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分方案確定
六區一帶勾出文化旅游融合藍圖
西部商報訊(記者李彥琴)今后,我省將重點創建“六區一帶”的旅游文化總體布局,做大做強“321”精品文化旅游線路,將具有隴原特色的文化與旅游資源深度融合,建立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在日前舉行的全省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會議上,《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分方案》確立了今后我省將圍繞樹立“精品絲路、絢麗甘肅”文化旅游新形象,“十二五”期間力爭實現旅游人數、旅游收入年均增長25%,到2015年,旅游總收入相當于GDP的比重超過10%,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的目標。
文化旅游規劃引領工程
按照“六區一帶”總體布局
我省提出將按照“六區一帶”的總體布局,實施文化旅游規劃引領工程。
敦煌文化旅游區:以敦煌為核心,深入挖掘河西地區敦煌文化、石窟文化、簡牘文化以及現代工業和航天科技等資源,開發文化旅游高端產品,打造文化旅游融合高地。
祁連生態旅游區:以張掖為核心,輻射河西五市。以祁連山腹地文化旅游線開發為重點,深度開發丹霞砂林、綠洲濕地、冰川雪峰等自然奇觀和民族文化為主的文化旅游資源,構建自然探奇、戶外探險、古跡探訪等特色高端文化旅游產品體系。
天馬文化旅游區:以武威為核心,以金昌及河西走廊為延伸。深入挖掘絲路古城、五涼文化、西夏文化、驪靬文化等特色資源,培育歷史文化游、沙漠探險游、古國探秘游、異域風情游等產品體系,打造“天馬之都,葡萄酒城”和“中國鎳都”文化旅游品牌。
麥積文化旅游區:以麥積山為核心景區和品牌依托,涵蓋隴中南。深入挖掘隴中南地區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等特色資源,把天水打造成全國著名的融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
崆峒文化旅游區:以崆峒山為依托,輻射隴東。深入挖掘道源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養生康體、民俗體驗、傳統教育等文化資源,打造養生平涼、民俗慶陽、紅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黃故里等特色文化品牌,把平慶地區發展成為陜甘寧交匯區文化旅游中心,西北特色著名的休閑養生旅游目的地,全國重要的道家文化旅游區。
香巴拉文化旅游區:以拉卜楞寺為代表,深入挖掘藏域風情、高原生態、紅色文化等文化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高原生態觀光、民族風情體驗、宗教修學禮佛、戶外自駕休閑等旅游產品,把甘南打造成國家級高原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
黃河風情文化旅游帶:以蘭州、臨夏、白銀、定西為主題,整合黃河流域黃河三峽、峽谷奇觀、生態濕地、黃河文化等旅游資源,把蘭州建成西北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把黃河風情文化旅游帶打造成為集歷史文化、度假休閑為一體的集聚區。
文化旅游項目帶動工程
分步建設10個自駕游基地
“六區一帶”的總體布局突出了我省文化旅游資源的特色,為了盡快建成整體格局,我省將謀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其中省級重點扶持實施10~20個國家級和省級大項目。在經典文化觀光項目方面將重點實施以敦煌、天馬、始祖、長城、石窟等世界和全國知名文化為核心元素的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擴大景區容納量,提升游客吸引度。民族民俗風情體驗項目則將重點實施一批以黃河風情、戈壁綠洲、黃土農耕、民族風情為主的項目。山川生態旅游項目則將重點實施丹霞奇觀、沙漠探險、冰川雪山、百洞千峽項目。紅色旅游項目重點實施華池、兩當、會寧、哈達鋪、臘子口等國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項目。針對近幾年最火爆的自駕游項目,規劃開發連接8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橫貫甘肅東西的絲綢之路全境自駕游線路。
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工程
主打“321”精品文化旅游線路
為建設省內、國內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我省將重點圍繞“321”精品文化旅游線路建設,做大做強絲綢之路文化旅游線、華夏文明黃河文化旅游線、大香格里拉文化旅游線等3條國家精品線路,積極培育甘南-隴南-定西-白銀-慶陽紅色旅游、天水-隴南古三國歷史遺跡旅游2條成長型文化旅游線路,全力建設蘭州、天水、平涼休閑度假文化旅游圈。并重點支持大敦煌文化、酒泉航天、嘉峪關關城、張掖丹霞、武威天馬、天水麥積、養生平涼、紅色慶陽、生態隴南、黃河三峽、黃河石林、甘南香巴拉、會師圣地、夏河拉卜楞等綜合文化旅游品牌,加強政策資金扶持,把優勢放大強項做優。
文化旅游基礎支撐工程
打通干線交通連接景區快速通道
今后,我省將打通干線交通連接景區的快速通道,途經4A級以上的景區高速公路設置出入口,4A級景區與交通主干道連接公路達到2級以上,3A級景區與交通主干道連接公路達到3級以上。以蘭州、天水、嘉峪關、敦煌、慶陽、夏河、金昌、張掖、隴南、平涼機場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增加航線、航班密度,開辟國際航線。以蘭新二線、蘭渝、蘭成鐵路和西-寶-蘭高鐵建設為契機,構建以蘭新鐵路、蘭成鐵路、蘭渝鐵路及隴海線為骨架的鐵路交通網絡,旅游旺季增開省內主要城市的旅游專列。加大對黃河蘭州段、白銀段、永靖段、洮河臨洮段、嘉陵江徽縣段航運開發力度,打造水上旅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