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工程解讀之八 堅持活態保護 實現名城名鎮名村價值
甘肅日報記者 秦 娜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因其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豐富的古跡遺存而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重要載體。
我省目前有敦煌、張掖、天水、武威4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宕昌縣哈達鋪鎮,榆中縣青城鎮、金崖鎮,永登縣連成鎮,古浪縣大靖鎮,秦安縣隴城鎮,臨潭縣新城鎮等7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以及文縣碧口鎮、通渭縣馬營鎮、華亭縣安口鎮、碌曲縣郎木寺鎮、華池縣南梁鎮、積石山縣大河鎮等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這些名城名鎮在歷史上曾扮演著區域政治中心、經貿中心、文化中心及軍事重鎮等多重角色,在數千年、數百年漫長的積累和發展變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鮮明的特點。
“古城鎮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掘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歷史內涵、文化特色,并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和開發,對于傳承華夏文明、弘揚中華燦爛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省文物局副局長馬玉萍說。在她看來,搭上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這趟快車,甘肅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也將散發出新的魅力。
“保護既不是改建,也不是復制,而是保護具有傳統特色的街區和庭院,保護城市的傳統格局和風貌。”在馬玉萍看來,要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關鍵要處理好兩對關系,首先是處理好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與城市建設和城鄉發展之間的關系。所有進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隊列的,其城市建設、城鄉發展規劃都要符合《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不能破壞其整體歷史布局。其次是處理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與老百姓生活之間的關系。通常來說一些最能體現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特色的老街區往往也是生活條件相對落后的地區,要讓老百姓享受到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一方面可以對這些老街區進行內部改造,使之更適應現代生活的要求,比如天水市,在遵照“尊重歷史、原樣修復”的原則,對棗園巷、三新巷等7條歷史文化街區路面進行修繕的同時,還配套建設了供排水、供熱、公廁、照明等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要讓公眾參與到整個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使文化遺產整體地、原狀地保護在其所屬的生活環境中。馬玉萍說,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活態保護”。
“活態保護更多地體現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上。”青城鎮文物保護所所長劉軍說,青城鎮的城隍廟常年香客不斷,每年清明節還要舉行“皇爺出府”儀式,高氏后人定期在高氏祠堂舉行祭祖儀式,正是這些民間傳統活動的保持,讓青城鎮的文脈得以延續。關于“開發利用”,劉軍說,近幾年青城鎮按照“風雅青城、水煙之鄉”的形象定位,根據自然景觀開辟了生態休閑區,“品古鎮韻味、賞田園風光”已成為游客到青城的主要目的。
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有計劃有限度地開發利用,可以促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名城名鎮名村的經濟發展了,反過來也可以促進保護。專家建議,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品牌價值,發揚每個城市的不同特色,做到定位清晰,同時也要掌握好開發的度。要防止過度商業化,從而失去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原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