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和你在一起
甘肅日報編輯部
1949年8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向蘭州發起總攻,激戰至8月26日12時,全殲守敵,蘭州解放。
蘭州解放的第七天,1949年9月1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題寫報頭,甘肅省第一任省委書記張德生撰寫、彭德懷司令員親自審定的《慶祝蘭州解放》作為社論代發刊詞,甘肅日報創刊號與讀者見面,開啟了她作為甘肅省委機關報的歷史征程。
從此,甘肅日報肩負黨的使命和歷史的重任,與共和國一起,與隴原人民一起,與廣大讀者一起,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風雨兼程,一路高歌猛進,迎接進步,迎接開拓,迎接輝煌。
3個月后,1949年12月1日,甘肅日報正式使用毛澤東主席題寫的報頭。這個時候,距新中國成立剛剛兩個月。
(一)
甘肅日報在勝利的炮火聲中誕生,從蘭州市皋蘭山下一個叫做中山林的山坡上出發,已經走過了整整65年。
翻開甘肅日報創刊號,浮現出的是解放軍攻打蘭州時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的英勇畫面,感受到的是蘭州人民迎接解放軍入城時萬人空巷、歡聲雷動的生動景象。新生的甘肅日報,為新生的甘肅振臂歡呼。
甘肅日報記錄了蘭州解放的震撼場面,也見證了新中國誕生的激情時刻。1949年10月1日,甘肅日報首出“全紅版”,紅色的報頭,紅色的圖片,紅色的標題,紅色的正文,用三個整版的規模,全面呈現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取得的偉大成果;10月2日,又用差不多整個頭版的篇幅,精彩再現了開國大典的空前盛況和蘭州人民歡欣鼓舞的壯觀場面。新中國躍然紙上,甘肅人民對新中國的熱切期待與無比向往躍然紙上。
新中國在成長,甘肅在成長。甘肅日報見證了共和國建設的波瀾壯闊,也見證了甘肅重生的艱苦卓絕。
1950年4月,曾于1946年5月開工修建的天蘭鐵路在新中國成立后重新開工,1952年10月1日,天蘭鐵路通車典禮在蘭州隆重舉行。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慶賀天蘭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筑蘭新路”。當天,蘭新鐵路在蘭州開工。
1954年,新中國成立五周年前夕,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成立,這是國家“一五”時期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1956年底,白銀公司礦山那一聲響徹云霄的大爆破,宣告白銀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有色金屬工業基地。
1958年,蘭州煉油廠和蘭州化學工業公司正式投產。它們是新中國煉油工業和石化工業的“搖籃”,被譽為“共和國長子”……
因為百廢待興,所以勇往直前。因為肩負使命,所以不遺余力。面對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面對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甘肅日報以不辱使命的責任、飽含感情的文字,在第一時間,向黨報告,向人民報告。
改革開放如一夜春風,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也煥發了甘肅日報的新氣象。
甘肅日報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更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
在席卷全國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甘肅日報挺身而出,成為最早介入討論的省級黨報之一;與此同時,圍繞甘肅實踐,甘肅日報又開展了三個“小討論”:高學蘭養雞對不對?袁海貴的“尖”能不能冒?待業青年辦企業行不行?
