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領導面對面)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向貧困宣戰——專訪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省長劉偉平
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王宏偉 譚飛 王博)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繼續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貧困發生率位居全國第二的甘肅省,該如何擺脫貧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省長劉偉平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我們確定了六個著力點,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向貧困宣戰。”劉偉平說。
“六個著力點”是指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易地扶貧搬遷、金融資金支撐、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素質提升六個方面,針對的恰恰是甘肅新階段“發展型貧困”的“癥結”。
劉偉平說,困擾甘肅群眾的“溫飽型貧困”階段已經過去,解決現在的“發展型貧困”的難度主要體現在四個“尚未根本改變”:一是扶貧對象規模大、貧困程度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二是連片特困區域多、制約發展深層次矛盾突出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三是致貧因素復雜、返貧壓力大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四是收入差距拉大、相對貧困凸顯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甘肅省2013年底貧困人口有552萬,占全省農村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強。86個縣(市、區)中,屬于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區的有58個。
劉偉平認為,要想徹底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就必須改革創新。
在扶貧重點上,甘肅確定了以58個片區縣為主戰場,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為核心,以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的“兩不愁、三保障”為目標。
在幫扶形式上,2012年甘肅啟動了“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省、市、縣、鄉四級40多萬名干部與60多萬戶貧困戶結成對子,為扶貧對象幫定規劃、幫謀發展,不脫貧結成的對子不脫鉤。
在資金使用上,甘肅鼓勵以縣為單位統籌使用,各負其責,并創新融資方式,利用國開行貸款,專項支持農村道路、安全飲水扶貧項目建設,下功夫幫助貧困群眾“脫窮貌”。
在考核機制上,甘肅首次把年度減貧人口列為全省目標責任考核內容,積極探索扶貧退出機制和鼓勵“摘帽”機制,對提前脫貧“摘帽”的片區縣、貧困鄉,原有扶持政策不變,投入力度不減,并給予獎勵。
扶貧方式的創新,讓甘肅省去年全年減少貧困人口140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6.7個百分點。甘肅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3.3%,增速居全國第六位。
但是,脫貧之路仍充滿坎坷。因災返貧就是脫貧路上的一只“攔路虎”。去年7月,甘肅省定西岷縣漳縣6.6級地震致近80萬人不同程度受災,如今受災群眾的生活秩序已逐漸恢復,但連年遭災,群眾因災返貧情況突出。
“災區也是貧困地區,災貧疊加,我們積極探索將扶貧攻堅的理念融入災后重建中。”劉偉平說。
災區基礎設施差、社會事業底子薄,甘肅省劃出重建資金,專門用于改善安全飲水、暢通出行、保障用電以及建設幼兒園、中小學、村衛生室、鄉村敬老院等設施,以提升災區公共服務能力。
災區民貧縣窮,農村居民自我發展能力弱。甘肅省堅持產業扶貧與恢復重建相結合,安排1.95億元引導資金,重點扶持以特色農畜產品加工、商貿物流和生態旅游等為支撐的產業體系發展;安排4200萬元,對1.2萬名農村勞動力進行實用技能培訓;通過產業扶貧和技能培訓,增強災區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地震災區恢復重建也處處體現著改革的理念。災后重建實行了開門編制總體規劃的方式,累計征求災區市(州)、縣、鄉、村四級125名干部群眾代表的意見建議。
災后重建項目建設合理簡化了審批手續,進一步下放了審批權限。政府投資重建項目不再審批項目建議書和可研報告,直接審批初步設計、實施方案或施工圖的設計。對單體投資小的重建項目,打捆辦理審批手續。建立災后重建項目審批綠色通道,限時辦結審批手續,提高了重建項目審批效率。
“更重要的是,我們深刻認識到,甘肅的貧困,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都與生態脆弱密切相關。”劉偉平說,“如何統籌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是必須解決好的緊迫難題。”
2013年底,國務院通過了《甘肅省加快轉型發展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成為甘肅省繼循環經濟示范省、蘭州新區、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之后獲得國家支持的又一重大政策性戰略平臺。
“我們將牢牢抓住這一重大機遇,堅持國家政策支持和自我創新發展相結合,深化改革、統籌謀劃,積極探索一條欠發達地區生態扶貧、轉型發展之路。”劉偉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