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甘肅新聞>>甘肅>>正文
甘肅——中國石窟藝術之鄉(組圖)
(2013-3-11 15:08:52)  來源:甘肅日報  打印本頁

全力建設國家級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

甘肅——中國石窟藝術之鄉

  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慶陽北石窟寺、武威天梯山、安西榆林窟、張掖馬蹄寺……這些自魏晉以來不斷營造、密布于絲綢之路沿線的大大小小的石窟,如同佛陀撒落的串串珍珠,歷千年而不毀,既是宗教、文化、藝術的結晶,也是絲路歷史的見證,為甘肅贏得了“中國石窟藝術之鄉”的美稱。

    甘肅石窟規模宏大,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而且各個時代的洞窟都有不同程度的保存,構成了一部相對完整的佛教石窟藝術史,在中國佛教史和藝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甘肅省各地現存石窟170余處,其中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有l處(敦煌莫高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1處。其分布按地理位置來看大體可分為河西、隴中、隴南和隴東四個區域。在古代河隴文化的發展中,上述區域之間既相互關聯,又有著自身的特點,共同構成了甘肅石窟文化內涵豐富、異彩紛呈的局面。 

    本版今天著重介紹我省的四大石窟,希望以此為讀者打開一扇了解甘肅石窟文化的窗口。

    敦煌莫高窟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

    “莫高窟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石 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筑藝術于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槃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巖而建的“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并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壁 畫

    莫高窟壁畫富麗多彩,描繪了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臺樓閣等建筑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莫高窟壁畫繪于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瑰麗華艷,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征。

    雕 塑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松軟,并不適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豐富、造詣高深,而且與壁畫相融相襯,相得益彰。

    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現存洞窟有300多個。禪窟和中心塔柱窟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而同時大量出現的是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數量最多。塑像都為圓塑,造型濃麗豐肥,風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高大塑像。

    藏經洞

    1900 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箓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后,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 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莫高窟藏經洞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其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漢文書寫的約占六分之五,其他則為古代藏文、梵文、齊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等。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歷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這些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   

    破 壞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少為人所知,幾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經洞被發現后,旋即吸引來許多西方的考古學家和探險者,如英國斯坦因、法國伯希和、俄國鄂登堡、日本桔瑞超等。他們以極低的價格騙取了大量珍貴典籍和壁畫,并粗暴的搶奪、盜取和肆意破壞其中的雕像和部分壁畫,對莫高窟造成了極大的損壞。

    1940年代,張大千在此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他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這種做法后來引發了爭議,直到現在依然爭論不休。

    文革期間,壁畫中的人物的眼睛被挖空,或干脆將壁畫用黃泥水涂抹得一塌糊涂,使壁畫受到毀滅性的破壞。    

    保 護

    莫高窟的保護開始于1940年代。

    1941年至1943年著名畫家張大千對洞窟進行了斷代、編號和壁畫描摹。

    1943年,國民政府將莫高窟收歸國有,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由常書鴻任所長,對敦煌諸石窟進行系統性的保護、修復和研究工作。

    1950年,研究所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依然由常書鴻主持,到1966年以前,已加固了約400個洞窟,搶修了5座唐宋木構窟檐,并將周邊10余平方公里劃定為保護范圍。

    1984年,我國政府進一步將敦煌文物研究所升格為敦煌研究院,充實了科技力量,開展治沙工程,積極利用數字化技術和其他技術來加強保護工作。由于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對壁畫會產生潛在性地破壞,近年造訪莫高窟人數增加,因此對日常參觀人數加以限制。

    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本報綜合《中國生態旅游》中國旅游信息網報道)

    天水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天水縣麥積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北支小隴山前山區的孤峰,相對高度142米。峰頂呈圓錐狀,紅色砂礫巖層略近水平,因巖體形如農村麥垛而得名。

    石窟創建于十六國姚秦時期(約384年),大興于北魏太和元年(477年)以后,西魏再修崖閣寺宇,北周造七佛閣,隋初建舍利塔,又于七佛閣下雕出高達15米的摩崖大石佛三身,為麥積山最大雕像。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天水一帶發生大地震,崖面中部塌毀,分窟群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即五代時所謂東閣和西閣。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曾增建重修。東崖以千佛廊、散花樓、上七佛閣、中七佛閣和牛兒堂等最為重要,規模宏大;西崖共140窟,最重要的三大窟中以萬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127號窟最小,皆開鑿于6世紀。石窟高峻驚險,凌空鑿于20-80米的懸崖峭壁上,星羅棋布,層層相疊。有崖閣、摩崖窟、摩崖龕、山樓、走廊及不同類型的窟形與窟龕等,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及建筑結構演變發展的重要依據。石窟以精美泥塑藝術著稱于世,還有少量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國歷代雕塑藝術特點。