這是甘肅日報的見地,也是甘肅日報的膽識。
從種草種樹到退耕還林還草到生態文明建設,從解決溫飽到扶貧開發到小康社會建設,從國有企業改革到工業強省戰略,從文化體制改革到文化大省建設,從新農村建設到新型城鎮化建設,從西部大開發戰略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從建設蘭州新區到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再到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從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到構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每一個出發處,在每一個接力處,在每一個加速處,甘肅日報始終站在最前面,以最明確、最堅定、最積極的態度,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
這是甘肅日報的職業自覺,更是甘肅日報的政治自覺。
(二)
和65年前的這一天一樣,2014年9月1日,迎著冉冉升起的朝陽,第23803期甘肅日報和廣大讀者如期見面。
不一樣的是,65年前的這一天,甘肅日報對開兩版,黑白版;65年后的這一天,甘肅日報對開16版,彩色版。
65年,對于一張報紙來說,不算太長;對于一個人來說,已經不短了。
65年來,一代又一代新聞工作者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用他們的忠誠與智慧,記錄隴原腳步,傳達甘肅聲音。
他們不是戰士,但像戰士一樣沖鋒陷陣;他們不是農民,但像農民一樣精耕細作。
隴原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甘肅日報記者的腳印;甘肅日報的每一個版面,都浸透著甘肅日報編輯的心血。
他們不為別的,為的是不負眾望,不辱使命;為的是追求真理,追逐希望;為的是成就黨的新聞事業,成就甘肅人民的夢想;為的是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
勞力也勞神,他們矢志不渝;青絲變白發,他們無怨無悔。
曾經的新聞,現在的歷史;現在的新聞,未來的歷史。
65年來,甘肅日報的每一點進步,都與甘肅人民的創造分不開;他們是新聞的主角,是他們的創造成就了甘肅日報的歷史。65年來,甘肅的每一點成長,甘肅日報都倍加珍惜;幾代報人的孜孜不倦,繪制了甘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不僅如此,在甘肅日報旗下,還擁有10家子報,每天平均出版超過100個版面;擁有一家網站,日均點擊量達到400萬人次以上。她們以不同的視角,在不同的領域,用不同的方式,延伸甘肅日報的觸角,擴大甘肅日報的影響。
甘肅日報以新聞的方式書寫歷史,甘肅日報的新聞事業也必然被歷史所書寫。
(三)
新聞仍在發生,歷史仍在繼續。
走過65年漫漫征程,我們步入一個風云激蕩的時代,一個各種思想文化激烈交流、交融、交鋒的時代,一個競相追夢、筑夢、圓夢的時代。“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擺在面前,甘肅日報站到新的歷史起點。
國有夢,民有夢,黨報亦然,報人亦然。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多變中把方向,這是省委機關報的使命和擔當,也是當代甘肅日報人的夢想與追求。我們將與你——隴原大地的父老鄉親,關注、關心、關懷本報的讀者,追逐中國夢的人民群眾——更無間地在一起。
“導向為魂、內容為王、創新為翼、讀者為尊、隊伍為本”,今天,甘肅日報懷揣全新的辦報理念,矢志一流,踏浪前行。
——導向為魂。國有國格,報有報魂。我們深知,甘肅日報是黨的報紙,是人民的報紙,必須恪守政治家辦報方針,視導向為靈魂,視導向為生命,增強政治意識,站穩政治立場,始終繃緊導向這根弦,講導向不含糊,抓導向不放松,始終與黨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為黨立言,為民鼓呼,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傳播正能量,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激發全省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內容為王。內容,永遠是媒體最核心的競爭力;優質新聞產品,永遠是媒體最好的通行證。一報在手,遍覽天下;一報在手,讀透甘肅。我們要堅持內容為王法則,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實施新聞提質行動,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努力提高省委機關報的權威性指導性。要立足甘肅改革發展的火熱實踐,講好甘肅故事,總結甘肅經驗,點贊甘肅精神,以真實、生動、豐富、厚重的內容,構筑干部群眾共同的精神家園。
——創新為翼。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時而制。黨報新聞,其命維新,永無止境。我們要堅持改革創新精神,緊跟時代前行腳步,力求做到新些、新些、再新些。要按照新聞規律辦事,創新理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真正使新聞宣傳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要敞開胸懷,擁抱新技術,擁抱新媒體,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讀者為尊。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作為一張有著65年歷史的報紙,基礎在讀者,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人民。我們要秉持開門辦報、群眾辦報的理念,廣泛通達社情民意,更好、更全面反映人民心聲。要堅持“三貼近”,踐行“走轉改”,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要一如既往,焚膏繼晷,夜以繼日,在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捧出一張無愧于讀者的新報紙。
——隊伍為本。辦報興報,關鍵在隊伍、在人才。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甘肅日報人的優良傳統,以報為家,以報為業,以報為榮,將個人生涯與歷史的嬗變、社會的進步、報業的發展融為一體,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履行黨報使命。要創造條件,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紀律嚴的新聞宣傳隊伍,培養造就更多人民群眾喜愛的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
無邊歲月奔流過,時代風云一紙書。甘肅日報將繼往開來,堅定信念,滿懷激情,以筆為刀,以紙為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鐫刻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的歷史豐碑! (執筆:尚德琪 李天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