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橫空踏歌來
——寫在省第五次文代會召開之際
十三載芳華,一路求索,一路高歌。
自2000年甘肅省文學藝術界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以來,全省文藝工作者與時代同行,筆歌墨舞華夏春,傾情撰寫中國夢,譜寫出我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嶄新篇章。
梳理十三年來甘肅文藝界走過的歷程,有幾個關鍵詞值得留存記憶。
關鍵詞:佳作
十三年來,我省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文學、舞臺藝術、造型藝術、民間藝術、影視藝術等領域成果豐碩,產生了一大批藝術質量上乘,具有較強社會影響力并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佳作,許多作品已載入中國新文藝史冊,成為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老鄉、娜夜榮獲“魯迅文學獎”,進一步奠定了甘肅“詩歌大省”的地位,京劇《絲路花雨》、隴劇《官鵝情歌》和《苦樂村官》、話劇《天下第一橋》、音樂劇《花兒與少年》、雜技劇《敦煌神女》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優秀劇目的涌現,充實了甘肅“戲劇大省”建設的內涵。與此同時,甘肅許多優秀文藝作品在全國和全省性文藝評獎中共獲得200多項獎勵,提升了甘肅知名度,擴大了甘肅文藝的影響力。
數量眾多的優秀作品,清晰地記錄了隴原大地建設美好幸福新甘肅的足印,蘊含著先進文化的思想特征,唱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旋律,并以濃厚艷麗的甘肅氣派以及各民族文化特色構建著自己的風格,為人們開啟了一道認識甘肅、了解甘肅、走進甘肅的獨特窗口。
關鍵詞:接力棒
十三年來,我省的文藝隊伍不斷壯大,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交相輝映的文藝力量。他們深入生活,潛心創作,形成了具有甘肅文藝家特質的風采。“德藝雙馨”已成為全省文藝工作者的共同理想和精神追求。文藝家們在豐富創作層面上展開藝術的自由競賽,展示了我省文藝界的主流風尚。通過一代又一代文藝人的共同努力,一支有實力、有潛力的文藝隴軍始終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新的展現,人才數量不斷增加,創作實力不斷提升。具有較高聲望和影響力的老一輩文藝家風采猶在,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創作熱情。中年文藝創作隊伍風華正茂,日臻成熟。令人欣喜的是,青年文藝家正在迅速成長,一支鋒芒漸露、富有才情的文藝新軍正在不斷壯大和提升。以朱衡、邊肖、張小琴、馬少敏、蘇鳳麗、佟紅梅先后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和“文學八駿”的橫空出世為標志,展示了我省文藝隊伍建設的可喜收獲。人才接力棒,就這樣代代相傳。
截至目前,全省有各級文藝家協會會員4萬余人,省級文藝家協會會員近1.5萬人,全國文藝家協會會員近2000人,為促進全省文藝事業的繁榮,打下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關鍵詞:文學隴軍
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是國家對甘肅文化建設關注和重視的具體體現。對于全省廣大文藝工作者和各級文聯組織來說,是難得的歷史機遇。省文聯團結和引領全省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熱潮,努力打造“四個一”品牌。在“打造一首歌”方面,成功實施了“西風烈·絢麗甘肅”全國歌曲征集評選活動,歌曲《甘肅老家》脫穎而出;在“打造一部紀錄片”方面,積極組織籌備紀錄片《河西走廊》,力爭拍出一部有規模、有深度、有新意的大型紀錄片;在“打造一個畫派”方面,正式啟動了打造“敦煌畫派”系列活動;在“打造一支文學勁旅”方面,繼連續推出三屆“小說八駿”之后,又推出了“詩歌八駿”和“兒童文學八駿”。打上甘肅烙印的各支“八駿”隊伍,正揚鞭策馬,一展雄才。
關鍵詞:橋頭堡
文聯,是文藝工作者的家,也是文藝家們開展文藝活動的“橋頭堡”。
省第四次文代會以來,特別是近五年來,各級文聯組織以人民的需求為出發點,開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多樣的文藝活動,以活動推動創作,以創作提升活動。省文聯會同中國文聯、中國影協、中國曲協多次舉辦了“送歡樂、下基層——走進甘肅”活動;組織甘肅藝術家和文藝節目先后參加中國文聯“百花迎春”——2008、2014年中國文藝界春節大聯歡活動;第二、三、四、六屆中國秦腔藝術節,讓古老的秦腔藝術唱響隴原大地;紀念陳永玲誕辰80周年演出和第九屆全國高校京劇藝術周,讓國粹藝術綻放新的風采;“百姓戲劇小品藝術節”、甘肅戲劇“紅梅獎”大賽、“新年戲曲晚會”等文化盛宴,惠及觀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展、“朝圣敦煌——甘肅美術作品展”等,展示了甘肅美術創作的最新成果;首屆中國西部“百益杯”花兒藝術節、第九屆中國民間藝術節、全國儺文化藝術展演等活動,讓民間文藝之花綻放隴原,妍麗芬芳;“舞動隴原”廣場舞蹈演出,萬民參與,規模空前;新農村建設攝影展、多彩甘肅攝影展等活動,藝術地展示了甘肅的新成就、新氣象、新風尚,將一個個難忘的瞬間定格在人們的記憶中。曲藝、雜技、文藝理論等領域也是活動不斷,數量眾多,為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展示才華、促進提高的平臺。
全省各級文聯精心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開展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一系列公益性、示范性文化惠民活動,把文藝、文化送進千家萬戶。
關鍵詞:文藝獎
十三年來,甘肅省文聯12個文藝家協會設立了與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文藝獎項相對應的“黃河文學獎”、 “紅梅獎”(戲劇)、“錦雞獎”(電影)、“金鷹獎”(電視)、“飛天獎”(舞蹈)、“奔馬獎”(攝影)、“菊花獎”(雜技)、“黃鐘獎”(音樂)、“金駝獎”(美術)、“牡丹獎”(曲藝)、“百合花獎”(民間文藝)、“張芝獎”(書法)等12個文藝獎項,大力開展文藝評獎活動,每兩年評選一次,使文藝百花園中爭奇斗艷,遍地溢香。各級文藝家協會也按照相應文藝門類的評獎章程,組織評選活動,選拔出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和文藝精品,促進了我省文藝事業的發展。
金馬送爽,碩果含笑。根植于隴原沃土的我省文藝工作者正滿懷時代豪情,以全新的精神風貌,昂揚的創作激情,迎接著又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