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鄉村騰飛夢想
——寫在全省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展兩周年之際(上)
時光的年輪刻下奮斗的足跡,歷史的巨手翻開夢想的新篇——
兩年前的春天,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在隴原大地全面展開。貧困的甘肅打響了一場氣勢磅礴的反貧困戰役,拉開了與全國同步步入小康的帷幕。
不實現全面小康目標不脫鉤!兩年來,從千里河西到隴東大地,從省委書記到普通干部,從駐甘部隊到中央在甘企業,40余萬名各級干部陸續走出辦公室,背負行囊,下鄉駐村,和群眾面對面、手拉手、心貼心,抓雙聯、促發展、奔小康,成了全省上下的共識。
突破農村多年來的發展瓶頸,為貧困村打開了一扇扇發展之門。短短兩年時間,規模空前的雙聯行動,成為我省加快貧困地區發展、助推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成為黨群雙向互動、干群雙向受益的有效載體,成為群眾工作方面具有甘肅特點、在全國叫得響的特色品牌。
要說兩年來,雙聯行動帶給隴原大地最根本的變化是什么?毫無疑問,是人的變化。在雙聯行動的幫扶下,許多貧困戶開始從“站著看、等著扶”,到“想辦法、主動干”,讓五彩斑斕的脫貧致富夢,在甘肅這片貧瘠的土壤中,綻放出絢爛花朵。
腦筋換了
甘肅,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省份之一,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
甘肅,為何這樣“窮”?
除了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弱、發展難度大等客觀因素外,“西部與東部的差距,關鍵是觀念上的差距,貧困村最缺的是致富理念。”作為一名旁觀者,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的看法,頗為中肯。
想都不敢想,如何致富?扶貧,最難的是怎么為老百姓們換腦筋。為此,雙聯行動一開始,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便親自協調和牽線搭橋,讓全國文明村、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與他的聯系點武山縣北順村、會寧縣鐘家岔村締結為友好共建村,努力走出一條“東部帶西部、先富幫后富,縣村結對、同奔小康”的新路子來。
“我們不是來送錢送物的,而是來送東部發展的思想理念,送敢拼會贏的創業精神。”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說。蓉中村,既不靠海,又不靠山,人均不到兩分地,可村里大大小小有20多家企業,一年產值有十幾億元,關鍵就在于思路。
蓉中村聯村共建,第一要務就是給村民和干部“換腦筋”。村兩委班子的對應幫扶,選派村民到蓉中村學習培訓,成立商貿公司讓村民入股參與經營分紅,創建小微企業創業園……先進理念和創業精神,讓大山深處的村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撞擊。
“真是沒想到,兩年來,村民變化有這么大!現在,在兩個村的小微企業創業園,村民已經辦了8家企業,一些人還正在開展前期工作、準備入駐呢。”2月21日,蓉中村黨委委員、雙聯總負責人李坤峰告訴記者。
這與李坤峰的記憶形成了天壤之別。剛開始聯村共建時,蓉中村提出了不能光靠種植養殖,要走農、工、商并舉的路子。對此,北順村、鐘家岔村許多村民都茫然不知所措,因為之前,他們幾乎沒有人做過“生意”。對于蓉中村幫建的商貿公司,再三動員后,一些村民不要說參與經營了,連入股都不敢。
“在市場經濟面前,村民終于不再‘睡大覺’了,而是放開膽子去闖!有這股勁,致富肯定有希望。”李坤峰說。
依托外部幫扶,加快自身發展。兩年來,除了省內各方面力量傾心參與外,目前已經有來自福建、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四川等省份的103家企事業單位與我省56個片區縣結成幫扶對子,不僅帶來了資金、項目和先進技術,而且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工作思路和致富經驗,有力地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發展。
