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7.0級強烈地震的幾點啟示
——訪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所長王蘭民研究員
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強烈地震。地震發生后,隴南、天水等多地有震感,我省立即啟動了地震應急響應。
那么,這次強烈地震對我省有什么影響?對我們有什么啟示?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所長王蘭民研究員。
蘆山地震對我省的影響
“這次地震發生在龍門山地震斷裂帶的南端,在汶川大地震震中的南邊,與汶川大地震同屬于一條斷裂帶。”王蘭民說,地震系統的大部分專家都認為此次地震是一次獨立的地震事件。
地震發生后,根據省地震應急中心的快速預評估結果顯示:此次地震在震中附近極震區造成的地震烈度可能達到9度,6度以上的破壞影響區都位于四川省境內。依據這個結果,省地震局初步判斷我省遭受地震破壞影響的可能性較小。隨后,省地震局應急救援處災情快速統計上報結果也驗證了此前的快速預評估結果。隴南有強烈震感,地震烈度為3-4度,天水、平涼、甘南、定西有明顯震感,慶陽有輕微震感,地震沒有造成房屋破壞和人員傷亡。
我省迅速啟動地震應急響應
地震發生后,我省立即啟動了地震應急響應,排查、核實我省境內有無人員傷亡和房屋破壞情況。省地震局在第一時間召開震情緊急會商會,就蘆山7.0級地震對我省強震活動的影響進行研判。
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的170名官兵及相關救援專家接到命令后迅速集結待命;甘南、隴南、天水1000名武警官兵集結待命;省公安消防總隊140多名官兵完成集結……隴原吹響了馳援災區的集結號。
與此同時,省地震局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和中國地震局報送地震對我省的影響情況。根據災區需求,經中國地震局批準,省地震局派出了由8人組成的地震應急現場工作隊,于4月20日上午10時出發,4月21日上午到達災區,并按中國地震局現場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從災區北部向南進行災情快速評估,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任務。
4月20日晚9時許,省委書記王三運來到省地震局,詳細了解蘆山7.0級地震的相關情況和對我省的影響。并對進一步做好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省內地震影響和破壞排查工作以及馳援四川災區的準備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
隨后,省地震局立即召開應急指揮部會議安排部署下一階段工作。省地震局決定近期召開一次南北地震帶北段的活動趨勢研討會,屆時將邀請國內地震專家,對震后南北地震帶北段地震活動趨勢的影響進一步研判,同時還將組織一次內部應急演練,進一步檢查應急工作的準備情況。
蘆山地震的幾點啟示
蘆山地震又一次為我們敲響了防震減災的警鐘。
“汶川、玉樹和蘆山3次地震充分顯示出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性。這3次地震盡管震級不同,但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主要原因在于震區房屋的抗震能力不足,特別突出的是農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十分低下。”王蘭民分析說,汶川大地震后,我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2009年提出用5年時間建造200萬戶抗震安全農居。我省共有農戶482萬戶,截至目前,通過政府組織建設和群眾自發建設,有抗震措施的農居已達到150萬戶,農村民居不設防的狀態已經有所改變,但仍有大量農居沒有抗震措施,存在重大隱患,這也成為制約我省實現2020年防震減災目標的瓶頸。根據國家要求,到2020年我省農村民居的設防率應達到90%,目前只達到31%,農村民居的抗震能力還沒有得到徹底改善。所以在王蘭民看來,加快我省抗震農居工程的建設速度是目前我省防震減災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進一步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標準的監管,做到抗震設防標準監管全覆蓋。”在王蘭民看來,特別是在城市這樣的地震災害高風險區域,如果所有建設工程都能按國家及我省抗震設防標準進行設防,就能在地震發生時大幅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同時要做好震災預防的基礎性工作,主要包括城鎮地區的活動斷層探測工作和城鎮地震小區劃工作。通過科學的方法把地下的活動斷層探測清楚,可以在城鎮建設規劃時做合理避讓,還可以對未來發生地震的最大震級以及對周圍的影響做出科學評估。此外通過地震小區劃工作,在城市地區根據不同場地給出每一個小區更加科學準確的抗震設防地震動參數,可為城市建設工程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依據。
同時,王蘭民認為我省應繼續加強地震監測臺網、烈度速報臺網和地震預警臺網建設。雖然地震預報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但是我國通過40多年的科學研究與實踐,目前已經在地震監測預報理論方法和技術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而這種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索需要有一定覆蓋面的地震監測臺網來提供觀測數據支持。烈度速報臺網可以在地震后迅速提供地震破壞情況報告。預警臺網可在大震發生之后利用P波和S波的倒時差,通常也就是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發出預警信號,讓人們進行緊急避險。我省也是國家正在建設的兩個地震預警示范臺網試點之一。
“應急救援體系完善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地震應急處置與救援的效果,所以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在平時就顯得尤為重要。”王蘭民說,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應急預案,通過應急預案的指導和演練,提高各級政府、有關單位、社會團體和公眾防震減災意識以及應急避險、自救互救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各級專業救援和志愿者隊伍的建設,使之能夠在破壞性地震發生之后,就近及時開展救援活動,在最后一道防線上減少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