可,在晃動停止并確認戶外安全后,方可離開房間。
發生大地震時,如果你正在開車,要避開十字路口將汽車在路邊停下;如果在交通擁堵路段行駛,要馬上下車伏地于兩車間的間隙;如果行駛在高速公路或高架橋上,應小心迅速駛離。
自救互救要科學
調查顯示,地震后科學的自救和互救,將大大降低傷亡率。
如果地震時被埋壓在廢墟下,一定不要驚慌,要沉著,要樹立生存的信心。同時為了避遭余震帶來新的傷害,要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的環境,首先保持呼吸通暢,挪開頭、胸部的雜物,聞到煤氣等,用濕衣物捂住口鼻,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要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或利用手機、收音機等發出求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盡可能控制情緒或閉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員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