    麥積山石窟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而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筑,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于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游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

    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建于70余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作。  

    麥積山石窟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藝術古跡,也是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的代表之一,由于保存得相對完整,所以比較生動具體地揭示了佛教雕像、佛教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據《絲綢之路》)

    永靖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位于甘肅臨夏永靖縣西南35公里處的小積石山中,以石雕而著名,是中國著名的石窟寺,號稱全國四大石窟之一。在劉家峽水電站蓄水截流時,為保護藝術國寶,周恩來總理曾經親自關心安排防護工程建設。

    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明永樂年后,取藏語“十萬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炳靈寺在唐代稱為龍興寺,宋代稱為靈巖寺,初建于16國時期。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分布在大寺溝兩岸的紅沙巖上,洞窟層層疊疊,棧道曲折盤旋而上。炳靈寺以下為主,創建于西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擴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現存窟龕183個,造像近800身,分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種,壁畫約900平方米。其中169窟開鑿于一天然石洞中,規模最大。浮雕石塔25座。炳靈寺石窟雕像776軀,其中石像694軀,泥塑82軀。

    在最早的西秦169窟中,塑造有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北壁正中的大力佛。北魏造像最有特色的是25龕的石雕釋迦多寶像,面帶微笑,舉手敘談,莊重而瀟灑,再現南朝崇尚清談玄學的風采。炳靈寺石窟以下寺最為壯觀,西秦建都臨夏期間,國王御駕親臨石窟,揮毫題詞,真跡尚存于巖壁之上。歷史變遷,炳靈寺屢遭戰火破壞,棧道毀壞。新中國成立后,國務院頒發通知,正式公布炳靈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立了炳靈寺文物保管所,修建了防洪大堤,并在溝中架起了一座15米的獨孔水泥雕欄橋。  (據中國文化網)

    慶陽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位于甘肅省慶陽縣西鋒鎮西南約25公里處的寺溝川,浦、茹兩河交匯處的東岸。

    北石窟寺是在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由涇州刺史奚康生所建的,后來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繼開窟增修,現存各代的窟龕295處,大小雕像2100余身,此外還有宋、明、清時期的碑刻7通,以及隋、唐、宋、遼、金、元、明、清諸代的題刻150余處。

    窟龕集中分布在高10多米、長120米的懸崖峭壁上,是甘肅省隴東地區遺存最為豐富的一處石窟群,窟群的精華是北魏和唐代的窟龕。

    第165窟是北魏永平年間(508~512年)開鑿的一個大窟,平面呈長方形,進深15.7米、寬21.4米。窟頂為覆斗形,距地面13.2米。窟內造有七尊佛像,身高8米,十身脅侍菩薩安詳自得,高3~4米不等:兩尊交腳菩薩高5.8米。室內還有眾多浮雕,其中以大型高雕佛本生故事《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圖》最為精彩。門外兩側雕有金剛力士、獅子等形象。

    北石窟寺以唐代的石窟為最多,占總數三分之二以上。洞窟的平面多呈方形、長方形或馬蹄形,個別洞窟前有木構的建筑。唐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涇州臨涇縣令楊元裕修建的第32窟,內雕有一尊以阿彌陀佛為主尊的造像,佛的兩側雕有弟子、菩薩和金剛力士各1身,雕像衣紋柔細,風姿動人,是盛唐時期的藝術珍品。(據國家文物局)


相 關 新 聞

·莫高窟姊妹窟封藏“深閨”無人知 或對外開放·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臨摹搶救千年佛教藝術(組圖)
·央視新聞頻道10月5日將直播麥積山石窟旅游情況(圖)·國家文物局投資加固維修馬蹄寺石窟群
·發現麥積山石窟(組圖)·中日聯合完成麥積山石窟環境調查(組圖)
·麥積山石窟:唐代佛像圓潤莊嚴(組圖)·關于麥積山石窟暫停免票開放日的公告(圖)
·麥積山石窟凌空棧道風化不堪重負 暫停免費日(圖)·麥積山石窟探幽“東方蒙娜麗莎”(組圖)

