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工程解讀之六 保護原狀原貌 揭示大遺址歷史文化魅力
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所謂大遺址,通常是指占地面積較大、涉及范圍較廣、曾有居民生活、有較大影響力、不可移動的文物遺跡。它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起源與發(fā)祥地的直接見證,是構成華夏文明史史跡的主體,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宣傳教育價值和旅游展示潛力。
“大遺址也是文物,其重點特征在于‘大’。”省文物局局長楊慧福告訴記者,“我省大遺址規(guī)模宏大、歷史傳承久遠,在全國同類遺產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重要性。正因如此,我省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才將大遺址保護從文物保護的大范圍中分離出來,單獨列為‘十三板塊’之一。”
長城是我省最大的大遺址,春秋、秦、漢、明等歷代長城在我省均有遺存,其中明長城達1738.3公里,居全國之首。甘肅是絲綢之路咽喉要道,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鎖陽城遺址、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成功入選絲綢之路跨國申遺項目。曾出土大量“五銖”“開元通寶”等漢、唐時期錢幣文物的許三灣城及墓群,秦國早期秦公墓地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出土3萬多枚漢代簡牘的居延遺址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甘肅境內史前文化遺址眾多,在甘肅境內首次發(fā)現并命名的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史前時期發(fā)展歷程的重要篇章。
最早提出大遺址概念的中國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說過:“大遺址保護首先要保護現狀。”大遺址主要受風、雨侵蝕等自然因素破壞和大遺址所在地各種的人為因素破壞,保護難度較其他文物要大得多。
關于長城保護,楊慧福說,可在嘉峪關、敦煌等地成功開展試點的基礎上,繼續(xù)實施簡易有效、成本較低的“立標識、建圍欄”保護方式,避免人為的“無意破壞”,并防止家畜野獸的侵害;可通過建設防洪設施、加固保護等措施對長城進行搶救性保護和維修;可在山丹明長城、敦煌漢長城等長城遺址保存較為完整、完好的地方,與當地共同規(guī)劃,深度融合開展文化旅游。
“‘絲綢之路文化遺存’等大遺址優(yōu)勢獨特,可將其‘打包’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和管理。”我省絲綢之路申遺專家組組長、甘肅省博物館原館長初世賓說,要充分做好絲綢之路跨國申遺項目甘肅段備選遺產點文物本體保護、遺產價值展示、遺產監(jiān)測、基礎設施建設、環(huán)境整治等相關工作,使甘肅備選遺產點“以最佳狀態(tài)”迎接國際專家組的實地考察和評估,通過申遺助推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建設,擴大“隴原文化”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
“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既充分、有效保護大遺址,又發(fā)掘、開發(fā)大遺址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既通過大遺址再現華夏文明輝煌歷史,又通過大遺址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這是大遺址保護最理想的‘雙贏’模式。”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王旭東說,要以現代化手段嘗試大遺址原狀展示或復原展示,讓大眾了解大遺址完整的原狀原貌,讀懂豐富的歷史信息;要加強研究,揭示大遺址的獨特價值和歷史地位,了解其深厚文化內涵;要利用大遺址的影響力,積極開展延伸服務,開發(fā)相關文化產品;同時,借鑒其他地區(qū)的成功經驗,找到大遺址與城市共生共榮的結合點,實現遺址保護、城市發(fā)展和民生改善三者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