路子寬了
走出去學習觀摩,請進來傳道授業。在雙聯行動中,全省各級干部紛紛幫助貧困群眾分析貧困的根子,開出脫貧的方子,通過算賬對比、典型引導等方式,引導他們換腦筋換思路,破除落后陳舊的思想觀念。
兩年來,群眾的市場意識、開放意識和依靠科技、誠實勞動的觀念明顯強了,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明顯足了,脫貧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種了20年的菜,皋蘭縣忠和鎮平峴村村民朱仲祖現在終于告別了露地蔬菜,種起了大棚蔬菜。
“雙聯干部領著我們到別的鄉鎮和榆中、永登縣學了三四回,不得不服,大棚效益就是好。以前確實沒想過,種菜還能致富。”2月中旬,55歲的朱仲祖對記者說。
“沒想過”,就是貧困最根本的原因。以前,別人種啥,朱仲祖種啥。多少年,他種的就是“老三樣”——菜花、辣椒、蓮花菜,賣的錢,只能“糊個口”。
在“學習了一大圈”后,朱仲祖如今建起了3座大拱棚,去年,一座棚至少收入6000多元。嘗到甜頭的他告訴記者,今年,他準備再“升個級”,打一座日光溫室,“這樣,就不會只種半年菜了,收入肯定能高一大截”。
“不光得有新技術,還得種新品種,調整產業結構。”朱仲祖說。秉持這一新理念,去年,他拿出了半畝地,嘗試著種起了芹菜、竹筍、小油菜、小白菜。
“以前還擔心我們這兒不能種這些菜呢,結果一看,全都行。今年,碰上好的市場行情,咱不擔心沒好品種了。”他說。
富了腦袋,才能富口袋。雙聯行動中,各級干部堅持“輸血”和“造血”并重,堅持鼓口袋和活腦袋并舉,他們不僅落實扶持政策、培育特色產業、發展增收項目,而且努力開發人力資源、培育新型農民。
今年28歲的平峴村村民彭榆,本來一直在父親的診所幫忙。“這兩年,自己娶了媳婦,有了孩子,一家人的日子越來越緊張。也想干個別的,可干啥呢?”2月20日,彭榆對記者回憶道。
去年9月初,在雙聯單位的幫助下,彭榆和村里其他8名年輕人到廣東省揭陽市參加了為期1個月的培訓。在那里,他們不僅參觀了當地的服裝加工廠,更重要的是,接觸了電子商務,學會了怎樣在淘寶網上開店。
“當地有個村直接是淘寶村,家家戶戶都在網上賣東西,很受啟發。”彭榆告訴記者。創業的激情被點燃了,回來一個多月后,他就開起了網店。“年前做了一批,賣得還不錯,等天氣熱點時,就該上春裝了。”說起以前陌生的服裝生意來,才3個月的光景,彭榆已是“頭頭是道”了。
信心足了
“兩年了,包括今年過年,我都沒打過一場麻將,全是雙聯‘弄’的。”2月22日,靖遠縣劉川鄉張灘村村民金梁笑著對記者說。
2012年以前,金梁種了12畝地的玉米、洋芋,養了十余只羊。在他心里,日子湊合著能過就行了,要發展,就得拉賬,萬一欠下還不上咋辦?過上幾天,手就“癢”了的他,便主動吆喝村里的幾位“麻友”,打打牌,消磨時光。
在聯戶干部的鼓勵和幫助下,2012年,61歲的金梁咬咬牙“生平第一次”貸了5萬元,將羊的規模擴大到了50只,一門心思養起了羊。
“靠養羊,我2012年收入近3萬元,2013年收入6萬多元。現在,圈里還有110只羊呢。”金梁告訴記者,“往年冬閑正是打牌的時間,現在一直都忙著操心接生羊羔,真沒閑工夫打牌了。你看,昨天晚上又下了一只羊羔。”
告別等靠要,不守窮攤子。兩年來,雙聯行動不斷激發著廣大貧困群眾追求美好富裕生活的夢想和信心,培養起他們自強不息、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依托雙聯行動,越來越多的群眾主動破解脫貧難題,參與產業開發,憑借辛勤勞動致富奔小康。
日子越過越紅火,老百姓感到有奔頭了。記者在采訪中驚喜地發現,看著雙聯行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進步,一些曾被認為更加向往外面“精彩世界”的農民工,紛紛回鄉創起了業。
“村里人紛紛說,發展機會來了,這兩年,到廣東、四川、新疆等地打工的60多名年輕人都回來了,大家都鉚足勁向前奔呢。”2月20日,北順村村支書劉天緒對記者說。
位于山溝里的平涼市涇川縣紅河鄉田趙村,原先多一半的村民都外出打工去了。“聽說有了雙聯好政策”,2012年底,“80后”的趙鋒關了在西安開的一家印刷廠回來了。“去年5月我開始養雞,半年就掙了15萬元。以前打工的趙富民、趙玉民等現在也不出去了,準備也靠‘雙聯惠農貸款’養雞。”他告訴記者。
……
在雙聯行動的激勵下,如今,在甘肅,不論是老農民,還是新農民,人人思發展,個個找出路。蓬勃的希望,正從隴原大地深處孕育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