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不容辭的擔當
——副省長密集調研扶貧開發工作紀實
甘肅日報記者白德斌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在新一輪扶貧開發中,全省近700萬貧困群眾如何能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群眾最期盼什么?政府制定的政策是否符合實際?答案在基層,在貧困群眾中。
堅持到最貧困的地方去,去認真傾聽群眾的所思所盼,去總結過去成功的扶貧經驗,去發現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為科學制定扶貧政策提供最真實的依據。
在省委的統一部署下,兩個月來,省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多次到基層,圍繞扶貧開發工作分別進行調研,足跡遍及隴原大地。每到一地,他們都到田間地頭和群眾家里,察民情、聽民聲、解民難,心系貧困群眾,謀劃扶貧攻堅。
通過集中調研,大家不僅對新時期做好扶貧攻堅工作有了更多的認識,對政府的擔當有了更深的理解。
發展非公經濟加快脫貧致富
4月7日,副省長郝遠再次來到禮縣永坪鄉九圖村,與群眾促膝交談,了解群眾生產生活情況。
當得知在科技人員的幫助下,村里的蘋果種植進展順利,群眾對發展蘋果產業充滿信心時,郝遠說,要依靠科學技術,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增強脫貧致富信心,通過自力更生、苦干實干做好每一項工作,努力建設好美麗家鄉、美麗九圖。
在康縣長壩鎮吳壩村,郝遠就發展中藥材產業進行了實地調研。他說,要千方百計把優質藥材種植變為優勢產業,為脫貧致富提供有力支撐。
【觀點】郝遠指出,必須充分認識非公經濟在推進扶貧開發中的特殊作用,把非公經濟發展和集中連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全力推進非公經濟發展,使其真正成為加快扶貧攻堅的主力軍。
適應新形勢構建新機制
雖然調研主題相同,但角度卻各有側重,副省長冉萬祥就將重點放在了如何創新扶貧開發機制上。
在岷縣、渭源縣、東鄉縣調研中,冉萬祥一邊與干部群眾交流,一邊思考總結新的工作辦法和機制。
4月21日,冉萬祥在岷縣麻子川鄉吳納村調研時發現,群眾致富愿望十分強烈,但往往方向不準,方法不對。他強調,必須積極探索出一條扶貧開發長效機制,嘗試一些新的貸款幫扶模式,使農民搭上“致富快車”。
【觀點】冉萬祥指出,一要創新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機制,注重用市場化的辦法來使用財政扶貧資金。二要健全金融服務保障機制,探索投建多層次、多品種、多方式、功能互補、覆蓋面廣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三要完善推動考核機制。
完善流通體系助推扶貧攻堅
實現脫貧致富,農村流通工作責任重大。3月27日,副省長李榮燦來到廣河縣莊窠集鎮錢家村調研扶貧工作,就如何解決農民“賣難”和“買難”的問題,在現場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
李榮燦說:“如果農產品賣不出去,農民增收就難以實現,不愁吃、不愁穿就成了一句空話;如果工業品下不了鄉,農民即使有錢也沒處花,不愁吃、不愁穿也就無從談起。”
【觀點】李榮燦指出,加強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是促進農民增收、滿足農民消費需求的重要舉措。一要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切實解決“賣難”問題。二要加快縣鄉村三級流通市場全覆蓋,切實解決“買難”問題。三要創新流通方式和經營模式,切實提升流通組織化水平。
切實加強社會保障確保群眾基本生活
對于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和基本生活都難以保證的困難群眾來說,如何能夠盡快實現脫貧致富?副省長王璽玉一直在思考。
從4月初到5月底,王璽玉先后到東鄉縣、迭部縣、西和縣、禮縣和定西市最貧困的鄉村進行了實地調研,很多貧困群眾對低保政策十分期盼。
針對家庭條件極其困難,并且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王璽玉認為應該在核準的基礎上,按需施保,發揮兜底作用。同時,對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要通過扶貧開發、自立自強逐步走出低保、脫貧致富。
【觀點】王璽玉指出,低保重在維持生存,扶貧重在促進發展。加強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就是充分發揮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的積極作用,堅持“兩輪驅動”,更好地解決農村貧困問題。
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
副省長張廣智說:“住房狀況是全面小康社會的硬指標,58個貧困縣的危房改造是新一輪扶貧開發的‘硬骨頭’。”
無論是隴東的寧縣,還是河西的肅州、瓜州,無論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臨夏縣,還是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天水市,農村危房問題都普遍存在。
在通過對這些地方的深入調研后,張廣智說,到去年底,全省還有近110萬戶農村危房需要改造。我們要采取過硬的措施,在扶貧開發攻堅戰中奮力打好農村危房改造這一仗。
【觀點】張廣智指出,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是轉型跨越、富民興隴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實現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所面臨的緊迫任務。要堅持規劃引領,扎實有序推進,到2020年消除全省所有農村危房。
兩個月來,省政府秘書長張生楨陪同省委副書記、省長劉偉平先后深入天祝縣、永靖縣、合作市和禮縣等地,就集中連片和“插花”型貧困片區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調研。張生楨要求,政府辦公部門要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強化協調服務意識,狠抓工作落實,為扶貧攻堅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