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大視野 揮動大手筆
——我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系列報道之思路篇
甘肅日報記者 李滿福
金蛇曼舞,隴原披彩。凝聚著隴人心智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日前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這是繼蘭州新區之后,又一個標志著甘肅轉型跨越發展的國家層面戰略平臺正式亮相。
這是一個需要創意的時代。一個經濟欠發達,但文化資源富集的省份,在通往全面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始終沒有放棄尋找創意的努力。自然條件嚴酷,文化資源厚重,讓思富求變愿望強烈的甘肅人民多了一份冷靜,多了一份思考。
在對甘肅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綜合分析,對歷史上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經驗進行深刻總結,又對我們國家當前發展戰略,特別是文化發展戰略和我們面臨的機遇挑戰等綜合因素研判的基礎上,我省提出了加快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宏偉構想。
搭建戰略平臺 上演生動大戲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曾多次說過,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總體考慮是,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結合起來,把民族文化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結合起來,把轉型跨越發展與群眾文化需求結合起來,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平臺,加快文化大省建設,探索一條經濟欠發達但文化資源富集地區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甘肅的創意之作,得到了國務院有關部委的認可和支持。文化部部長蔡武在國務院新聞辦日前舉行的相關新聞發布會上說,國家批準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把優勢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提升甘肅的傳統產業附加值,促進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使其盡快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這樣就可以為甘肅的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
省政府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專家組成員、省委黨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李含琳教授認為,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總體思路,充分考慮了國情、省情和現實條件。在總體上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大項目分為兩大類,即以保護傳承為主的文化事業項目和以創新發展為主的文化產業項目,指導思想明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同時提出了今后傳承工作的幾個切入點,比如要做好文化資源的整合、組合、梳理工作;強調動員社會力量、特別是市場經濟實體的參與;明確文化人才的戰略定位;注重文化精品意識,用文化精品傳承華夏文明。
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田澍認為,創新區以“華夏文明”冠名,具有很強的文化意義。同時,甘肅文化資源的包容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征,決定了甘肅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又具有社會意義。
在抓好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下力氣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抓緊抓好,再不能手捧文化“金飯碗”還討飯吃。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算是牽住了甘肅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的“牛鼻子”。
借助文化產業助推經濟轉型
打造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一個中心任務,就是振興甘肅文化產業,助推轉型跨越發展。
今日甘肅,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轉型跨越,是富民興隴的必由之路。面對發展不足的最大矛盾,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甘肅迫切需要文化產業的支撐,需要文化產業的引領。
在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進程中,省上提出了具體的發展目標,那就是從2012年至2015年為第一階段,編制出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總體規劃,啟動實施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重點項目。到2015年,重點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以上。2016年至2020年為第二階段,全面實施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項目。到2020年,大多數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充分展示,形成較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全國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西部現代文化創新發展的新高地,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以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實踐證明,文化產業在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有著非常獨特的優勢,特別是新型文化產業,可以與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部門發生普遍的滲透和融合,并且經濟回報高、收益時間長。可以說,抓住了文化產業,就抓住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突破口。
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如何實現創新區建設中文化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指標?甘肅有壓力,也有動力。
在不久前召開的全省文化產業大會上,省文化產業提升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交了一組數據:2012年我省文化產業預計實現增加值為78.17億元,較上年增加16.14億元,增速為26.02%,占全省GDP的比重為1.4%。文化產業資產總額、從業人數、機構數較上年分別增長了15%、16%和22%。2013年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目標是實現增加值108億元,增長速度達到38%,占GDP比重達到1.7%。全省文化產業的資產總額、從業人數和機構數較2012年增長30%。
省上對各市州2013年的文化產業發展責任考核指標進行了分解,14個市州中,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超過40%的就有4個市州,其中慶陽市、天水市的增速目標超過了50%。
雖然我省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連續幾年增幅都在20%以上,但要實現5%的目標,預示著今后8年中,文化產業增幅要年均達到30%左右。
省委副書記歐陽堅在相關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到,為實現文化產業戰略目標,甘肅準備了五個對策措施:突出比較優勢,抓好特色產業發展;依托產業園區,抓好重點基地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抓好市場主體的培育;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抓好重大產業項目的實施;強化政策措施,抓好文化發展環境的營造。
“一帶”貫穿東西 “三區”涵蓋全境
甘肅的文脈,令無數異地異國游客“感天地之遼闊,發懷古之幽情”;絲綢之路上的古韻新律,秦磚漢瓦,讓無數人神思飛揚……
甘肅繪就出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藍圖,如此清晰,如此宏大而又如此高遠。在布局上,以文化建設為主題,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為主線,圍繞“一帶”,建設“三區”,打造“十三板塊”。“一帶”是東西橫貫甘肅境內1600多公里的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三區”是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和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區。“十三板塊”是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利用、民族文化傳承、古籍整理出版、紅色文化弘揚、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節慶賽事會展舉辦。
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劉再聰教授說,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工作布局,是對甘肅特色文化資源的高度概括,“一帶”是建設規劃中的總綱,在地理上貫穿全省;“三區”是主題建設區域,在地理上分居甘肅東部、中部、西部,涵蓋全省;“十三板塊”是具體建設內容,包括甘肅所有的優勢文化資源,前七個直接與歷史文化資源有關,是基礎,需要保護、傳承,后六個是突破口,需要創新、發展。
李含琳教授說,“1313”布局,抓住了甘肅地域性歷史文明傳承的核心特色,即“絲路文化”和“絲路文明”,充分體現了東部、中部與西部“三點一線”的優勢歷史文化布局,13項文明傳承項目和創新任務具體明確,基本包含了中國歷史文明和歷史文化精髓,也是我國西部歷史文明和文化大開發的深層次提升。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趙儷生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常說,到甘肅以前,對祖國歷史只懂一半;到甘肅以后,才懂了另一半。這里是我補課的課堂。”
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就是要把這個課堂辦得更好,讓更多的人來這里“補課”。