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呈現西部千年的史詩
□ 甘肅日報記者 王 莉
![](/Files244/BeyondPic/2015-3/4/12052932_269622.jpg)
![](/Files244/BeyondPic/2015-3/4/12052933_664630.jpg)
![](/Files244/BeyondPic/2015-3/4/12052934_987825.jpg)
![](/Files244/BeyondPic/2015-3/4/12052935_402818.jpg)
![](/Files244/BeyondPic/2015-3/4/12052936_552537.jpg)
《河西走廊》劇照
![](/Files244/BeyondPic/2015-3/4/12052938_527951.jpg)
《河西走廊》劇照
這是大自然的饋贈/地球上除了海洋所有的景觀都在這里
這是文明的通道/世界上不同的信仰與文化在這里交流
這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夢想和財富在這里蓬勃生長
河西走廊,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當張騫這位極具開拓和冒險精神的漢帝國友好使者鑿空西域時,這條綿延在黃河以西的窄長通道,開始成為金戈鐵馬的征途,商旅綿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國際通道。
只是,此前從未有過以“河西走廊”為主題的紀錄片。三年前,一支充滿夢想的紀錄片創作團隊踏上了這條古老而偉大的通道,擷取河西走廊上的絢爛瞬間,以編年體史詩的形式,跨越漢、三國、兩晉、隋唐、蒙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系統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個中國西部的歷史,呈現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壯、輝煌與蒼涼。
兩千年西部史撲面而來
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的系列紀錄片《河西走廊》共12集,10集正篇《使者》《通道》《驛站》《根脈》《造像》《絲路》《敦煌》《會盟》《蒼生》《寶藏》3月3日起每天21時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該片創作團隊堪稱“國際化”。總導演王新建是央視《探索·發現》欄目制片人,曾創作了《大地的呼喚》《改革開放20年》等;導演趙啟辰監督指導并制作了十余部紀錄片,《尋秦》獲“第十八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十優長片”獎,《北上——長征在哈達鋪》獲“第二十屆中國電視紀錄片系列片好作品”獎;艾美獎最佳攝影獎獲得者、英國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擔任攝影指導,美國攝影師科里·羅素·布朗加盟攝影團隊;曾在希臘雅典衛城、印度泰姬陵、中國紫禁城舉辦過音樂會的國際著名音樂家雅尼擔綱作曲。這些業界翹楚的加盟,保證了該片畫面的質感和思想的銳度,并對全球推廣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是這部紀錄片的精神核心。”該片制片人、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珅介紹,“河西走廊上沉淀著浩如煙海的歷史線索和人物事件,確定拍攝的主旨和側重點顯得尤為重要。創作中,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連輯給予了大力支持和中肯的建議,他提出的‘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觀點最終確立為我們全片的主題。”主題的升華,賦予了紀錄片《河西走廊》更多的時代色彩,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國家的經略,文化的復興,“一帶一路”的發展理念和倡議也在片中得以體現和彰顯。
拍攝中,總導演王新建要求,抓住每一個歷史節點上最重要的人物,展開講述他們的故事,充分展現其中的沖突,將這部紀錄片準確地對向河西走廊歷史背后的印痕,竭盡全力探索那些人物故事復雜深幽的偶然與必然,從更深程度上破解隱藏在歲月深處的歷史密碼。
該片策劃郭笑坤說,基于這樣的原則,《河西走廊》放棄了通常紀錄片大量采用學者專家訪談的模式,沒有采訪,沒有紀實段落,完全用解說與音畫牽引,成為一部電影式講故事的紀錄片。兩千年來抒寫在河西走廊上傳奇悲壯的歷史,在壯美的畫面中一幀幀上演。
中國紀錄片牽手國際知名作曲家,用音樂來演繹文明的碰撞與交融、歷史與今天、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是《河西走廊》配樂中的一大亮點。總時長達90分鐘的配樂,不拘囿西域音樂,西方樂器與中國民族樂器的混搭奏鳴,絲路古道氣息撲鼻。
以觀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決定了這個民族的特征、發展和未來。紀錄片創作者用自己的情懷去探尋事物的本源,梳理真實的文化脈絡,尋找還未被解答的謎題,并用一種通俗的、易于觀眾接受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該片導演趙啟辰說。
為了把已知的史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分整合,確保影片學術的權威性,敦煌研究院沙武田博士出任該片學術統籌。2013年上半年,43萬字的學術本順利出爐,奠定了該片拍攝的基石。再經過總撰稿鄧建永的抽絲剝繭,每一集的主線人物和故事呼之欲出。
2013年5月,英國攝影師布萊恩·麥克達馬特趕赴河西走廊,進行春季空鏡的大型拍攝。乍暖還寒的日子里,攝制組拍出了河西走廊最為壯美的畫面。美國攝影師科里·羅素·布朗于當年夏季在河西走廊進行了長達一個半月的拍攝,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河西走廊星空和八一冰川的絕美景色就來自他的鏡頭。
2014年年初,創作組啟動了《河西走廊》的情景再現拍攝。“這是一部情景再現占60%篇幅的紀錄片,因為一部歷史紀錄片如果單純從現實遺跡或采訪的角度來呈現歷史是非常枯燥的,而且很多遺跡已經難尋蹤跡。我們學術挖掘的廣度和深度讓我們有自信不做任何采訪,取而代之以觀眾更容易接受的故事再現方式來呈現這部波瀾壯闊的歷史。”趙啟辰自信地說。
一年來,趙啟辰帶領創作團隊輾轉全國10個影視基地,一共拍攝了230場情景再現,時代跨越兩漢、三國、魏晉、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國。涉及50余個需要設計形象的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置了60余個室內、外場景,動用群眾演員近千人次。這對趙啟辰的導演能力也是非常大的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道具細節,無論是涉及蒙文,還是葡萄牙文,都經過了我們精細的翻譯,把當時的原文翻譯的文字印到道具上,每個細節都是經得起考驗的,細致到位。”趙啟辰說,“最后成片我們很滿意,央視也感覺很新穎。每集人物線索非常清晰。在基于史料的基礎上,我們做了豐富的合理想象。這種呈現方式是以往國內紀錄片所不具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