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引擎” 助推攻堅戰
——我省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回眸(中篇)
甘肅日報記者 宋振峰
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
但是,過去一些扶貧項目卻存在“扶強難扶弱”“壘大戶”等問題,造成一些地方“年年扶貧年年窮”。
怎樣才能“真扶貧、扶真貧”?
“1236”扶貧攻堅行動實施以來,我省在創新精準化扶貧政策的同時,破解農民“貸款難、貸款貴”這一制約貧困群眾增收的突出瓶頸,“找準窮人、抓住窮根”,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
創新精準扶貧機制,加速脫貧致富的“直通車”
在臨洮縣政府小會議室里,掛著兩幅特殊的地圖——2014年臨洮縣《產業示范村分布示意圖》《產業潛力村分布示意圖》。
地圖上,臨洮縣每個村子都標記有形形色色的圖形符號。有的畫的是牛、羊、雞;有的畫的是馬鈴薯、中藥材、高原夏菜、瓜果;有的畫的是花卉、苗木……
這些圖形符號,是每個村子產業發展的著力點。現在,在臨洮縣,扶貧開發工作一改過去指向不準、針對性不強等問題,按圖索驥,哪個村子發展啥產業一目了然。
臨洮的努力,正是我省扶貧攻堅“劍指”的方向。
今年以來,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誰是貧困人口”“致貧原因何在”“如何針對性幫扶”等問題,我省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力爭做到扶貧對象、扶貧目標、扶貧任務、扶貧措施和扶貧責任的精準。
準確識別貧困人口是精準扶貧的第一步。我省展開全面摸底調查,以2013年底統計數字為基數,對全省6220個貧困村、552萬貧困人口,通過申請評議、公示公告、抽檢核查、信息錄入等步驟,將貧困村和貧困戶有效識別出來。同時,開展“鄉有冊、村有簿、戶有檔、人有卡”的建檔立卡工作,做到精確識別到戶、全面登記造冊、逐戶建檔立卡。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后,就要制定針對性措施進行幫扶。過去不少扶貧項目粗放漫灌,針對性不強。
為了推動扶貧工作方式由過去的“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確保扶貧資源真正落到貧困戶,我省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實行產業發展扶持到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效益到戶、教育扶持政策安排到戶、危房改造資金直補到戶,實現對扶貧資源的精確配置和對貧困村、貧困戶的精準扶持。
扶貧開發工作的決策,離不開精準管理的支持。我省將以甘肅扶貧信息網絡為依托,建立上聯“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下接貧困縣、鄉、村的“一平臺、兩系統”扶貧對象動態化信息管理體系,實時反映幫扶情況,準確掌握脫貧情況,實現扶貧對象的有進有出。
在此基礎上,我省進一步完善對各地各部門扶貧業績考核的指標體系和評價辦法,全面建立以精準扶貧為導向的獎懲機制,對脫貧責任精準化考核。省里將建立對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信息查詢、項目跟蹤、資金監管、意見反映、舉報投訴等實時監測考核機制,加強對扶貧項目實施過程的監測,及時發現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獎優罰劣,保證各項扶貧政策落到實處。
創新金融扶貧機制,打造資金籌措的“新引擎”
康樂縣蘇集鎮蘇集村村民王國雄,如今“人生頭一回”養起了羊。
有這樣的動力,原因正是他的身邊有了“村級產業發展互助社”。日子一直過得很難腸的王國雄,以前就想養羊,但“沒本錢”。“怎么沒想過到銀行貸款,可咱這么困難,誰會給我抵押擔保?”他說。
“現在,不需要抵押,只需找3戶人簽字擔保,頭天申請,第3天錢就拿到手了,真是想都不敢想!”他告訴記者。
從破解貧困農戶生產發展資金短缺這個“老大難”入手,臨夏州在貧困村建立起了村級產業發展資金互助社,幫助農戶發展富民產業。
臨夏州這一扶貧手段的創新,是我省健全和完善金融扶貧機制的一個縮影。
“1236”扶貧攻堅行動實施以來,我省深刻地認識到,越是貧困的地區,越是金融的“盲區”。強化金融服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扶貧開發的關鍵所在,也是創新扶貧開發投入機制的核心內容。
我省積極完善財政扶貧資金穩步增長辦法。今年省級財政對58個貧困縣均衡性轉移支付達153億元、增幅高出非片區縣3個百分點,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預算達到11.5億元、同比增長近3倍。
僅靠有限的財政扶貧資金,難以滿足扶貧攻堅資金需要。我省將財政資金和金融資金有機結合,大膽創新金融扶貧政策、模式、產品和服務,支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在貧困地區延伸服務網點、加大信貸投放、強化金融服務,為解決最貧困鄉村、最貧困群體、最迫切問題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目前,我省構建起了財政資金與金融資金協調配合,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協作,民間資金等為補充的多元化金融扶貧資金供給保障體系。形成了開發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互助性金融、公益性金融、混合性金融“五種模式”,以及支持貧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設施蔬菜和草食畜牧業貸款、“中和農信”公益性小額信貸等“十二種類型”,取得了顯著成效,并走在了全國前列。
我省強化了政策性金融。去年,省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扶貧開發戰略合作協議,議定未來5年國開行為我省投放扶貧開發貸款800億元,實現融資總量不低于1000億元,主要用于貧困地區通村道路和安全飲水工程建設。省里還組建了甘肅省扶貧開發投資公司和易地扶貧搬遷投資公司,充分發揮財政扶貧資金引導貸款、擴大市場融資的杠桿作用,引導貸款投向,擴大融資規模。
我省還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在貧困地區加快服務網點布局,加快推進雙聯惠農貸款、婦女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建房貸款等工作。目前,農業銀行、工商銀行機構網點已實現縣域全覆蓋,甘肅銀行、蘭州銀行正在加快推進縣域機構網點建設。農村信用社服務網點已實現鄉鎮全覆蓋,并進一步向行政村延伸,目前已建成村級金融便民服務點2505個,使得以前城里人才能用到的ATM機、POS機,現在走進了大山深處。
同時,我省積極發展村鎮銀行、貧困村互助資金協會等金融服務機構,安排貧困村互助資金項目1000個,投入扶貧專項資金2億元。
據了解,目前,全省涉農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達到50多種,面向貧困地區的小額貸款產品達到20多種,以貧困戶為主要貸款對象的扶貧貼息貸款產品達到10種以上。
截至2013年底,全省各類扶貧到戶貸款達618億元,比上年增加近三成。今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機構對貧困地區貸款增加395億元,高于全省平均貸款增速3.9個百分點。不斷擴大的資金投放量,有效地緩解了貧困農戶、相關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貸款困難,有力促進了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開發和貧困群眾持續快速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