最 新 圖 片
俞正聲:辦事情須從實際出發 不提不切實際口號 國新辦就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創新區舉行發布會(視頻) 國新辦就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創新區等情況舉行發布會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四(圖)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三(圖)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咱甘肅之二(圖)

 甘肅新聞
·甘肅——中國石窟藝術之鄉(組圖)
·俞正聲:急于求成是歷史上重大錯誤的主要原因
·專家解讀蘭州這場沙塵緣何這么強(圖)
·吳德剛深入環縣南湫、羅山等鄉村調研雙聯工作
·李建華在雙聯行動聯系點景泰縣調研
·副省長、隴南市委書記王璽玉在隴南調研
·副省長張廣智3月8日深入蘭州新區調研
·甘肅出席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生態文明建設(二)
·甘肅省與國家文物局簽訂保護絲路遺產協定
·俞正聲:辦事情須從實際出發 不提不切實際口號
·張掖牽手新加坡“華德”打造原生態國際旅游項目
·大風起兮沙漫城 金城昨日驟降溫(圖)
·王三運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
·劉偉平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
·甘肅遭遇今年春季以來大范圍沙塵天氣(圖)
 文化歷史
·中南海秘練抓捕四人幫:有人開槍就往死里打 
·“貍貓換太子”歷史真相:劉后并非陰險毒辣
·往事:林彪把壞槍調給彭德懷好槍自己用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文章大家毛澤東》(圖)
·習仲勛踐行群眾路線:把屁股坐在老百姓這面
·春節小百科:“過春節”為何又叫“過大年”
·癸巳蛇年共355天比壬辰龍年少29天
·你知道“除夕”“壓歲錢”的來歷嗎? (組圖)
·春節從初一到十五的講究 你知道多少?(組圖)
·臘月二十三“小年”習俗:祭灶王 剪窗花 掃塵土
·作家稱中華民族是蛇的傳人:伏羲女媧均人面蛇身
·毛澤東反腐敗最大“絕招”:一定要從自身做起
·毛澤東邀尼克松訪華秘聞:叫他偷偷地 不要公開
·1945年美籍中國通的預言:蔣介石統一不了中國
·姚文元曾陰謀計劃陷害華國鋒 被抓前已有預感
 博 客
·辛啟榮:晨練 太極拳(視頻)
·李三祥:伏羲城里故事多(圖)
·范宏亞:花鳥日課選(組圖)
·天水溫暖:踩著秋葉
·楊迎勛:沁園春.沙塵天
·佟家寶:夜色玉蘭(圖)
·丁曉剛國畫:種花姑娘(圖)
·丁曉剛:讀書的美女(圖)
 播 客

·天寶文化藝術節開幕式
·山丹鎮——因杯而名
·秦州農村合行銀行
·“唱響中國”天水演唱會
·毛阿敏:《說伏羲》
·2012年公祭伏羲大典
·甘肅公祭伏羲大典北京新聞發布
·煙鋪大櫻桃熟了
 娛 樂

·柳巖爆乳呼之欲出與猛男貼身熱舞 大膽露底(圖)
·“維密”超模海邊內衣大片 火辣撩人極盡誘惑
·李詠被證離開央視 擬往傳媒大學任教(圖)
·政協委員觀看《南泥灣》 陳光標愿花千萬挺彭丹
·馬蘇登《男人裝》3月號 濕身戲水展露好身材(圖)
·俄羅斯小姐大賽佳麗泳裝爭艷 18歲少女奪冠(圖)
·李安奪奧斯卡是非不少 美媒暗示得獎不全靠實力
·柳巖曝泰國度假照美艷十足 比基尼秀酥胸(圖)
·潘長江曝春晚勞務費僅幾千:以前給手電鑰匙鏈
·李云迪被曝去年離婚:前妻頗具政治影響力

 社 會
·“馬家軍”弟子漂亮轉身變女警 把賊追累癱(圖)
·西安PM10首次全部爆表 空氣已經持續20余天污染
·南方氣溫飆升 街頭上演春光style(組圖)
·上海昨高溫破三項百年紀錄 市民夏裝外出(圖)
·女子擦窗戶墜樓身亡 丈夫隔年同日跳樓隨妻而去
·南京市民三八節買彩票送老婆喜中500萬(圖)
·山西襄汾政法委副書記家中爆炸其女死亡案告破
·吉林長春盜竊汽車殺害嬰兒案嫌犯周喜軍被批捕
·李天一涉嫌強奸罪今日已被檢察機關拘捕
·網傳長春嬰兒遇害案嫌犯為兒子頂罪 警方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