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蘭州訊(記者李滿福)莊稼漢龍騰虎躍,泥腿子赤膊上陣。甘肅境內的絲綢古道,正在變成一條橫貫東西的健身長廊。記者從省體育局獲悉,2014年我省將新建1800個村級農民健身工程,作為全民健身的主陣地,農家院落周邊的一塊塊活動場所,會極大滿足我省農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
場地不足,缺乏組織,加上比賽活動少,曾是制約我省農村地區群眾體育發展的瓶頸。自2006年我省啟動實施絲綢之路體育健身長廊工程后,體育部門抓住破解難題的“牛鼻子”,首先在體育場地基礎設施上尋求突破。以“四個一”工程為核心的建設任務,每年都緊鑼密鼓地進行,特別是鄉鎮文體站、行政村籃球場,成為整個體育長廊建設的重點。國家、省上體育部門在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投入過億元,用于我省群眾體育發展,各市、縣、鄉、村也形成四級聯動工作機制,合力攻關,硬是啃下了體育基礎設施這塊“硬骨頭”。僅去年就開工建設了5個“雪炭工程”,12個縣級健身中心已建成或進入裝修階段,全省鄉鎮農民健身提升工程達到346個,“一村一場”累計完成6911個,占全省行政村的43%。
今年,省上除建設省政府體育惠民工程外,又安排建設1800個村級農民健身工程,其中省體育局安排資助1200個,市、縣配套建設600個。根據各地需求情況,今年再安排300條健身路徑工程。
有了身邊的場地,還需要身邊的組織和身邊的活動。今年省上決定培訓7000名社會體育指導員,使得全省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4.5萬名;到年底,縣級體育總會將力爭達到全覆蓋。白銀市創新思路,將體育事業投資的60%用于農民健身工程,并且推出了一批批“全民健身示范村”;西峰區堅持開展國民體質監測,為各鄉鎮、村、組的農民監測建檔;高臺縣連年組織農民進行龍舟、拔河、釣魚比賽,農民樂在賽場,甜在心頭。
“跳出體育看體育”,省體育局希望各地抓住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小城鎮建設等方面的政策機遇,在火熱的農村體育主戰場有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